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汪天隐貴負恩終須不吉 黃遵行窮好義到底成名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恩将恩報隻尋常,忘卻人恩已不良。
若再将恩以仇報,此人定是獸心腸。
又曰: 有心行善莫言窮,偏是窮人善有功。
體怪眼前無報應,歲寒耐盡自春風。
話說萬曆年間,徽州府祁門縣有一個老秀才,姓黃名輿,表字遵行,為人甚是慈善,兼且素性端方,言行不苟,居于鄉裡,閑人都稱是個淳厚長者。
家産要算不足,才學也隻平平,喜得十八歲進學後,就考了一等第二,補了擔廪。
自此之後,每每遇考,高也隻在二等,低也不出三等,到也無榮無辱。
吃了三十年糧,論起來貢也該貢得他着,隻是不喜鑽謀,任人長短,故後面的往往先貢了去。
他明知是學裡先生期負他忠厚,他在人前卻從不曾說一句不平的言語。
一日,宗師歲考。
徽州各縣童生俱要廪生保結,方許赴考。
原來徽州富家多,凡事銀子上前,廪生、府縣、道三處保結,窮煞也要幾兩。
祁門縣一個童生,叫做汪費,字天隐,家計甚貧,四下求人,人見他銀子少,沒一個肯保。
考期将近,他急得無法,有人指點他道:“官井頭黃輿秀才為人淳厚,不甚論利,他處你去求,或者還好說話。
” 汪費聽了滿心歡喜,忙忙寫了個門生帖子來拜黃輿,黃輿留坐道:“汪兄下顧,想是為考事要學生出保結了?”汪費道:“門生實實為此事而來,但隻是些須薄禮,不足充紙筆之敬,要求老師念門生赤貧,用情寬恕!” 黃輿道:“ 斯文一脈,成就人才是好事,禮之厚薄那裡論得!但憑汪兄賜教罷了。
” 汪費道:“門生不瞞老師說,家中隻有薄田二畝,以為家母養膳之資。
門生欲售一畝奉獻老師,因考期甚迫,急切裡沒有售主,今不得已,隻得将田契托舍親押得酒資少許,乞老師笑納,勿以涼薄為罪!” 随将銀封送上。
黃輿接看是一兩銀子,便低頭隻管躊躇。
汪費見黃輿躊躇,隻道他嫌少,連連打恭懇道:“ 門生非敢吝惜,實是無處挪措,老師若嫌輕微,待府縣 取 了,容 門 生 将 田 賣 了 再 補 何 如?” 黃 輿 道:“學生躊躇不是嫌輕,因聞得汪兄說此銀是田契抵來,雖是兄功名心急,倘此田費了,卻将何物供養令堂?學生心下有所不安耳!三處保結,我自與你出。
此銀兄原拿去,速速取回田契,莫要因此小前程,失了人子之孝!” 因将銀遞還汪費。
汪費道:“ 此固老師雲天高義,但白白出結,恐無此理!”黃輿道:“兄隻去料理考事,我既許兄出結,斷不改口。
”汪費聽了,忙拜下去道:“ 蒙老師盛意,感銘五内,倘有寸進,自當犬馬圖報!遂收了原銀回去。
到了考期,黃輿果然縣、府、院三處都與他出結。
争奈汪費才學未充,候到發案,卻無名姓。
這一番汪費雖不曾進得,卻與黃輿認了師生,到時常往來。
黃輿讨汪費的文字看,因說道:“ 兄的天資最高,筆性甚慧,到是文場利器,可中之才。
隻是内中尚有不到之處。
” 汪費道:“門生後學,又因家貧無明師良友,今幸老師垂愛,不到之處,望老師指點,異日決不忘恩!” 黃輿因指點他道:“ 某句不切題,某字不合法,所以前日宗師不取。
” 汪費一一受教,凡有病痛處,都細細改過。
黃輿見他虛心,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汪費朝夕琢磨,大得其力。
汪費初時還日日說要尋些東西來孝敬先生,雖然沒有,卻還好聽。
過到後來,家中少柴沒米,日日愁苦、嗟歎。
黃輿看不過,到往往有此赀助。
過了年餘,宗師又發牌科考。
前番黃輿出保結,還要汪費來求,這番兩人已成了莫逆師生,尋常柴米還要周濟,豈有保結又問他要銀子之理?莫說黃輿不要,就是汪費也不打點了。
到了考期,有了保結,縣取送府,府取送院。
這番汪費得了黃輿講究之功,學問充足,學院發案,高高取在第二,就送觀場。
黃輿錄科,喜得也是二等有科舉。
師生二人歡歡喜喜,同往南京鄉試。
一路盤纏,到有八九分是黃輿使用。
到了南京,尋了寓所,黃輿又與汪費講論後場。
汪費一個窮童生,得能進學,便如登天,今日不但進學,而又有了科舉,十分得意,不覺足高氣揚,走路都搖搖擺擺。
黃輿看不過,因戒他道:“我們儒者前程萬裡,須舉止安祥,方是個遠大之器,若以一領青衿,便驕矜見于顔面,則是有才無德,不足取重于人了。
” 汪費若在舊時,未免斂容受教,今日雖不說些甚麼,但隻笑笑就罷了。
候到臨場,二人同赴,喜得三場俱能完畢。
黃輿連科不中慣了,規矩出場就要回家。
汪費道:“既入場,便都有分中,不中也須候過揭曉回去。
” 黃輿道:“ 揭曉還有半月,那有許多盤纏?” 汪費道:“且設法挪借些用用,倘僥幸中了,便是陡然富貴,不怕沒盤纏了。
