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識詐降權留反寇 行中速喜得仙書

關燈
話說那番帥因見霍傅二公放回挖地道的番兵,明知他要以恩簿服人,所以将計就計,令心腹番将番兵數十人來關下詐降,好慢慢引進番衆,做個裡應外合,番将奉令,果然帶領數十人由小道繞道竟至西關城下,連稱:“城上将軍休要放箭,我等是來授降歸順天朝的。

    ”說罷大家都跪在關下,求速即禀明主帥,放我等進關。

    那城上守關兒郎見此情形,忙下關到帥府,将此事禀明。

     傅霍二公二位爺聽說,即刻乘馬來到關上。

    在城上細細盤問,那些番兵衆口同聲齊說:“感念前次不殺之恩,又因我國元帥号令不明,賞罰不公,所以我等前來投降,但求收錄,給以飲食,保全軀命,即是再生之德。

    ”霍傅二公聞言,心中疑動,一想是了,這分明是來詐降,要想裡應外合。

    而今我将計就計,好聽探番營消息,有何不可。

    二人互語,說得意見相同。

    于是以籃系下,吊上番兵進關,點了數自,共得一百零二人,都至帥府堂跪下,訴說他國元帥怎樣不公,番王不明,人心離散,都想投降,止要天朝準其投降,要滅番國,易如反掌雲雲。

     霍公與傅總戎假意信以為真,暗中卻防之最密,專等新元帥到來,再定主意。

     那一日有番兵來城下投降,霍公親自問了細底,約有二百人,也吊進關來,安派在各營。

    這且不表。

     再說屈生帶領人馬與四員偏将一路催趱,曉行夜宿,已走了一半程途。

    那一日正走之間,忽見前軍小校來到馬前報道:“禀元帥,前面來了一人,口稱奉夏老先生所差,有書要面見元帥投遞,現在在路旁等候,乞令定奪。

    ” 屈生聞言,心花頓放,想起夏恩師當日留别之信,今日果不食言。

    這一來必是遣人幫助,何難成功。

    忙在馬上傳令,着下書人來見。

    小校領令去,不多時,止見帶領着一人,牽了一匹戰馬在後,來至屈生馬前,從懷中取出了一封書信,口尊:“元帥在上,小将岑傑奉夏老先生所差,有書呈上。

    請看了書信,自然分曉。

    恕小将不能行禮了。

    ” 屈生聞言,連忙在馬上欠身說道:“将軍既奉吾師之命而來,本帥應該下馬。

    奈甲胄在身,恕我無禮。

    請少待,俟本帥閱信自知分曉。

    ”說罷,速将書信拆開,細看那書中怎樣說話。

     書雲:“慕曾賢契元帥麾下,一别四年餘矣。

    天涯分袂,怅望徒勞。

    知已高捷,南宮選入詞館,由蜀遷秦,喜慶弄璋。

    因片言之偶洩,緻名姓之上聞。

    數千人馬,領袖屬君,慷慨登城,毫無畏诿,其志可嘉,此乃前定。

    仆早有言,今遣弟子岑傑投效軍前。

    其人勇可扛鼎,不減重瞳;智足平夷,猶如諸葛。

    賢契諸事與之商議,指日成功。

    但其人宜加以禮貌,不當以将佐待之。

    彼亦不樂功名,他日功成,即回山複命。

    一切戰功,賢契可藉此提拔一人。

    其人宋梓,是君故人。

    現在霍公标下,可令伊師事岑,功勳好建。

    提拔弟子,結識舊交,莫妙于此也。

    仆深山采藥,古洞修真,無意雲遊人世。

    惟盼賢契成名。

    但上帝好生,當體此意。

    毋多殺以傷生,宜受降而知止。

    大功一就,急早陳情移忠,為孝歸養,老親令嶽身後之嗣,尚須賢契設謀。

    他日仆必有信寄閱,即可望雙珠為嗣也。

    書不盡言,諸凡珍重,晤言難再,不無依依。

    六奇手啟。

    ” 屈生看完了,慌忙下馬,望著岑傑就是一恭,口稱:“師兄,小弟不知師兄降臨,未曾下馬迎接,死罪死罪。

    ” 那岑傑口稱:“不敢,元帥不用如此稱呼,快請上馬,小将也好上馬跟随,一路同行,有話再說罷。

    ”屈生聞言,口稱:“尊命”,随即上馬。

    那岑傑也跨上馬,随在屈生後面,催軍前行。

     走了二十餘裡,眼看天晚,屈生傳令擇地安營。

    一聲令下,三軍紮營,支起帳篷,安設中軍大帳。

    屈生然後重與岑傑見禮,分賓主坐下,家人獻茶。

    屈生吩咐設宴與岑師兄接風洗塵,岑傑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