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劉阿鬥遇刺江陵驿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
關燈
小
中
大
壽博佥,親自登城守禦,伏路軍士,飛報趙雲。
雲喚張翼道:“伯恭可督黃武二龐堅守此壘,不令魏兵突圍,某自領兵三千去救封邱。
”張翼領令。
趙雲與馬雲騄領兵三千,來救封邱。
隻見前面吳兵,蜂屯蟻聚,攻城甚急,雲令衆軍鼓行而前。
呂蒙此來,非為封邱,但欲調開趙雲,減少圍城兵力,以便曹兵出走,故一見趙雲親來,便揮軍速退。
漢兵正待追趕,吳軍萬弩齊發,射退漢軍,離城十裡下寨。
趙雲也不入城,倚着城池,紮下營栅,兩下相持。
那甘甯由濮陽出兵,倍道兼行,離着延津十裡,休兵一日。
到了次日平明,甘甯一馬當先,直闖馬超營壘。
馬超火速出營迎敵,令人飛報大營,自己與甘甯大戰起來。
韓當戰住李嚴,周泰戰住文鴦,蔣欽戰住馬岱,鼓聲大震,喊殺如雷。
張飛聞吳軍來攻馬超,令張苞守住寨栅,自與關興加入馬超軍内。
剛進營門,隻見延津城門開處,曹兵大隊,沖鋒直出,典滿許儀兩馬當先,雙雙落入坑中,後軍疊進,登時坑中人滿,曹兵人人奮死,更不回顧。
張飛怒目橫矛,戰住張郃,于禁戰住關興,鐘鄧呂滿,乘勢保護司馬懿劉晔,橫沖而出。
曹兵六七萬人,冒死血戰,漢兵阻擋不住,讓開道路,竟自沖過去了。
張郃于禁,見都督将士出險,催馬敗走。
張飛關興張翼黃忠悉兵追趕,張苞入延津收城。
孔明揮動大軍,盡行上前助戰,吳兵抵敵不住,望東敗走。
孔明令諸将努力追趕,不許停留。
那呂蒙見漢兵陣動,知曹兵已出,乘夜退走,先入滑縣。
吳兵敗到,得呂蒙出來接應,方才阻住。
終以漢兵勢大,蒙令甘甯還守濮陽,護住曹兵,令其休息,扼險拒守,以便退兵。
甘甯得令,回到濮陽,布置一切。
漢兵将滑縣圍住,呂蒙守了兩日,俟濮陽城守已固,夜半開城東走,身先士卒,漢兵披靡。
殺出一條血路,向濮陽而來,張郃甘甯兩路援救,方才得脫,約折兵八千餘人,陣亡全琮朱異。
曹兵衆将,都向吳軍将士緻謝。
蒙道:“生死存亡,關于此役,我不救公,大事去矣!”正是: 狼狽相依,都緣勢迫;鴛鴦同命,隻為情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本書自将諸葛出廬以後史事翻盡,乃每于自出杼軸,大寫戰略之中,帶翻以前文字,一一推尋,筆之不盡,如前遼東遺計,譚尚争鋒,最為明顯;而本回則許貢家奴,伯符舊禍,又移植于劉禅,而寫入之,不賣廬龍之塞,以取侯封!至褒寫田疇,一再不已,所謂漢末節義,雖微必存,自不以義士為奴,而獨遺江東于筆外也。
若劉禅者,作者固深憾之,不許截江以奪阿鬥,數翻舊案。
令中原大定,行見策動,鼎足已傾,重恢一統,使此子缵承丕緒,坐享中興。
不惟無以對紙上諸将血戰之功,抑将無以副作者英雄手造之筆!矧劉谌殺廟,悲壯蓋于千秋,則漢室中興,安樂難居一日,又人心之所同然,此王孫之所宜正位者也。
時乎已至,即可死之,而作者構思,獨能轉到徐盛門客,欲殺趙雲, 以引改刺劉禅,順筆更别存江東忠義,其亦以人恨阿鬥,緻恨及趙雲者有之,而恨殺趙雲,卒不如竟刺殺劉禅也,許貢之事,亦并傳矣。
作者筆裡筆外,奇思綿邈,别味堪尋,抑何耐人咀嚼乃爾。
險哉諸葛瞻,幾以伴同阿鬥,緻喪其身,豈非又翻阿鬥親勞思遠,竟死綿竹之舊禍,終亦不救阿鬥于亡之意乎。
若夫天下未定,戰征頻仍,傷人子弟,甯可仆數。
則殺人之子,人亦殺其子!數語寫來,警世已極。
奈何玄德能悟,而世之争矜武力,喜炫幹戈者,乃多不悟,其禍及于子孫,而終不悔如故也!是更覺所寫此回,不僅為阿鬥看筆矣。
自徐盛門客行刺,傳遍長江,遞入呂蒙,借以激勵士兵,按劍作色而起,以引夜襲封邱正文,筆墨極其自然,毫不費力。
而先有延津築壘,環困司馬,以動唇齒相依,三面包舉,山東偕亡之感,愈急吳兵。
于是力救潰圍,使吳魏兩軍一合,可大舉而盡殲焉,尤見章法連環,布置入妙!則封邱之襲,又成陪筆。
此處再寫鄧艾,雖于危急仍算吳舟,是真不脫魏人之智。
可見利于我者,未必利于人,則曹植之算吳人也;不利于我者,亦不利于人,則鄧艾之算吳兵也。
