第十一回 一首詩佔盡假風光

關燈
詞曰: 世事唯唯還否否,若問先生,姓字稱烏有。

    偷天換日出予手,誰敢笑予誇大口。

    豈獨尊前香美酒,滿面春風,都是花和柳。

    而今空燥一時皮,終須要出千秋醜。

     右調《蝶戀花》 話說燕白颔與平如衡、袁隐、計成飲酒完,正起身回去。

    忽撞見張寅,同着一個朋友,高方巾、闊領大袖華服,走入亭來。

    彼此俱是相認的,因拱一拱手,張寅就開口說道:“天色尚早,小弟們纔來,諸兄為何倒要回去?”燕白颔答道:“春遊小飲,不能久於留客,故欲歸耳。

    ”袁隐因指着那戴高方巾的朋友問張寅道:“此位尊兄高姓?”張寅答道:“此乃山左宋子成兄,乃當今詩人第一,為晏府尊貴客。

    今日招飲於此,故命小弟奉陪而來。

    ”宋信就問四人姓名,也是張寅答道:“此位袁石交,此位計子謀,此位平子持,此位燕紫侯。

    紫侯兄就是所說華亭冠軍,王宗師極其稱讚之人。

    ”宋信聽了便逞恭道:“原來就是燕兄,久仰,久仰。

    ”遂上前作揖。

    燕白颔忙還禮道:“宋兄天下詩人,小弟失敬。

    ”作完揖,宋信正要攀談叙話,忽聽得林下喝道聲響,知是晏知府來了,大家遂匆匆要别。

    宋信對着燕白颔剛說得一聲“改日還要竭誠奉拜,”燕白颔便拱拱手,同平如衡、袁隐、計成同下亭子去了,不題。

     原來宋信在揚州被冷绛雪在陶進士、柳孝廉面前,出了他的醜,後面傳出來,人人嘲笑,故立身不牢。

    因想晏文物在松江做知府,舊有一脈,故走來尋他。

    晏知府果念為他受廷杖之苦,十分優待,故宋信依然又闊起來,自稱詩翁,到處結交。

    這日晏知府請在遷柳莊聽莺,故同張寅先來,恰與燕白颔相遇。

    燕白颔與衆人纔下得亭子,晏知府的轎早到了。

    晏知府一眼看見,便問張寅道:“那少年象是燕生員。

    ”張寅答道:“正是。

    ”晏知府便對宋信說道:“這個燕生員乃是本郡燕都堂之子,叫做燕白颔。

    年雖小,大有才望。

    前日宗師考他個案首,聞得說還要特薦他哩。

    ”宋信道:“生員從無特薦之例,宗師為何忽有此意?”晏知府道:“聞得是聖上見山黛有才,因思女子中尚然有才人,豈男人中反無佳士。

    故面谕各省宗師,加意搜求,如不得其人,便要重處。

    所以王宗師急於尋訪。

    前日得了燕白颔,十分大喜。

    又對本府說,一人不好獨薦,須再得一人,同薦方妙,再三託本府搜求。

    兄若不為前番之事,本府報名薦去,倒也是一樁美事。

    ” 宋信恐怕張寅聽見前番之事,慌忙罩說道:“晚生乃山中之人,如孤雲野鶴,何天不可以高飛,乃欲又入樊籠耶!老先生既受宗師之託,何不就薦了張兄。

    況張兄又宗師之高籌,去燕兄祇一間耳。

    ”晏知府聽了,連忙笑說道:“本府豈不知張兄高才當薦,但科甲自有正途,若以此相浼,恐非令尊公老先生期望之意也。

    ”宋信連連點首道:“老先生愛惜張兄可謂至矣。

    ”張寅道:“門生蒙公祖大人培植,感激不盡。

    ”說罷,方纔上席飲酒。

     飲了半晌,晏知府又問道:“方纔我看見與燕生員同走,還有一少年,可知是誰?”張寅答道:“那少年不是松江人,乃是平教官的侄兒,叫做平如衡。

    雖也薄薄有些才情,祇是性情驕傲,不堪作養。

    ”晏知府道:“原來如此。

    ”就不再問了。

    大家直飲到傍晚方散。

    晏知府先上轎去了。

     張寅與宋信攜手緩步而歸。

    一路上張寅說道:“小弟因遵家嚴之教,笃志時藝,故一切詩文不曾留意。

    近日燕白颔與平如衡略做得兩句歪詩,便往往欺侮小弟。

    今聞宋兄詩文高於天下,幾時設一酌,兄怎生做兩首好詩,壓倒他二人,便可吐小弟不平之氣。

    ”宋信道:“若論時藝,小弟荒疏久了,不敢狂言。

    若說做詩,或可為仁兄效一臂之力。

    ”張寅大喜道:“得兄相助,足感高誼。

    ”二人走入城中方别了。

     餅了數日,宋信聞知燕白颔是個富貴之家,又是當今少年名士,思量結交於他。

    遂買了一柄金扇,要寫一首詩,做贽見禮送他。

    再三在自家詩稿上尋,并無一首拿掇得出。

    欲待不寫,卻又不象個詩人行徑。

    欲要信手寫一篇,又恐被他笑話。

    想了半日,忽然想起道:“有了,何不将山黛的《白燕》詩偷寫了,祇說是自家做的,燥一燥皮,有何不可!”主意定了,遂展開扇子,寫在上面。

    又寫了個名帖,叫人拿着一徑來拜燕白颔。

    到了門上,将名帖投入。

    一個家人回道:“相公出門了。

    ”宋信問道:“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