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回 炸新安諸葛試地雷 拒洛水司馬掘天塹
關燈
小
中
大
再留兵五千,副将三員,助守宜陽,仍督全軍,由延秋集渡洛,來到馬超營中。
馬超正因探聽得司馬懿敗回洛陽,掘塹引水以拒漢兵,與曹彰克期夾攻自己,與姜維諸将,商議應敵之策;忽聽得元帥到了,真是喜從天降,率領衆将迎接入營,以次參見。
諸葛瞻帶領諸葛靓上前拜見。
孔明略為獎勵幾句,便問馬超道:“司馬懿現在有何舉動?”超答道:“據細作報稱,司馬懿因掘塹以阻元帥之兵,決計與曹彰合兩軍之力,來攻超營,元帥到此,可無慮矣!” 孔明随即下令,叫馬超領着馬岱姜維文鴦三将,偏将十員,馬步兵三萬,迎敵曹彰;黃忠領魏延李嚴馬忠三将,偏将十員,馬步三萬,迎敵司馬懿;孔明自率子侄,督中軍接應,令軍中且不聲張,靜候司馬懿出兵。
正是: 飛将軍從天而下,神鬼皆驚;洛陽城壘卵之危,貔貅失氣。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世人之讀演義,到上方谷司馬受困一回,莫不欣悅諸葛,用盡屯田、失糧、詐敗,許多心力,費盡造栅、掘塹、塞谷、積柴、埋地雷、搭窩鋪,許多手續,做盡七星燈、旗、号帶、奔走、呐喊、虛救、虛應,許多張緻,竟将堅守不出之老奸司馬懿父子,一并引入谷中;而刮刮雜雜,火勢沖天之際,三人下馬,抱頭一哭,大雨傾盆,以緻地雷不振,火器無功,隻被蜀兵搶去一個渭南大寨,蓋未有不廢書而歎者!讀書人掃興,幾與諸葛之聞報相同,世人所以每謂漢魏興亡,歸于天數,亦正為演義多有此等筆墨,動相誘誤耳。
以人所不料之事,寫人所不喜之文,已為過舉;若假引人入勝之筆,從中成事在天之證,則謬種流傳,未有不可打入阿鼻地獄者!世雖不必無此事,書卻不可有此文,傳其所不當傳,複因以附會天道,此社會國家日趨于不振,而才子之罪所不免浮于亡國奴也!罰以坎坷,尤不足儆誤盡蒼生之戒;動言天道,斯必使人自悲人事之窮!曰無因果,是即其因果也;曰無報應,是即其報應也。
惟吾之所謂因果報應雲者,仍歸人事,不明天道也。
今日火器大精,已甚明諸葛人事,當時實有所未盡,天道之無稽既破,才子之不材可哀,則有作者從而鄙之。
以新安為諸葛大震地雷之地,隻一試字,便屬不堪自信,竟毀堅城之詞,會于言外,即翻演義深相共信,轉逃司馬之筆,暗用譏之。
前須設計誘入谷中,此不費力,早困城内;前須詐敗虛救虛應,此偏示威,虛戰虛攻;前隻司馬父子三人入谷,此卻徐晃張郃一齊在城;前未死司馬一人,此但生司馬二人;前僅下馬抱頭痛哭,此則坍城埋入地穴;前惟搶一大寨,此且搶一堅城;前雖損傷兵卒十之八九,未計若幹,此書降死司馬大軍,十萬去了一半;而皆隻寫人謀,不寫天數,并寫一面是山,一面是水,一面平地,是又明告地勢無異渭原,所翻之案,正為上方谷而發也。
恐人尚不甚覺,複寫同一察看地勢之筆,更以上邙山三字,明點上方谷,其大聲疾呼,欲破世人信有天數之說,用心亦良苦矣!興之所至,帶筆而翻陰平諸葛留碑一案,土花班剝,鐵篆城邊,四百年後一書生,固若自寫,然實以不著姓名,及諸葛大驚,何人竟能前知至此等語,以反寫諸葛之并不知有天數,則何至賣弄姓名,而又竟知天數,一生故欲違天,如演義之所雲雲耶!故此回之妙,猶不在以人謀翻駁天數,從正面辟明;而在以天數曉譬天數,自反面攻破解酲醒醉,闡盡天人,有讀上方谷一回而恨不已者,其速取此回而連讀之。
世人皆恨曹操,而至司馬專權雖亦快之;然恨司馬師昭弟兄,又如故也。
文鴦攻寨,司馬師左眼迸出瘤口;被皆咬爛,回許臨危,右睛迸出,大叫而亡,讀者乃再快焉。
而本書曆寫司馬氏皆忠于魏,危城支持,效死于斯,毋乃不快;不知以懿與操,原有不同。
魏篡漢,其惡在父,晉篡魏,其惡在子,是不可以不别,而賊子亦不得無誅!惡始于師則首師焉可也。