于利之中算見不利,故曹植飛逃;于不利之中算見其利,故鄧艾不動;其利己之心則一也,而利人之心又何在!此戰為危道,鄧艾必亡,禍在幾先,曹植必遁,俱亦作者滋為大戒者欤。
雲喚張翼道:“伯恭可督黃武二龐堅守此壘,不令魏兵突圍,某自領兵三千去救封邱。
”張翼領令。
趙雲與馬雲騄領兵三千,來救封邱。
隻見前面吳兵,蜂屯蟻聚,攻城甚急,雲令衆軍鼓行而前。
呂蒙此來,非為封邱,但欲調開趙雲,減少圍城兵力,以便曹兵出走,故一見趙雲親來,便揮軍速退。
漢兵正待追趕,吳軍萬弩齊發,射退漢軍,離城十裡下寨。
趙雲也不入城,倚着城池,紮下營栅,兩下相持。
那甘甯由濮陽出兵,倍道兼行,離着延津十裡,休兵一日。
到了次日平明,甘甯一馬當先,直闖馬超營壘。
馬超火速出營迎敵,令人飛報大營,自己與甘甯大戰起來。
韓當戰住李嚴,周泰戰住文鴦,蔣欽戰住馬岱,鼓聲大震,喊殺如雷。
張飛聞吳軍來攻馬超,令張苞守住寨栅,自與關興加入馬超軍内。
剛進營門,隻見延津城門開處,曹兵大隊,沖鋒直出,典滿許儀兩馬當先,雙雙落入坑中,後軍疊進,登時坑中人滿,曹兵人人奮死,更不回顧。
張飛怒目橫矛,戰住張郃,于禁戰住關興,鐘鄧呂滿,乘勢保護司馬懿劉晔,橫沖而出。
曹兵六七萬人,冒死血戰,漢兵阻擋不住,讓開道路,竟自沖過去了。
張郃于禁,見都督将士出險,催馬敗走。
張飛關興張翼黃忠悉兵追趕,張苞入延津收城。
孔明揮動大軍,盡行上前助戰,吳兵抵敵不住,望東敗走。
孔明令諸将努力追趕,不許停留。
那呂蒙見漢兵陣動,知曹兵已出,乘夜退走,先入滑縣。
吳兵敗到,得呂蒙出來接應,方才阻住。
終以漢兵勢大,蒙令甘甯還守濮陽,護住曹兵,令其休息,扼險拒守,以便退兵。
甘甯得令,回到濮陽,布置一切。
漢兵将滑縣圍住,呂蒙守了兩日,俟濮陽城守已固,夜半開城東走,身先士卒,漢兵披靡。
殺出一條血路,向濮陽而來,張郃甘甯兩路援救,方才得脫,約折兵八千餘人,陣亡全琮朱異。
曹兵衆将,都向吳軍将士緻謝。
蒙道:“生死存亡,關于此役,我不救公,大事去矣!”正是: 狼狽相依,都緣勢迫;鴛鴦同命,隻為情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本書自将諸葛出廬以後史事翻盡,乃每于自出杼軸,大寫戰略之中,帶翻以前文字,一一推尋,筆之不盡,如前遼東遺計,譚尚争鋒,最為明顯;而本回則許貢家奴,伯符舊禍,又移植于劉禅,而寫入之,不賣廬龍之塞,以取侯封!至褒寫田疇,一再不已,所謂漢末節義,雖微必存,自不以義士為奴,而獨遺江東于筆外也。
若劉禅者,作者固深憾之,不許截江以奪阿鬥,數翻舊案。
令中原大定,行見策動,鼎足已傾,重恢一統,使此子缵承丕緒,坐享中興。
不惟無以對紙上諸将血戰之功,抑将無以副作者英雄手造之筆!矧劉谌殺廟,悲壯蓋于千秋,則漢室中興,安樂難居一日,又人心之所同然,此王孫之所宜正位者也。
時乎已至,即可死之,而作者構思,獨能轉到徐盛門客,欲殺趙雲, 以引改刺劉禅,順筆更别存江東忠義,其亦以人恨阿鬥,緻恨及趙雲者有之,而恨殺趙雲,卒不如竟刺殺劉禅也,許貢之事,亦并傳矣。
作者筆裡筆外,奇思綿邈,别味堪尋,抑何耐人咀嚼乃爾。
險哉諸葛瞻,幾以伴同阿鬥,緻喪其身,豈非又翻阿鬥親勞思遠,竟死綿竹之舊禍,終亦不救阿鬥于亡之意乎。
若夫天下未定,戰征頻仍,傷人子弟,甯可仆數。
則殺人之子,人亦殺其子!數語寫來,警世已極。
奈何玄德能悟,而世之争矜武力,喜炫幹戈者,乃多不悟,其禍及于子孫,而終不悔如故也!是更覺所寫此回,不僅為阿鬥看筆矣。
自徐盛門客行刺,傳遍長江,遞入呂蒙,借以激勵士兵,按劍作色而起,以引夜襲封邱正文,筆墨極其自然,毫不費力。
而先有延津築壘,環困司馬,以動唇齒相依,三面包舉,山東偕亡之感,愈急吳兵。
于是力救潰圍,使吳魏兩軍一合,可大舉而盡殲焉,尤見章法連環,布置入妙!則封邱之襲,又成陪筆。
此處再寫鄧艾,雖于危急仍算吳舟,是真不脫魏人之智。
可見利于我者,未必利于人,則曹植之算吳人也;不利于我者,亦不利于人,則鄧艾之算吳兵也。
于利之中算見不利,故曹植飛逃;于不利之中算見其利,故鄧艾不動;其利己之心則一也,而利人之心又何在!此戰為危道,鄧艾必亡,禍在幾先,曹植必遁,俱亦作者滋為大戒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