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遊洛水諸葛亮賦詩 收合肥孫仲謀傳檄

關燈
卻說司馬懿因漢兵取了孟津,橫斷偃洛,洛陽兵多糧少,不能久守;又見漢兵橫築長牆,以圍洛陽,知道洛陽決不能守,是以乘漢兵未成甬路,先攻宜陽,以疑漢軍,然後鸠合全軍,突圍而出。

     你說孔明不過十餘萬兵,曹兵在洛陽者十餘萬,漢兵橫亘偃洛,成一縱線,曹兵橫轶而出,其勢自不可當。

    孔明志在得洛陽以為根據,知道窮寇勿追,歸師勿遏,兼之司馬懿多謀耐戰,曹兵大将李典張郃,盡在行間,決難一網殲除,或反至多傷士卒;故在通偃師一條路上,撇開防兵,讓其退走,單截他的後隊,跟他開開玩笑;因此上曹兵,雖然損失幾千人馬,到得安全退入偃師。

     司馬懿兵遇偃師,入府坐定。

    曹彰救回了徐晃司馬昭,進來參見都督,懿急起讓座。

    曹彰道:“都督請勿作謙,我軍新敗,士氣不振,非修明法令,不足以振懦立頑;主公既委都督以專征之任,大小将士,當歸統率,方能齊一!前都督遠在新安,彰奉令處理偃師軍務,令都督既來,彰自當退居麾下,以一事權,令将士無二帥之嫌,願勿以彰忝列帝支,過相推挹也!”懿見曹彰說得光明磊落,不便過謙,說道:“既然如此,懿就僭坐,以全高意了。

    ”當下請曹彰坐了左首第一位,李典坐了右首第一位,其餘将士,按爵位列坐。

     衆将坐定,司馬懿說道:“懿受命以來,喪師失地,上負明王之推毂,下違将帥之摧鋒,耗大儲之金,竭生民之力,中夜自思,寸心如割!當奏知主公,另選能将,前來統兵;懿願削除官位,效力軍前,甯以馬革裹屍,聊報今天子特達之知,請任城王先代理軍務,俟聖旨到來,依旨施行。

    ” 曹彰起身道:“都督此言差矣!聖上若不知都督能軍,決不委都督以方面之重。

    都督駐兵新安,諸葛亮不能深入一步,為功為罪,人所共知!徒因敵帥陰謀,重以地雷兇器,天崩地塌,雖良平亦不能為謀,贲育不能為勇,都督自己引罪則可,人實不能以此為罪,是以主公前次诏旨,但勖後效,并相慰借。

    會孟津失守,形勢中格,全師退出,比于既失洛陽,又覆軍殺将,為何如也!主公既以全權相委,都督不獎率将士,以謀補救之方,乃急欲卸責,以圖規避,故非主公之所以待都督,又豈都督之所以報主公之本意乎?” 曹彰一席話,說得慷慨激昂,懿長揖道:“任城見責,懿不敢不遵,但屢敗之餘,無顔複忝居人上耳!”曹彰還禮道:“諸軍皆敗,不責一人,敵兵強盛,戰機日迫,以言才略,無如都督者,彰與李将軍願率同袍,共聽指揮,決不敢以一經戰敗遂弁髦帥令也。

    ”李典與諸将皆起立道:“願都督振起精神,力圖報複,典與諸将願随任城王之後,效死軍前,共圖報稱。

    ”接着帳下大小軍官百數十員,一齊聲諾。

     司馬懿起立道:“諸公既一心報國,懿獨何人,敢忘公義?偃師再退,無地自容!但非得登封,猶深後慮,請任城王與徐将軍領馬步萬人,星夜前往襲取登封,彼軍大捷之餘,必不防我兵轉襲登封也!克複一城,全軍長氣。

    克城之後,徐将軍即可留守,與子廉互通聲氣,任城王可還偃師,共籌禦敵之策。

    ”曹彰領令,同了徐晃,拔隊起程,晝夜兼行,到了登封,果不出司馬懿之所料,一鼓而下。

    守将關索,區馬逃到郏鄏,與趙累同守城池去了。

     曹彰回到偃師,司馬懿奏入許昌,将失陷孟津洛陽之罪,全歸自己,收複登封之功,歸了曹彰徐晃。

    操手诏賜懿雲: 洛陽絕地,勢不能守,全軍退出,以守偃師,孫吳複出,亦不能持異議。

    複登封以壯士氣,與子廉成犄角之形,非仲達不能為此謀也!幸厚自愛,諸無過慮!聞徐盛領東吳全軍五萬,會子丹合肥之兵,已出阜陽,徑窺沈邱;文則亦由桐柏進攻汝南,東事似有轉機。

    仲達但不令諸葛亮越偃師一步,則關張趙雲之勢亦孤矣! 曹操又賜曹彰書雲; 仲達奏記,數相稱诩,兒自能軍,知之久矣,但不知竟能折節以下仲達耳。

    貴近傾心,則諸将誰敢抗命。

    任城勉之,國家胥倚為長城也! 司馬懿曹彰二人,接到曹操手诏,益加奮勉。

    懿在城外,設二大營,營四萬人,以任城王主第一營,劉晔副之,張雄典滿許儀皆屬之;以李典主第二營,張郃副之,鄧艾鐘會諸将屬之。

    二将領兵,出城下寨,阻住漢兵,懿自引兵五萬守城。

     你說兩軍大戰,曹彰前所募鮮卑萬騎,為何全無動靜?這是姜維的一條妙計:孔明令知田疇曉谕鮮卑渠帥,渠帥畏威懷德,奉令惟謹,火速派人催賀拔慕容兩将北歸,二将啟知曹彰。

    曹彰也知道風聲,留之無益,遣他回去。

    二将感曹彰恩義,對着曹彰,折箭為誓,永不犯曹彰所屬地方,辭别曹彰,自回塞外。

    所以曹彰後來逃出塞外,自立為王,就是二将擁戴,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鮮卑出塞,在馬超進襲洛陽屯之先,故馬超得以橫行無忌。

    不然,那些深目高鼻的萬餘鮮卑,幫着曹彰守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