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互愛英雄聯眷屬 榮歸故裡祭墳茔
關燈
小
中
大
做成媒人,面上有光,何幸如之。
治弟當即轉告晏公,擇吉下定。
”二人談談說說,約有半時,方才别去。
吳公次日一早即命駕上院,親見晏公,說明蘇公傳語,常夫人允親,請擇日下定,諸事從省辦理。
晏公聞言,說不盡的歡喜,深深緻謝吳公說合。
吳公謙讓,話休煩叙。
一月之内,已選了吉期,送禮至蘇公處,納采放定,議定期迎娶,這且慢表。
再說屈生自從在陝西動身回川,祭祖上墳。
一路有人迎送,十分顯赫。
那一天到了省城,在店中住下,早已驚動了地方文武大小官員,忙來谒見。
又替他預備了公館,行台首府縣又派家人辦差,說不盡的趨奉恭維。
屈生一概辭謝,也出門拜客,往各衙門謝步請安。
三日後忙出城,先到舊居,那時房客李老太太仍住在内。
屈生親身去問候,一切禮貌與當初無異,凡舊日鄰舍,無一家不去,都有厚禮相送。
又備了祭筵去祖墳上掃墓祭祖,托人買田地造墳屋,這其間早已驚動了他的一個至親,你道是誰?就是那二十年前同副将軍往福建去的那徐老先生也。
徐先生字東山,乃屈生母舅。
當年在副将軍賈廷彪幕中為記室,賓主相得,所以随任入閩,在閩中娶妻岑氏,生下二子。
十餘年來,幕囊頗豐。
岑氏又有嫁資,不下萬金。
因在外日久,與故鄉間阻,音信不通,并不知屈生一切際遇、身膺五等之封、現居秦中等事,但知屈生不在川省而已。
那一天無意中過青羊宮,與道士談起閑話,才知一切根由。
今聞屈生歸來,喜出望外。
那時屈生已到過青羊宮,酬謝道士從前相待之情,順便訪問夏師之信。
道士雲:“夏先生不知身在何處,月前有信一封寄來,命我交與閣下,說此書有要事在内。
今日駕臨,可交代矣。
”于是出書面交,随即告訴:徐先生是令親,已歸來月餘,現住城内玉河街,可速往認親。
屈生聞言,不勝欣慰。
接過了信,辭去,即命駕玉河街。
那時徐公已知屈生到省,論理該他先來谒見,但恐他不知我住處,不免先着人去通知,正欲命人去通知,屈生已至門外。
下人通報,徐公吩付請進。
屈生走進廳堂,看見母舅,雖不認識,而面貌間有一半似母,一望而知為母舅也。
忙走上前,口呼舅父,拜倒在地,不覺悲從中來,淚随聲堕,哭泣起來。
徐公亦然,用手來拉,老淚頻揮。
彼此對泣,正哭訴間,舅母攜兩表弟出來,再三勸慰,二人始住了哭聲,從新行禮。
先拜舅父,次拜舅母,然後表兄弟三人互相答拜。
歸坐細述一切,屈生将從前奉母家居,在青羊宮訓蒙,無意中遇見夏老先生,認做師弟,因此改八字,路遇吳公,果然将女許配,後來聯科登第,身入詞林,走漏真情,吳公薦舉平番,又蒙夏先生遣人相助,成了大功,官封侯爵,告假養親,而今回來祭祖,一篇大賬目細說了一遍。
徐公聞言點頭贊歎。
說道:“此皆賢甥母子節孝二字所感,才有如此際遇。
但如今你母親在秦,是久住呢?還想回川呢?”屈生道:“在秦暫住,亦是依靠嶽家不得已之舉。
今甥有餘資,又有俸饩,所以此次回川祭祖,打算置下産業,買下房子,可以奉母,不憂凍餒。
甥即歸來,非願久居秦中不思歸也。
”徐公道:“原來如此。
不瞞賢甥說,愚舅數十年來,亦積得有萬金幕囊。
此番歸來,亦欲置産。
如今兩下相同,大家相幫,置下産業,立定根基,日後衣食有靠,這是後半輩要緊之事也。
”甥舅二人說得投機,留下吃飯。
屈生過了一日,搬來同住。
然後托人置産買地買房,料理一切,不用細表。
再說吳公自屈生入川之後,做了一場媒人。
家居無事,引外孫戲耍。
那知大限已到,不能逃走。
那一天是九月重陽,有人請賞菊花。
吳公多飲了幾杯酒,回家口渴,喝了兩碗涼茶,次日腹瀉不止。
延醫診治,誤投補藥,愈加沉重。
一病半月,飲食不進,眼看死的分多活的分少。
