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洛陽城漢魏大交鋒 孟津縣許典雙敗陣
關燈
小
中
大
二将固辭。
孔明令馬超領本部人馬,同馬岱倚孟津下營,斷絕曹兵交通;與黃忠督率将士,火速修築圍牆,嚴防曹兵沖突,圍牆一成,司馬懿插翅亦不能飛出矣!二将領命,火速奉行。
洛陽城裡的司馬懿,聞得孟津失守,曹彰兵敗,漢兵修築甬道,專困洛陽,急與衆将商議道:“孟津一失,咽喉路絕,甬道若成,我軍無噍類矣!洛陽決不可守,不如乘甬道未成,全師沖擊,奪路東歸,退守偃師,猶可死中求生,勝于閉門待死也。
” 劉嘩道:“都督所見甚是,但漢兵新勝,勢焰方張,諸葛亮小心謹慎,着着提防,我兵進不能出,退不能守,軍心一亂,不堪設想!不如暗暗整頓全軍,明日令鄧鐘二将軍,渡洛進攻宜陽,奮勇急攻,諸葛誕勢危,必求救于諸葛亮,諸葛亮不能不遣兵來救,然後令二将棄營急歸,乘夜以全師直指偃師,将士思歸,諒彼絕不緻昧于歸師勿遏之語也。
”懿道:“此計甚好。
”立令二将出兵。
司馬懿一聲令下,鄧鐘二将引兵亂流而渡,直指宜陽,到了城下,奮勇進攻。
果然諸葛誕督率守城兵士,死命抵禦,飛報大營,孔明令魏延領兵萬人,回救宜陽。
待至黃昏,二将暗暗領兵,仍回洛陽。
司馬懿大喜,急令張郃作先鋒,鐘鄧為左右翼,自與劉晔李典将中軍,徐晃司馬昭将後軍,前面都是強弓勁弩,将洛陽城裡餘存軍資糧食,放起火來,乘勢開城,從漢兵空虛地方,排山倒海,斬關直入,漢兵披靡。
孔明早知懿勢在必走,兵力猶厚,不可阻遏,讓開一條道路,待曹兵過去三分之二,一聲鼓響,漢兵四合,将司馬昭徐晃困在垓心,左沖右突,不得出來。
曹彰迎接都督入城,聽說司馬昭徐晃被圍,領了三千鐵騎,與張郃兩匹馬,兩條槍,殺入漢營,闖進重圍,尋着二将,救了出來。
四人舍死忘生,大殺一陣,漢兵到傷了許多士卒。
比及馬超黃忠趕到,曹兵已回到偃師去了。
正是: 邺下黃須,久稱将種;河間玄發,不異英年。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戰事之出奇應變,未有如本回所寫者也!洛陽一塹,以拒諸葛,偃師夾陳,以攻馬超,漢兵未進者不得再進,已進者不得再退,其勢之危,有如壘卵;孟起孤軍,複遇死故,是雖百戰能雄,未有不敗者已!而不意黃忠突兀,已到中軍。
其所決策即在限我馬足者,亦無非限彼馬足,于是全師渡洛,以濟延秋,不争天塹之奇功,轉出宜陽之側面,而飛将軍已共鬥于洛陽城下。
馬超之援既厚,司馬之計徒營,此真勝笨伯出奇,必大寫許多攻塹文字,而愈覺危而後濟,又不必辄寫許多飛瓦渡冰文章也。
嘗細按之,則知此回,亦暗翻司馬懿占北原渭橋一案,而觀其寫諸葛,洛陽己在掌握中,當生擒足下,以祭洛水,之神,正足下裂絕地脈之罪數語,則又知手揮五弦,作者乃針對當時洛陽大帥而發。
洛陽大帥掘堤之禍湘也,誠非痛絕之不可;然而文章戰術,出奇變化,左右回合,今古映照至此,亦盡可視作孫吳兵法讀,正不必鼓瑟多事膠求也。
寫孔明出師以來,洛陽鏖兵,為第一大戰,雙方勢均力敵,戰僅三次,時方七日,而偃師洛陽百裡内外,已是十室九空,村舍無煙、土炕生草,甚失兵禍之慘也。
而人民苦兵,曆年匍匐哀号于鋒镝之下,不覺流露呻吟,代陳其痛,以出于作者筆底,仁人之言怛以恻,哀鴻之淚枯以竭,半夜讀之,真不知滿紙滿行,是墨是血! 奇兵往襲孟津,絕糧運以迫司馬,使棄洛陽而退偃師,原不足奇;所奇者新安一炸地雷之後,乃即以虛剜地道懾孟津之曹兵,使彼不敢乘城為守,因梯以入,自來攻城之法,得未會有此奇計者也。
概此一端,寫盡虛者實而實者虛之大道,兵法變幻了于作者之胸,一一搬演毫不費力,而奇真可謂百出!總之滿懷凄楚,正撲筆上文兵禍之餘,無非欲少寫幾許攻殺文字耳,乃偏能打起精神,換筆又寫不戰而屈人兵卻又有若許方法,苦口婆心,不意即于屠刀霍霍,移盆接血聲底聞之。
再寫孟津大戰,心終不忍,于是更寫修築圍牆,以困司馬,忽與洛陽掘挖天塹,兩相對照。
如此放戰不打,大家動工,一方開溝,一方築牆,便是建設工作,不是破壞工作,煞奇煞妙,令人可噱!然清季之破撚匪,即出此長圍戰策,慎勿謂此非兵法所有。
