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濮陽城三國大交兵 章邱邑二将深入敵
關燈
小
中
大
看看日加沉重。
那陸遜呂蒙在濮陽與漢兵相持,一連接得郯城下邳各地守将告急文書,聞知合肥已失,孫韶自殺,不覺大驚,遂将警報暫為按下,兩個商議回顧淮南辦法。
隻聽曆城報馬飛報,漢将姜維王平張嶷,領兵三萬,從樂陵濟陽直取章邱,進攻曆城,丁奉将軍連日血戰,未分勝負,漢兵東徇臨淄昌邑高密臨朐即墨各地,所過之處,勢如破竹。
呂蒙聽罷,仰天長歎道:“淮北既失,齊東複危,雖良平複生,不能為計!伯言可督甘甯周泰淩統速還淮南,保守故地,蒙與諸将死此土矣!” 陸遜見呂蒙意志堅決,知勸亦無益,江南危迫,又不能不還救,遂同甘甯周泰淩統三将,率領親軍數百,與蒙揮淚為别,取道郯城下邳,回轉濠泗,大集兵将,令甘甯領淮北兵二萬,仍進屯兖州;淩統領淮南兵二萬駐下邳,以為呂蒙退步;周泰去助程普守小岘,以防趙雲。
陸遜自還建業,來見孫權,俯伏請罪。
孫權強起就坐,撫慰陸遜道:“伯言!江東情形危急,後事悉以累卿矣!”陸遜流涕道:“主公何出此不祥之言?”權歎道:“孤病入膏肓,料無生望,所恨者父兄基業,自我而亡耳!”遜拭淚道:“濮陽戰事,勝負未分,合肥雖失,程普周泰,固守小岘,水陸協防,趙雲尚難飛渡,何遽至是!臣之南還,懼上遊各城有失,前還布防,以免顧此失彼耳!”權歎息道:“卿好為之。
孤方寸亂矣!” 陸遜拜辭出府,自往九江上遊各地巡視,加派重兵,布置防務,湓口各處,調集水師,東西梁山,各設堅壘,指示諸将,一一布置,回到建業,報告孫權,權為一喜。
遜請調回黃蓋,督水陸軍,紮鎮九江,以固南防;自己複由滁宿入下邳,來探視山東軍勢。
卻聞漢兵并未進戰,暗暗納罕孔明用兵如神,怎麼不乘機直進,卻屯兵山東,是何用意?急将帶來新兵萬人,偏裨将校十餘員,軍械糧食具備,率赴濮陽,再見呂蒙。
呂蒙見陸遜回來,悲喜交集。
陸遜告知各路布防情形。
呂蒙道:“我軍無後顧之憂,庶幾可戰可守,近聞齊東各地,盡為漢兵所有,伯言請往曆城,與丁将軍迎敵北來漢軍,俾蒙一心與諸葛亮相持也!”陸遜領令,即赴曆城,與丁奉孫琳共禦姜維。
姜維志在得齊東地方,并不十分攻城,曆城暫保無事。
你說孔明既聞趙雲得了合肥,又聞姜維得了章邱,為何不乘勢進攻呂蒙?所謂諸葛一生惟謹慎,正是此等地方,孔明因見趙雲新得合肥,若急攻濮陽,呂蒙必敗,蒙敗必以山東委諸司馬懿,而自率全軍回攻合肥;以思歸之衆,臨必死之地,趙雲孤軍,深入腹地,外無援應,内有潰兵,吳軍兩面夾攻,不敗何待?所以綴呂蒙之兵,不得南還,令趙雲得以雍容布防。
又使黃叙吳懿關平趙累之軍,先後出屯,聲勢聯絡,城守堅固,乃趣姜維之衆,東定齊東,但掣蒙兵後路,而不令急攻曆城,免其緻死;俟四周防務妥協,大舉進攻,養銳日久,何攻不克!正是: 統籌全局,方為大将之才;不急近功,自非常人能及。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吳魏兵合,集于濮陽,而三國鏖兵,盡此一戰。
演義濮陽一失,操謂使吾無家可歸,今日之勢,又何異與呂布大争濮陽之日也。
蓋濮陽去而操更無家,此作者所欲寫此一回,以重申舊案也。
