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劉阿鬥遇刺江陵驿 呂子明分襲封邱城

關燈
生,刺客為主忘身,節義之士,殺之已足,何用殘酷!”瞻領命出來,吩咐左右,将刺客牽出驿門,就地正法。

    三人引頸受刃,面不改色。

    瞻令不必号令,即葬之驿旁。

     當晚喧擾一夜,次日午時,馬良趕至,參見王妃,帶來棺衾,将世子沫浴成殓,起柩赴荊州。

    劉琦出郭迎接,請王妃世子妃王孫諸葛夫人公主宮眷入府安歇,飛報洛陽,請示辦理,與馬良諸葛瞻會奏,自請懲辦防護不周之罪。

    玄德接到三人啟奏,凄然流涕,令龐士元緻書三人,略言: 刺客冥行,豈能防護,死生有命,非可幸逃;但恨此子英年,棄我先逝,父子之情,能無傷歎!可葬荊州景升墓畔,入土為安,具禮而已!天下未定,稈戰頻仍,傷人子弟,甯可仆數,卿等責在守土,何罪之有?瞻可速護宮眷前來也。

     諸葛瞻等三人奉書,各為悲咽,即将世子安葬,然後護送宮眷,來到洛陽。

    玄德悲喜交集,見王孫劉谌,雖隻九歲,英氣勃勃,全身缟素,跪在面前,又痛又愛,将谌抱坐膝上,用手撫摩,不覺淚随聲下。

    世子妃系張飛之女,玄德深憐其母子,令士元作冊,立作王孫,雲長孔明,皆上啟慰賀不提。

     諸葛瞻在洛陽住了十餘日,清理各事,啟知漢中王,往延津軍前效力。

    玄德見國事方殷,未便阻其壯志,準其前往。

    諸葛瞻拜辭母親,别過妻子,輕車簡從,渡過黃河,來到延津本營,參見父帥,面呈各節。

    孔明聞知徐盛門下客刺殺世子,立令瞻代作書,分告趙雲馬超張飛黃忠,各加戒備,無為宵小所乘。

    又令瞻與諸葛靓,分統帳前左右護衛軍。

     那徐盛門客刺殺漢中王世子,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人民,當作一件新聞,互相傳說。

    傳入呂蒙耳内,東吳将士,皆為振奮,都說道:徐将軍待士有恩,故門客舍身圖報,足為東吳生色。

    呂蒙道:“各位将軍,徐将軍為國亡身,門下食客,尚感恩圖報。

    蒙與諸公,受孫氏三世厚恩,甯不思報?頃疊據探報,馬超魏延奪取幽州,曹丕投奔遼東,為公孫淵所殺,函首洛陽。

    現今馬超趙雲張飛黃忠等,将司馬懿全軍困在延津,環城築壘,掘土成溝,曹兵絕糧,自然就斃;曹兵一盡,諸葛亮必傾全力以向山東,我之兵力,未勝曹兵,彼乘戰勝之威,三面包舉,山東之亡,不過旦夕!無山東是無淮北,無淮北是無江南,唇亡齒寒,此之謂也!” 衆将齊聲道:“都督所言,洞中理勢,必有良策,可以救亡。

    ”呂蒙道:“司馬懿足計多謀,張郃于禁,魏之良将,鐘鄧典許,一時人傑,故能與諸葛亮血戰中原,勝敗相等;今為時勢所追,陷入絕地,諸葛亮與諸将智勇兼施,長圍一城,永無出路!我不如簡率精銳,分作二軍,蒙自領一軍,去襲封邱,以掣趙雲後路;興霸領一軍,進戰馬超,令司馬懿諸軍得以潰圍而出,退屯邊境,收拾河北餘燼,彼必感我援助之恩;我更資以器械軍糧,令彼有所憑借,以與諸葛亮相見沙場;我予以實力之援助,合二國之良,以抗方張之敵,山東之難,或可少纾。

    ”諸将齊聲道:“都督高瞻遠矚,非某等所能及也!” 恰值孫權因徐盛新亡,山東事急,再派甘甯部兵萬人,前來相助。

    蒙令丁奉孫琳守住山東,今甘甯領蔣欽周泰韓當曹真舊部裨将二十餘員,兵二萬七千人,由濮陽進取延津;自領全琮朱異張繡舊部二萬人,由菏澤渡河,直取封邱,分撥巳定,馬上起程。

     那司馬懿見漢兵築壘圍城,疊次派兵沖擊,因漢兵随機應戰,晝夜興工,半月之間,長圍已合。

    懿與諸将商議道:“長圍四合,欲戰不能,軍食一盡,同為俘虜,不如盡簡精銳,沖開一面,别求生路。

    ”鄧艾啟道:“都督!前東吳派軍菏澤,為我聲援,今我軍危急,東吳将士,必有所聞;呂蒙甘甯,明哲之士,甯不知我軍敗破,勢必及彼,彼欲圖存,必當救我,旦夕必至,我但整頓人馬,乘隙潰圍可也。

    ”懿道:“士載之言,甚為明決,彼不我救,亦當潰圍。

    ”遂令典滿許儀領第一隊,候令開城,東走濮陽;張郃于禁呂虔滿奮,保護司馬懿劉晔為第二隊;鄧艾鐘會為第三隊;全軍盡起,秣馬蓐食,靜待吳兵。

     漢兵營中,孔明是延津圍合,曹兵已入絕地,令軍士不必攻城,但晝夜嚴防城兵突圍。

    又慮菏澤吳軍,渡河相救,令趙雲增派封邱守兵。

    趙雲得令,派嚴壽回防封邱,專心守禦。

     那呂蒙渡過黃河,揮動衆軍,圍住封邱,盡力攻打,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