吳公一想,乘此寫下遺囑,免得錯過。
要看怎樣寫書,且聽下回分解。
治弟當即轉告晏公,擇吉下定。
”二人談談說說,約有半時,方才别去。
吳公次日一早即命駕上院,親見晏公,說明蘇公傳語,常夫人允親,請擇日下定,諸事從省辦理。
晏公聞言,說不盡的歡喜,深深緻謝吳公說合。
吳公謙讓,話休煩叙。
一月之内,已選了吉期,送禮至蘇公處,納采放定,議定期迎娶,這且慢表。
再說屈生自從在陝西動身回川,祭祖上墳。
一路有人迎送,十分顯赫。
那一天到了省城,在店中住下,早已驚動了地方文武大小官員,忙來谒見。
又替他預備了公館,行台首府縣又派家人辦差,說不盡的趨奉恭維。
屈生一概辭謝,也出門拜客,往各衙門謝步請安。
三日後忙出城,先到舊居,那時房客李老太太仍住在内。
屈生親身去問候,一切禮貌與當初無異,凡舊日鄰舍,無一家不去,都有厚禮相送。
又備了祭筵去祖墳上掃墓祭祖,托人買田地造墳屋,這其間早已驚動了他的一個至親,你道是誰?就是那二十年前同副将軍往福建去的那徐老先生也。
徐先生字東山,乃屈生母舅。
當年在副将軍賈廷彪幕中為記室,賓主相得,所以随任入閩,在閩中娶妻岑氏,生下二子。
十餘年來,幕囊頗豐。
岑氏又有嫁資,不下萬金。
因在外日久,與故鄉間阻,音信不通,并不知屈生一切際遇、身膺五等之封、現居秦中等事,但知屈生不在川省而已。
那一天無意中過青羊宮,與道士談起閑話,才知一切根由。
今聞屈生歸來,喜出望外。
那時屈生已到過青羊宮,酬謝道士從前相待之情,順便訪問夏師之信。
道士雲:“夏先生不知身在何處,月前有信一封寄來,命我交與閣下,說此書有要事在内。
今日駕臨,可交代矣。
”于是出書面交,随即告訴:徐先生是令親,已歸來月餘,現住城内玉河街,可速往認親。
屈生聞言,不勝欣慰。
接過了信,辭去,即命駕玉河街。
那時徐公已知屈生到省,論理該他先來谒見,但恐他不知我住處,不免先着人去通知,正欲命人去通知,屈生已至門外。
下人通報,徐公吩付請進。
屈生走進廳堂,看見母舅,雖不認識,而面貌間有一半似母,一望而知為母舅也。
忙走上前,口呼舅父,拜倒在地,不覺悲從中來,淚随聲堕,哭泣起來。
徐公亦然,用手來拉,老淚頻揮。
彼此對泣,正哭訴間,舅母攜兩表弟出來,再三勸慰,二人始住了哭聲,從新行禮。
先拜舅父,次拜舅母,然後表兄弟三人互相答拜。
歸坐細述一切,屈生将從前奉母家居,在青羊宮訓蒙,無意中遇見夏老先生,認做師弟,因此改八字,路遇吳公,果然将女許配,後來聯科登第,身入詞林,走漏真情,吳公薦舉平番,又蒙夏先生遣人相助,成了大功,官封侯爵,告假養親,而今回來祭祖,一篇大賬目細說了一遍。
徐公聞言點頭贊歎。
說道:“此皆賢甥母子節孝二字所感,才有如此際遇。
但如今你母親在秦,是久住呢?還想回川呢?”屈生道:“在秦暫住,亦是依靠嶽家不得已之舉。
今甥有餘資,又有俸饩,所以此次回川祭祖,打算置下産業,買下房子,可以奉母,不憂凍餒。
甥即歸來,非願久居秦中不思歸也。
”徐公道:“原來如此。
不瞞賢甥說,愚舅數十年來,亦積得有萬金幕囊。
此番歸來,亦欲置産。
如今兩下相同,大家相幫,置下産業,立定根基,日後衣食有靠,這是後半輩要緊之事也。
”甥舅二人說得投機,留下吃飯。
屈生過了一日,搬來同住。
然後托人置産買地買房,料理一切,不用細表。
再說吳公自屈生入川之後,做了一場媒人。
家居無事,引外孫戲耍。
那知大限已到,不能逃走。
那一天是九月重陽,有人請賞菊花。
吳公多飲了幾杯酒,回家口渴,喝了兩碗涼茶,次日腹瀉不止。
延醫診治,誤投補藥,愈加沉重。
一病半月,飲食不進,眼看死的分多活的分少。
吳公一想,乘此寫下遺囑,免得錯過。
要看怎樣寫書,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