然呂布之據濮陽,欲成鼎足,而仍非鼎足也,則一明舊案之目端可不翻,寫舊戰之情,是宜自出筆墨,以寫三國鏖兵。
于足馬超拒懿,趙雲拒蒙,以起大戰;即其戰事,便分寫吳魏相聯,終于互利之中,各存真僞之迹,蒙以死戰,懿惟虛應,卻使趙雲深入,合肥不守,可見今昔同然,實魏利而吳不利也。
然則呂蒙死戰,不亦愚乎?惟其愚也,故作者以魏有襄樊之危,東吳真救;吳有猇亭之厄,曹魏虛應,徐盛敗丕,是謂精忠,呂蒙勝蜀,是謂賈禍;蜀亡而吳亦亡,則雖亡于蒙可也。
此本書所以不容呂蒙,以其大危本國,而非如世俗誇張顯聖,隻因敬愛關公者,其間論點,實不得同途共語焉。
魏将進兵,以于禁替出司馬懿,漢将進兵,以張飛替出趙雲,前後遙遙相對,而于禁代懿隻是以戰為守,張飛代雲卻是以守為戰,便自不同。
于禁慣降,故終于不守,張飛慣戰,故終于策勝;以人相較,已是難敵,況突圍而出,力盡筋疲,所恃吳援又遭同敗,則以勢相較,亦但苟延殘喘耳。
其持久不戰,死守孤城,以使雲得分兵絕吳歸路,實屬人情至理,非同亂寫進退,以驕軍事勝算者比也。
蓋魏至此弩末餘燼,其敗亡隻在遲早間,則司馬懿拱手求人,雖有智計又何能為乎?此其所以伏處危城,更不敢輕出一戰也。
昔者吳蜀舊好重尋,魏不能伐,丕勉強親征,遂有南徐之敗,今者吳魏聯盟日固,漢愈能伐,亮出奇定策,遂有合肥之勝?昔兩役皆以孫韶當之,則見韶雖異姓,大勝劉封;忠勇堪嘉,異姓如韶而必錄,面縛可恥,親支如禅而必誅!既帝劉谌,是韶者固亦堪稱吳之北地也。
又陸遜勝蜀,不先往救孫桓,而彜陵卒出;今遜拒蜀,亦令先難回救孫韶,而合肥以亡;兩兩相形,今古東吳存亡,皆系于此一役,則知本回戰局,特為吳亡張本耳。
那陸遜呂蒙在濮陽與漢兵相持,一連接得郯城下邳各地守将告急文書,聞知合肥已失,孫韶自殺,不覺大驚,遂将警報暫為按下,兩個商議回顧淮南辦法。
隻聽曆城報馬飛報,漢将姜維王平張嶷,領兵三萬,從樂陵濟陽直取章邱,進攻曆城,丁奉将軍連日血戰,未分勝負,漢兵東徇臨淄昌邑高密臨朐即墨各地,所過之處,勢如破竹。
呂蒙聽罷,仰天長歎道:“淮北既失,齊東複危,雖良平複生,不能為計!伯言可督甘甯周泰淩統速還淮南,保守故地,蒙與諸将死此土矣!” 陸遜見呂蒙意志堅決,知勸亦無益,江南危迫,又不能不還救,遂同甘甯周泰淩統三将,率領親軍數百,與蒙揮淚為别,取道郯城下邳,回轉濠泗,大集兵将,令甘甯領淮北兵二萬,仍進屯兖州;淩統領淮南兵二萬駐下邳,以為呂蒙退步;周泰去助程普守小岘,以防趙雲。
陸遜自還建業,來見孫權,俯伏請罪。
孫權強起就坐,撫慰陸遜道:“伯言!江東情形危急,後事悉以累卿矣!”陸遜流涕道:“主公何出此不祥之言?”權歎道:“孤病入膏肓,料無生望,所恨者父兄基業,自我而亡耳!”遜拭淚道:“濮陽戰事,勝負未分,合肥雖失,程普周泰,固守小岘,水陸協防,趙雲尚難飛渡,何遽至是!臣之南還,懼上遊各城有失,前還布防,以免顧此失彼耳!”權歎息道:“卿好為之。
孤方寸亂矣!” 陸遜拜辭出府,自往九江上遊各地巡視,加派重兵,布置防務,湓口各處,調集水師,東西梁山,各設堅壘,指示諸将,一一布置,回到建業,報告孫權,權為一喜。
遜請調回黃蓋,督水陸軍,紮鎮九江,以固南防;自己複由滁宿入下邳,來探視山東軍勢。