孔明令馬超領本部人馬,同馬岱倚孟津下營,斷絕曹兵交通;與黃忠督率将士,火速修築圍牆,嚴防曹兵沖突,圍牆一成,司馬懿插翅亦不能飛出矣!二将領命,火速奉行。
洛陽城裡的司馬懿,聞得孟津失守,曹彰兵敗,漢兵修築甬道,專困洛陽,急與衆将商議道:“孟津一失,咽喉路絕,甬道若成,我軍無噍類矣!洛陽決不可守,不如乘甬道未成,全師沖擊,奪路東歸,退守偃師,猶可死中求生,勝于閉門待死也。
” 劉嘩道:“都督所見甚是,但漢兵新勝,勢焰方張,諸葛亮小心謹慎,着着提防,我兵進不能出,退不能守,軍心一亂,不堪設想!不如暗暗整頓全軍,明日令鄧鐘二将軍,渡洛進攻宜陽,奮勇急攻,諸葛誕勢危,必求救于諸葛亮,諸葛亮不能不遣兵來救,然後令二将棄營急歸,乘夜以全師直指偃師,将士思歸,諒彼絕不緻昧于歸師勿遏之語也。
”懿道:“此計甚好。
”立令二将出兵。
司馬懿一聲令下,鄧鐘二将引兵亂流而渡,直指宜陽,到了城下,奮勇進攻。
果然諸葛誕督率守城兵士,死命抵禦,飛報大營,孔明令魏延領兵萬人,回救宜陽。
待至黃昏,二将暗暗領兵,仍回洛陽。
司馬懿大喜,急令張郃作先鋒,鐘鄧為左右翼,自與劉晔李典将中軍,徐晃司馬昭将後軍,前面都是強弓勁弩,将洛陽城裡餘存軍資糧食,放起火來,乘勢開城,從漢兵空虛地方,排山倒海,斬關直入,漢兵披靡。
孔明早知懿勢在必走,兵力猶厚,不可阻遏,讓開一條道路,待曹兵過去三分之二,一聲鼓響,漢兵四合,将司馬昭徐晃困在垓心,左沖右突,不得出來。
曹彰迎接都督入城,聽說司馬昭徐晃被圍,領了三千鐵騎,與張郃兩匹馬,兩條槍,殺入漢營,闖進重圍,尋着二将,救了出來。
四人舍死忘生,大殺一陣,漢兵到傷了許多士卒。
比及馬超黃忠趕到,曹兵已回到偃師去了。
正是: 邺下黃須,久稱将種;河間玄發,不異英年。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戰事之出奇應變,未有如本回所寫者也!洛陽一塹,以拒諸葛,偃師夾陳,以攻馬超,漢兵未進者不得再進,已進者不得再退,其勢之危,有如壘卵;孟起孤軍,複遇死故,是雖百戰能雄,未有不敗者已!而不意黃忠突兀,已到中軍。
其所決策即在限我馬足者,亦無非限彼馬足,于是全師渡洛,以濟延秋,不争天塹之奇功,轉出宜陽之側面,而飛将軍已共鬥于洛陽城下。
馬超之援既厚,司馬之計徒營,此真勝笨伯出奇,必大寫許多攻塹文字,而愈覺危而後濟,又不必辄寫許多飛瓦渡冰文章也。
嘗細按之,則知此回,亦暗翻司馬懿占北原渭橋一案,而觀其寫諸葛,洛陽己在掌握中,當生擒足下,以祭洛水,之神,正足下裂絕地脈之罪數語,則又知手揮五弦,作者乃針對當時洛陽大帥而發。
洛陽大帥掘堤之禍湘也,誠非痛絕之不可;然而文章戰術,出奇變化,左右回合,今古映照至此,亦盡可視作孫吳兵法讀,正不必鼓瑟多事膠求也。
寫孔明出師以來,洛陽鏖兵,為第一大戰,雙方勢均力敵,戰僅三次,時方七日,而偃師洛陽百裡内外,已是十室九空,村舍無煙、土炕生草,甚失兵禍之慘也。
而人民苦兵,曆年匍匐哀号于鋒镝之下,不覺流露呻吟,代陳其痛,以出于作者筆底,仁人之言怛以恻,哀鴻之淚枯以竭,半夜讀之,真不知滿紙滿行,是墨是血! 奇兵往襲孟津,絕糧運以迫司馬,使棄洛陽而退偃師,原不足奇;所奇者新安一炸地雷之後,乃即以虛剜地道懾孟津之曹兵,使彼不敢乘城為守,因梯以入,自來攻城之法,得未會有此奇計者也。
概此一端,寫盡虛者實而實者虛之大道,兵法變幻了于作者之胸,一一搬演毫不費力,而奇真可謂百出!總之滿懷凄楚,正撲筆上文兵禍之餘,無非欲少寫幾許攻殺文字耳,乃偏能打起精神,換筆又寫不戰而屈人兵卻又有若許方法,苦口婆心,不意即于屠刀霍霍,移盆接血聲底聞之。
再寫孟津大戰,心終不忍,于是更寫修築圍牆,以困司馬,忽與洛陽掘挖天塹,兩相對照。
如此放戰不打,大家動工,一方開溝,一方築牆,便是建設工作,不是破壞工作,煞奇煞妙,令人可噱!然清季之破撚匪,即出此長圍戰策,慎勿謂此非兵法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