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老國公奉旨救邊 美佳人添丁産子

關燈
話說那傅總鎮手下止有三千人馬,要上城守禦實在不敷,再三計議,與關内父老商議,惟有添派民兵,按戶挑取,有人者出人,無人者出資雇請以代。

    幸虧總鎮在關日久,深得民心,每一令出,人皆樂從。

    因此選得七千餘名民兵,日給以薪水,分班上城守禦,無一人偷安,日夜苦守,才得關城不破。

    總鎮因衆寡不敵,不敢出戰,專等救兵。

     那差官背了告急的本章,在路起程,不半月工夫已抵京師。

    忙将本章呈與兵部,求他轉奏。

    那兵部見是要緊本章,次日一早既遞與奏事處呈進。

    那日天子駕坐早朝,先看本章。

    看到玉門關告急的本章,天子吃了一驚,想道:“那西番國素來安靜,何以而今一旦興師人寇?那關乃是緊要所在,萬一有失,秦隴震動,如何是好?如今差遣何人前去,方可退的賊兵?” 皇上躊躇了一會,随宣李太師鄭皇親等來至殿前,天子将率章給他們細看,命速保舉将才,以救邊庭,好退番兵。

     李鄭二人閱了本章,又聽見天子命他薦舉将才去退賊兵。

    李太師心中細想,朝中現在那些武将,一半衰老,太平日久,誰是退敵之才?竟無人可薦。

    那鄭皇親忽然想起了一家功臣後裔,赫赫有名,遂奏道:“據臣愚見,開國公常國公帶領前去退敵,何難取勝?” 天子聞奏,龍心大悅,立刻宣召開國公常繼先上殿。

    那國公聽宣召,忙出班在駕前跪倒,口尊:“聖上宣召微臣,有何聖谕?”天子傳旨:“賢卿平身。

    ”一旁賜坐。

     常爺謝了聖恩,在旁坐下。

    天子遂将邊庭告急,番國犯境,現經鄭皇親保奏:“卿是将門之後,慣戰能征,朕所以宣卿商議,發兵救援玉門關。

    卿須不辭勞苦,即日前往,征平番兵,班師回朝,朕必重加賞賜。

    想卿世代忠良,諒必能替朕分憂也。

    不知要領多少人馬,任憑挑選。

    還有戰将,卿必知孰賢孰否,保舉數人一同随征。

    ” 常爺聞聽,口尊:“聖上!臣少年出征,全仗着刀馬純熟,可以取勝。

    今臣年六十有餘,衰老多病,迥非昔比。

    如今勉力前征,但恐不能取勝,有負天恩。

    ” 天子道:“卿年雖老,精神未衰。

    将在謀不在勇,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止要挑選幾員戰将,有卿調度,何難成功?卿休謙退,快舉戰将,朕好封官。

    ” 常爺聞言無奈,想了一想,朝中将才止有武威侯徐骥,九門提督霍應熊二人,還有幾合勇戰。

    随即奏明天子,要調二人随征。

    挑選鐵甲兵五萬,馬隊三萬,擇日提兵前往救援。

     天子準奏,立宣徐霍二人見駕,親封常繼先為大元帥,霍應熊為前部先鋒,徐骥為參贊,三日後動身。

    三人辭駕下朝歸家,一面知會兵部五營,挑選兒郎,三日内動身,不得遲誤。

    那京營五哨奉了令,連夜挑兵,按下慢表。

     且說徐骠與霍公商議,在功臣後裔中如劉李胡康四家内各選了一員小将随征。

    霍公又薦了宋梓為千總,一同前往。

     那常爺回至家中,愁眉不展,歎氣吞聲。

    夫人蘇氏一見忙問:“老爺何故發愁?” 常爺道:“夫人還不知道,如今番國興師攻打玉門關,十分緊急。

    鄭皇親在駕前保舉老夫帶兵去退敵,三日後就要動身。

    老夫年紀六旬有餘,此去焉能取勝?不過死于沙場,盡忠而已,可憐孩兒又小,又是獨子,教老夫怎樣忍心抛下你等?”說罷流下淚來。

     常公元配粱氏夫人早故無出,繼娶夫人蘇氏年已四十有餘,所生一女一男,女年十五,子方九歲。

    常公最愛公子,小名珍官,官名永齡,生的十分聰秀。

    那小姐乳名巧姐,生的濃眉大眼,十分粗俗,自幼不習女工,專愛持刀舞劍,兩拳有千斤之力。

    常爺雖不愛他,卻也教給他些武藝。

    那小姐一學便會,每日無事帶領幾個丫頭,在後花園中演習武藝,以此為樂。

    那永齡公子在書房中念書。

     夫人聞聽老爺一番話,止吓的目瞪口呆,半晌長出了一口氣道:“朝中少年将官與功勳後裔并不乏人,鄭皇親為何單保老爺一個老年之人?這分明是來陷害了。

    但我家素日與他無仇無恨,這是那裡說起?” 夫婦後堂叙話,早有快嘴丫頭跑至後花園中對小姐說了。

    小姐聞言忙至後堂,見了父母,不等常公開言,那小姐先說道:“聞聽番國造反,爹爹奉命出征,孩兒願同着一路去。

    兩軍陣前,等孩兒去殺他幾員将,幫着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