卻聞漢兵并未進戰,暗暗納罕孔明用兵如神,怎麼不乘機直進,卻屯兵山東,是何用意?急将帶來新兵萬人,偏裨将校十餘員,軍械糧食具備,率赴濮陽,再見呂蒙。
呂蒙見陸遜回來,悲喜交集。
陸遜告知各路布防情形。
呂蒙道:“我軍無後顧之憂,庶幾可戰可守,近聞齊東各地,盡為漢兵所有,伯言請往曆城,與丁将軍迎敵北來漢軍,俾蒙一心與諸葛亮相持也!”陸遜領令,即赴曆城,與丁奉孫琳共禦姜維。
姜維志在得齊東地方,并不十分攻城,曆城暫保無事。
你說孔明既聞趙雲得了合肥,又聞姜維得了章邱,為何不乘勢進攻呂蒙?所謂諸葛一生惟謹慎,正是此等地方,孔明因見趙雲新得合肥,若急攻濮陽,呂蒙必敗,蒙敗必以山東委諸司馬懿,而自率全軍回攻合肥;以思歸之衆,臨必死之地,趙雲孤軍,深入腹地,外無援應,内有潰兵,吳軍兩面夾攻,不敗何待?所以綴呂蒙之兵,不得南還,令趙雲得以雍容布防。
又使黃叙吳懿關平趙累之軍,先後出屯,聲勢聯絡,城守堅固,乃趣姜維之衆,東定齊東,但掣蒙兵後路,而不令急攻曆城,免其緻死;俟四周防務妥協,大舉進攻,養銳日久,何攻不克!正是: 統籌全局,方為大将之才;不急近功,自非常人能及。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吳魏兵合,集于濮陽,而三國鏖兵,盡此一戰。
演義濮陽一失,操謂使吾無家可歸,今日之勢,又何異與呂布大争濮陽之日也。
蓋濮陽去而操更無家,此作者所欲寫此一回,以重申舊案也。
然呂布之據濮陽,欲成鼎足,而仍非鼎足也,則一明舊案之目端可不翻,寫舊戰之情,是宜自出筆墨,以寫三國鏖兵。
于足馬超拒懿,趙雲拒蒙,以起大戰;即其戰事,便分寫吳魏相聯,終于互利之中,各存真僞之迹,蒙以死戰,懿惟虛應,卻使趙雲深入,合肥不守,可見今昔同然,實魏利而吳不利也。
然則呂蒙死戰,不亦愚乎?惟其愚也,故作者以魏有襄樊之危,東吳真救;吳有猇亭之厄,曹魏虛應,徐盛敗丕,是謂精忠,呂蒙勝蜀,是謂賈禍;蜀亡而吳亦亡,則雖亡于蒙可也。
此本書所以不容呂蒙,以其大危本國,而非如世俗誇張顯聖,隻因敬愛關公者,其間論點,實不得同途共語焉。
魏将進兵,以于禁替出司馬懿,漢将進兵,以張飛替出趙雲,前後遙遙相對,而于禁代懿隻是以戰為守,張飛代雲卻是以守為戰,便自不同。
于禁慣降,故終于不守,張飛慣戰,故終于策勝;以人相較,已是難敵,況突圍而出,力盡筋疲,所恃吳援又遭同敗,則以勢相較,亦但苟延殘喘耳。
其持久不戰,死守孤城,以使雲得分兵絕吳歸路,實屬人情至理,非同亂寫進退,以驕軍事勝算者比也。
蓋魏至此弩末餘燼,其敗亡隻在遲早間,則司馬懿拱手求人,雖有智計又何能為乎?此其所以伏處危城,更不敢輕出一戰也。
昔者吳蜀舊好重尋,魏不能伐,丕勉強親征,遂有南徐之敗,今者吳魏聯盟日固,漢愈能伐,亮出奇定策,遂有合肥之勝?昔兩役皆以孫韶當之,則見韶雖異姓,大勝劉封;忠勇堪嘉,異姓如韶而必錄,面縛可恥,親支如禅而必誅!既帝劉谌,是韶者固亦堪稱吳之北地也。
又陸遜勝蜀,不先往救孫桓,而彜陵卒出;今遜拒蜀,亦令先難回救孫韶,而合肥以亡;兩兩相形,今古東吳存亡,皆系于此一役,則知本回戰局,特為吳亡張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