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邢台縣孟起走曹彰 幽州城文長捉程昱
關燈
小
中
大
王平答道:“馬将軍聞曹彰出塞,令伯約去徇上谷,令某來從将軍去徇漁陽,馬将軍還安陽,與元帥及趙将軍三路圍攻司馬懿。
”魏延驚道:“伯約去徇上谷,必從東道去襲幽州,全功皆為所得矣!”王平道:“這亦不定,曹熊懦葸,決不敢出,平以部軍絕其出路,将軍率所部晝夜兼行,先取涿郡,則幽州自危,伯約東來,将軍北上,兩路合圍,何愁不勝!” 魏延大喜道:“子均高見,延所不及,但漁陽聞有兵三萬,将軍所部,僅止五千,恐難操必勝耳!”平答道:“兵何在多,在用之如何耳!曹熊有兩路萬,不知守常山之險,任我兵直入堂奧,斂兵入城,但求自保,有衆百萬,又複何用!平兵雖少,制之有餘,将軍但鼓行而北,若得幽州,漁陽之兵,必内潰矣!” 魏延聞王平言喜甚,即與王平分别,領兵直進。
果然涿郡守将,因曹熊尚在漁陽,阻住漢兵,未加警備,魏延一至,乘勢進攻,一鼓而下;遂留兵千人,令一裨将守住涿縣,自己徑向幽州進發。
到得幽州,姜維已徇定上谷各地,選置守令,征發士兵八千人,并将而前,在幽州城東紮下大營。
魏延兵到,兩路會合,聲勢浩大。
幽州城裡曹丕,初至幽州,替父王發喪,追谥高祖武皇帝,自己即日登基,改元黃初,與曹休程昱籌劃軍事;接二連三,聽曹熊轉報曹彰與馬超相持邢台,最後大敗,逃出塞外,漢兵已取邢台,忽然三日,未接曹熊報告,漢兵已奄至城下。
曹丕與程昱商議道:“仲達一軍,久無消息,漁陽不知曾否陷落,幽州四面皆敵,如何是好?”程昱道:“大事已去,陛下可乘漢兵未曾合圍,率領宮眷,先往遼東,昱願死守此城,以報主知。
”曹丕不覺潸然淚下,對程昱道:“以幽州累卿矣!”昱頓首受命。
曹丕與曹休乘夜領兵三千,開了幽州北門,徑趨遼東。
姜維晝夜提防曹丕北走,一經聽得,即領所部追趕,程昱在城上,見漢兵去追曹丕,火速領兵出城,抄擊姜維後路。
姜維前後受敵,急回兵來迎程昱,曹休曹丕乘間拼命逃脫。
程昱見曹丕去遠,正要收兵入城,忽被魏延縱馬上前,橫腰一把,将程昱生擒過馬,曹兵大亂。
正是: 荥陽紀信,正有前車;河北公孫,已無後路。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此曹操襄樊失地時自歎之詞,而世人乃常為此言欺蔽;每若寝陵畫壁,辱禁以死,實為至當,而又多壯德之擡榇殉身,辄羞禁之稱降有貳也。
嗚呼!世人于此,不惟忘禁材勇,品證失人,抑且忘操漢城,褒貶失宜,此奸雄所以能動欺後世,竟使後人至人自欺也,不亦谲哉。
在操當日,罷計遷都,激厲左右,自宜有此一言,然于文則實非定論。
觀禁入事操門,非薦非降,引數百人,自來投效,魏營中隻此一人進身光大。
天下大亂,豪傑自惜其材,時操奉诏勤王,奸惡未露,則禁與孫策在術,趙雲在瓒,張遼在布,馬超在魯,曾何以異?是不可遽議其非。
回思操敗清水,禁獨能趕殺青州乘勢劫掠百姓之兵,惇告禁反,亦不置辯,且先下寨拒敵以攻張繡,操之知禁,至特指班内,謂汝可去解樊城之圍者,實自此始。
是其整軍經武,有勇知方,又何可遽薄其材!及夫水淹七軍,乞哀雲長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求憐憫,誓以死報!“則陵寢因降以死,亦可謂死漢而報關公,而其悔歸曹操,低首雲長,言自由衷,亦何能竟謂無心也!是則屢撓龐德,鳴金阻谷,用掣其肘,更屬暗助關公,有功于漢。
嘗謂禁雖有失足之恨,終見立身之操,蓋懷降漢之心,始成背操之志。
龐德何人,可與并論?即曰獎之太過,毋亦足抗黃權,何故可輕于禁耶。
作者大其來降,許其知恥,不欲受欺于操,因每惜禁之材,前令投吳,即使比于黃權,今令助懿,又若比于向寵;故守延津經旬,無異洪湖十日,後先輝映,令古交悲,是非論定于棺中,黑白斯分于筆底,禁之冤庶幾雪矣。
趙雲之敗,司馬之援,皆所以死司馬昭也,而曹惠曹爽同死焉,無他,但令曹氏子孫與司馬子孫同日死耳。
姜維之勝,魏延之趨,皆所以破幽州也,而曹彰曹丕同竄焉,無他,但令曹氏弟兄與漢家疆土同時絕耳。
一則驅入幽冥,一則投諸塞北,此與晉魏遞禅,報複于寡婦孤兒,不如炎漢中興,報複于山陽安樂,其酷毒寬厚,更有判于天理之巧不如天心之仁,人心之公不如人道之平者也。
嗚呼!晉魏不禅,方謂五胡之禍可免,而任城出塞,不謂鮮卑之召猶然,曰:原是先王遺命,則本書獨誅曹操,若謂亂邦國賊無不如斯,其意至深,其筆亦至嚴矣。
