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慶生辰醉吐真言 到邊庭喜逢謀士

關燈
,令彼無有戰心。

    然後出奇兵,設埋伏,生擒其人,勸谕之放還,再獲再縱,自得其心服,如是不難平矣。

    若不用謀略,徒恃兵威,以我中原柔弱之人,當彼視死如歸之敵,每戰必敗也。

    ” 常爺道:“先生之言是也,老夫當如所教行之。

    倘得邀天之幸,滅此強敵,當奏聞聖主以賞先生之功。

    ”呂老者道:“小人無知,辱承元帥下問,敢竭愚忱,敬抒淺見,元帥采擇而行之。

    但望馬到成功,免得蒼生遭難。

    小人何敢妄想立功受賞?” 常爺道:“先生何必太謙,以後諸事萬望指教。

    ”說罷老者退出,歸帳安寝。

     這裡常爺與徐霍二公道:“這呂老者所言深合用兵機宜。

    就隻怕曠日持久糧饷不濟,朝廷再催促進兵,老朽就束手無策了。

    若糧饷不缺,無欲速,徐以圖之,要平番人卻也不難。

    等到關後,我等三人聯名将用兵一切詳細情形,先寫表奏明天子。

    若準了本章,命各處接濟糧饷,兵有食無恐,然後用計以誘之。

    或戰或不戰,一年之内彼必離心,軍無鬥志,可一鼓而下也。

    ” 徐霍二公道:“元帥之言甚善,等到關後即聯名寫本申奏朝廷,天子無有不準之理。

    ” 三人說罷,各歸帳安寝。

    天明起來拔營前進,巳刻已抵關前。

    關中傅總鎮忙出關迎接元帥進關,随後三軍一齊進城。

    元帥傳令一半上城守城,一半在關内教場紮營,每日換班上城守禦。

    民兵守城已久,暫行歸家歇息。

    這令一下,民兵感激不盡。

     常爺來至總鎮府在大堂下馬,同了徐霍二人一齊入二堂正廳中坐下,傅總鎮帶領大小将官前來參見。

    常爺命平身,請總鎮旁坐,餘者告歸隊伍,明早聽令點名。

    衆官答應退下,總鎮歸坐。

    常爺細問番兵近日舉動,那番王如何用兵,他國有何勇将,可來攻過城池否? 總鎮見聞,遂對道:“那番王此番犯境,帶着精兵三十萬,詐稱五十萬。

    全憑元帥索莫爾足智多謀,槍馬純熟。

    那先鋒哈特堅更是利害,勇力過人,其餘番将數十員都有幾合勇戰。

    至于番兵,但知向前,至死不退。

    曾來攻城,幸得民兵晝夜守禦,關城堅固,因此才得保守這兩月有餘。

    末将因衆寡不敵,此時賊的銳氣正盛,難與交鋒,是以未曾出戰。

    幸得大元帥今日領兵到此,眼看不久即回兵,指日奏凱班師也。

    ” 常爺道:“老總戎談何容易?老夫壯年尚有幾合勇戰,今年過六旬,日形衰老,焉敢言戰?今在甘州訪求得一位老先生姓呂,年已六旬餘歲。

    雖是經商出身,往返番國十餘次,他頗知用兵之法。

    現在止好靠天子洪福,衆将齊心,等呂公與本帥商量出一條妙計,先挫動敵人銳氣,那時再議出兵交戰,老将軍你意下如何?” 傅總鎮道:“元帥之言明見萬裡,請元帥快與呂先生計議施行。

    ” 常爺又問關中現存糧草幾何,此處催趱糧草何處最近?傅爺道:“關中舊存糧米僅敷三千人馬一年之用,關内鄰近州縣惟敦煌最近,次則肅州最好。

    須陝西省城解糧接濟,按月解營,方無贻誤。

    長安素稱天府之國,财賦甲于天下,元帥何不奏請各省解糧接濟,那就不患無糧了。

    ” 常爺道:“我也是這個主意,明日當修本奏聞。

    但不知番兵紮營離關遠近?可有繞道之處偷看他的營寨?” 傅爺道:“番營離關二十五裡,在三叉路口,旁靠尖山。

    若要看他營寨,除非由十裡河繞道,從尖山後面上去,在山頂看他營寨,一目了然。

    就是恐他半路邀擊,反為不妙。

    ” 常爺道:“他那紮營地方與我去路可有圖形?” 傅爺道:“有!”忙令人去取來。

    常爺細看了一遍,随即請了呂先生來,二人商議如何能去偷看營寨。

    呂公道:“細看圖形,此去三叉路口有四條路徑,分東西南北。

    南方現為他占,止有三面可以伏兵。

    如今有一條打草驚蛇之計,止須如此這般,連鬧三夜,那時再從十裡河看營寨,管保他決不出來。

    元帥以為何如?” 常爺聞言大喜,說:“妙計妙計,等本帥明早修本,一面奏明要糧,兼陳明不能欲速情形,晚間即遣将依計而行。

    ”要知如何遣将發兵,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