” 黃輿道:“ 我與你讀書一場,同在聖賢門下,立身行己,當以道義為
若再将恩以仇報,此人定是獸心腸。
又曰: 有心行善莫言窮,偏是窮人善有功。
體怪眼前無報應,歲寒耐盡自春風。
話說萬曆年間,徽州府祁門縣有一個老秀才,姓黃名輿,表字遵行,為人甚是慈善,兼且素性端方,言行不苟,居于鄉裡,閑人都稱是個淳厚長者。
家産要算不足,才學也隻平平,喜得十八歲進學後,就考了一等第二,補了擔廪。
自此之後,每每遇考,高也隻在二等,低也不出三等,到也無榮無辱。
吃了三十年糧,論起來貢也該貢得他着,隻是不喜鑽謀,任人長短,故後面的往往先貢了去。
他明知是學裡先生期負他忠厚,他在人前卻從不曾說一句不平的言語。
一日,宗師歲考。
徽州各縣童生俱要廪生保結,方許赴考。
原來徽州富家多,凡事銀子上前,廪生、府縣、道三處保結,窮煞也要幾兩。
祁門縣一個童生,叫做汪費,字天隐,家計甚貧,四下求人,人見他銀子少,沒一個肯保。
考期将近,他急得無法,有人指點他道:“官井頭黃輿秀才為人淳厚,不甚論利,他處你去求,或者還好說話。
” 汪費聽了滿心歡喜,忙忙寫了個門生帖子來拜黃輿,黃輿留坐道:“汪兄下顧,想是為考事要學生出保結了?”汪費道:“門生實實為此事而來,但隻是些須薄禮,不足充紙筆之敬,要求老師念門生赤貧,用情寬恕!” 黃輿道:“ 斯文一脈,成就人才是好事,禮之厚薄那裡論得!但憑汪兄賜教罷了。
” 汪費道:“門生不瞞老師說,家中隻有薄田二畝,以為家母養膳之資。
門生欲售一畝奉獻老師,因考期甚迫,急切裡沒有售主,今不得已,隻得将田契托舍親押得酒資少許,乞老師笑納,勿以涼薄為罪!” 随将銀封送上。
黃輿接看是一兩銀子,便低頭隻管躊躇。
汪費見黃輿躊躇,隻道他嫌少,連連打恭懇道:“ 門生非敢吝惜,實是無處挪措,老師若嫌輕微,待府縣 取 了,容 門 生 将 田 賣 了 再 補 何 如?” 黃 輿 道:“學生躊躇不是嫌輕,因聞得汪兄說此銀是田契抵來,雖是兄功名心急,倘此田費了,卻将何物供養令堂?學生心下有所不安耳!三處保結,我自與你出。
此銀兄原拿去,速速取回田契,莫要因此小前程,失了人子之孝!” 因将銀遞還汪費。
汪費道:“ 此固老師雲天高義,但白白出結,恐無此理!”黃輿道:“兄隻去料理考事,我既許兄出結,斷不改口。
”汪費聽了,忙拜下去道:“ 蒙老師盛意,感銘五内,倘有寸進,自當犬馬圖報!遂收了原銀回去。
到了考期,黃輿果然縣、府、院三處都與他出結。
争奈汪費才學未充,候到發案,卻無名姓。
這一番汪費雖不曾進得,卻與黃輿認了師生,到時常往來。
黃輿讨汪費的文字看,因說道:“ 兄的天資最高,筆性甚慧,到是文場利器,可中之才。
隻是内中尚有不到之處。
” 汪費道:“門生後學,又因家貧無明師良友,今幸老師垂愛,不到之處,望老師指點,異日決不忘恩!” 黃輿因指點他道:“ 某句不切題,某字不合法,所以前日宗師不取。
” 汪費一一受教,凡有病痛處,都細細改過。
黃輿見他虛心,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汪費朝夕琢磨,大得其力。
汪費初時還日日說要尋些東西來孝敬先生,雖然沒有,卻還好聽。
過到後來,家中少柴沒米,日日愁苦、嗟歎。
黃輿看不過,到往往有此赀助。
過了年餘,宗師又發牌科考。
前番黃輿出保結,還要汪費來求,這番兩人已成了莫逆師生,尋常柴米還要周濟,豈有保結又問他要銀子之理?莫說黃輿不要,就是汪費也不打點了。
到了考期,有了保結,縣取送府,府取送院。
這番汪費得了黃輿講究之功,學問充足,學院發案,高高取在第二,就送觀場。
黃輿錄科,喜得也是二等有科舉。
師生二人歡歡喜喜,同往南京鄉試。
一路盤纏,到有八九分是黃輿使用。
到了南京,尋了寓所,黃輿又與汪費講論後場。
汪費一個窮童生,得能進學,便如登天,今日不但進學,而又有了科舉,十分得意,不覺足高氣揚,走路都搖搖擺擺。
黃輿看不過,因戒他道:“我們儒者前程萬裡,須舉止安祥,方是個遠大之器,若以一領青衿,便驕矜見于顔面,則是有才無德,不足取重于人了。
” 汪費若在舊時,未免斂容受教,今日雖不說些甚麼,但隻笑笑就罷了。
候到臨場,二人同赴,喜得三場俱能完畢。
黃輿連科不中慣了,規矩出場就要回家。
汪費道:“既入場,便都有分中,不中也須候過揭曉回去。
” 黃輿道:“ 揭曉還有半月,那有許多盤纏?” 汪費道:“且設法挪借些用用,倘僥幸中了,便是陡然富貴,不怕沒盤纏了。
” 黃輿道:“ 我與你讀書一場,同在聖賢門下,立身行己,當以道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