世有思假外寇以患中國者,其視曹操子孫之例也可!慎勿謂求為曹操而不得,尚可為程昱之死據幽州,然而程昱之例,又如彼也。
”魏延驚道:“伯約去徇上谷,必從東道去襲幽州,全功皆為所得矣!”王平道:“這亦不定,曹熊懦葸,決不敢出,平以部軍絕其出路,将軍率所部晝夜兼行,先取涿郡,則幽州自危,伯約東來,将軍北上,兩路合圍,何愁不勝!” 魏延大喜道:“子均高見,延所不及,但漁陽聞有兵三萬,将軍所部,僅止五千,恐難操必勝耳!”平答道:“兵何在多,在用之如何耳!曹熊有兩路萬,不知守常山之險,任我兵直入堂奧,斂兵入城,但求自保,有衆百萬,又複何用!平兵雖少,制之有餘,将軍但鼓行而北,若得幽州,漁陽之兵,必内潰矣!” 魏延聞王平言喜甚,即與王平分别,領兵直進。
果然涿郡守将,因曹熊尚在漁陽,阻住漢兵,未加警備,魏延一至,乘勢進攻,一鼓而下;遂留兵千人,令一裨将守住涿縣,自己徑向幽州進發。
到得幽州,姜維已徇定上谷各地,選置守令,征發士兵八千人,并将而前,在幽州城東紮下大營。
魏延兵到,兩路會合,聲勢浩大。
幽州城裡曹丕,初至幽州,替父王發喪,追谥高祖武皇帝,自己即日登基,改元黃初,與曹休程昱籌劃軍事;接二連三,聽曹熊轉報曹彰與馬超相持邢台,最後大敗,逃出塞外,漢兵已取邢台,忽然三日,未接曹熊報告,漢兵已奄至城下。
曹丕與程昱商議道:“仲達一軍,久無消息,漁陽不知曾否陷落,幽州四面皆敵,如何是好?”程昱道:“大事已去,陛下可乘漢兵未曾合圍,率領宮眷,先往遼東,昱願死守此城,以報主知。
”曹丕不覺潸然淚下,對程昱道:“以幽州累卿矣!”昱頓首受命。
曹丕與曹休乘夜領兵三千,開了幽州北門,徑趨遼東。
姜維晝夜提防曹丕北走,一經聽得,即領所部追趕,程昱在城上,見漢兵去追曹丕,火速領兵出城,抄擊姜維後路。
姜維前後受敵,急回兵來迎程昱,曹休曹丕乘間拼命逃脫。
程昱見曹丕去遠,正要收兵入城,忽被魏延縱馬上前,橫腰一把,将程昱生擒過馬,曹兵大亂。
正是: 荥陽紀信,正有前車;河北公孫,已無後路。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于禁從孤三十年,何期臨危反不如龐德,此曹操襄樊失地時自歎之詞,而世人乃常為此言欺蔽;每若寝陵畫壁,辱禁以死,實為至當,而又多壯德之擡榇殉身,辄羞禁之稱降有貳也。
嗚呼!世人于此,不惟忘禁材勇,品證失人,抑且忘操漢城,褒貶失宜,此奸雄所以能動欺後世,竟使後人至人自欺也,不亦谲哉。
在操當日,罷計遷都,激厲左右,自宜有此一言,然于文則實非定論。
觀禁入事操門,非薦非降,引數百人,自來投效,魏營中隻此一人進身光大。
天下大亂,豪傑自惜其材,時操奉诏勤王,奸惡未露,則禁與孫策在術,趙雲在瓒,張遼在布,馬超在魯,曾何以異?是不可遽議其非。
回思操敗清水,禁獨能趕殺青州乘勢劫掠百姓之兵,惇告禁反,亦不置辯,且先下寨拒敵以攻張繡,操之知禁,至特指班内,謂汝可去解樊城之圍者,實自此始。
是其整軍經武,有勇知方,又何可遽薄其材!及夫水淹七軍,乞哀雲長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求憐憫,誓以死報!“則陵寢因降以死,亦可謂死漢而報關公,而其悔歸曹操,低首雲長,言自由衷,亦何能竟謂無心也!是則屢撓龐德,鳴金阻谷,用掣其肘,更屬暗助關公,有功于漢。
嘗謂禁雖有失足之恨,終見立身之操,蓋懷降漢之心,始成背操之志。
龐德何人,可與并論?即曰獎之太過,毋亦足抗黃權,何故可輕于禁耶。
作者大其來降,許其知恥,不欲受欺于操,因每惜禁之材,前令投吳,即使比于黃權,今令助懿,又若比于向寵;故守延津經旬,無異洪湖十日,後先輝映,令古交悲,是非論定于棺中,黑白斯分于筆底,禁之冤庶幾雪矣。
趙雲之敗,司馬之援,皆所以死司馬昭也,而曹惠曹爽同死焉,無他,但令曹氏子孫與司馬子孫同日死耳。
姜維之勝,魏延之趨,皆所以破幽州也,而曹彰曹丕同竄焉,無他,但令曹氏弟兄與漢家疆土同時絕耳。
一則驅入幽冥,一則投諸塞北,此與晉魏遞禅,報複于寡婦孤兒,不如炎漢中興,報複于山陽安樂,其酷毒寬厚,更有判于天理之巧不如天心之仁,人心之公不如人道之平者也。
嗚呼!晉魏不禅,方謂五胡之禍可免,而任城出塞,不謂鮮卑之召猶然,曰:原是先王遺命,則本書獨誅曹操,若謂亂邦國賊無不如斯,其意至深,其筆亦至嚴矣。
世有思假外寇以患中國者,其視曹操子孫之例也可!慎勿謂求為曹操而不得,尚可為程昱之死據幽州,然而程昱之例,又如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