作者以為雙睛迸出,非死于無君,乃死于無父;無父之賊與人快天誅于挖睛掘目,不如人快筆誅于粉骨碎身!同一稱快,煞費斟酌。
若懿拒戰渭原,恃有可守之險,漢以不得飛渡,倘無天塹,懿殆不守;此又洛陽無險,所必掘塹以诮之,而見漢之終能飛渡者欤。
馬超正因探聽得司馬懿敗回洛陽,掘塹引水以拒漢兵,與曹彰克期夾攻自己,與姜維諸将,商議應敵之策;忽聽得元帥到了,真是喜從天降,率領衆将迎接入營,以次參見。
諸葛瞻帶領諸葛靓上前拜見。
孔明略為獎勵幾句,便問馬超道:“司馬懿現在有何舉動?”超答道:“據細作報稱,司馬懿因掘塹以阻元帥之兵,決計與曹彰合兩軍之力,來攻超營,元帥到此,可無慮矣!” 孔明随即下令,叫馬超領着馬岱姜維文鴦三将,偏将十員,馬步兵三萬,迎敵曹彰;黃忠領魏延李嚴馬忠三将,偏将十員,馬步三萬,迎敵司馬懿;孔明自率子侄,督中軍接應,令軍中且不聲張,靜候司馬懿出兵。
正是: 飛将軍從天而下,神鬼皆驚;洛陽城壘卵之危,貔貅失氣。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世人之讀演義,到上方谷司馬受困一回,莫不欣悅諸葛,用盡屯田、失糧、詐敗,許多心力,費盡造栅、掘塹、塞谷、積柴、埋地雷、搭窩鋪,許多手續,做盡七星燈、旗、号帶、奔走、呐喊、虛救、虛應,許多張緻,竟将堅守不出之老奸司馬懿父子,一并引入谷中;而刮刮雜雜,火勢沖天之際,三人下馬,抱頭一哭,大雨傾盆,以緻地雷不振,火器無功,隻被蜀兵搶去一個渭南大寨,蓋未有不廢書而歎者!讀書人掃興,幾與諸葛之聞報相同,世人所以每謂漢魏興亡,歸于天數,亦正為演義多有此等筆墨,動相誘誤耳。
以人所不料之事,寫人所不喜之文,已為過舉;若假引人入勝之筆,從中成事在天之證,則謬種流傳,未有不可打入阿鼻地獄者!世雖不必無此事,書卻不可有此文,傳其所不當傳,複因以附會天道,此社會國家日趨于不振,而才子之罪所不免浮于亡國奴也!罰以坎坷,尤不足儆誤盡蒼生之戒;動言天道,斯必使人自悲人事之窮!曰無因果,是即其因果也;曰無報應,是即其報應也。
惟吾之所謂因果報應雲者,仍歸人事,不明天道也。
今日火器大精,已甚明諸葛人事,當時實有所未盡,天道之無稽既破,才子之不材可哀,則有作者從而鄙之。
以新安為諸葛大震地雷之地,隻一試字,便屬不堪自信,竟毀堅城之詞,會于言外,即翻演義深相共信,轉逃司馬之筆,暗用譏之。
前須設計誘入谷中,此不費力,早困城内;前須詐敗虛救虛應,此偏示威,虛戰虛攻;前隻司馬父子三人入谷,此卻徐晃張郃一齊在城;前未死司馬一人,此但生司馬二人;前僅下馬抱頭痛哭,此則坍城埋入地穴;前惟搶一大寨,此且搶一堅城;前雖損傷兵卒十之八九,未計若幹,此書降死司馬大軍,十萬去了一半;而皆隻寫人謀,不寫天數,并寫一面是山,一面是水,一面平地,是又明告地勢無異渭原,所翻之案,正為上方谷而發也。
恐人尚不甚覺,複寫同一察看地勢之筆,更以上邙山三字,明點上方谷,其大聲疾呼,欲破世人信有天數之說,用心亦良苦矣!興之所至,帶筆而翻陰平諸葛留碑一案,土花班剝,鐵篆城邊,四百年後一書生,固若自寫,然實以不著姓名,及諸葛大驚,何人竟能前知至此等語,以反寫諸葛之并不知有天數,則何至賣弄姓名,而又竟知天數,一生故欲違天,如演義之所雲雲耶!故此回之妙,猶不在以人謀翻駁天數,從正面辟明;而在以天數曉譬天數,自反面攻破解酲醒醉,闡盡天人,有讀上方谷一回而恨不已者,其速取此回而連讀之。
世人皆恨曹操,而至司馬專權雖亦快之;然恨司馬師昭弟兄,又如故也。
文鴦攻寨,司馬師左眼迸出瘤口;被皆咬爛,回許臨危,右睛迸出,大叫而亡,讀者乃再快焉。
而本書曆寫司馬氏皆忠于魏,危城支持,效死于斯,毋乃不快;不知以懿與操,原有不同。
魏篡漢,其惡在父,晉篡魏,其惡在子,是不可以不别,而賊子亦不得無誅!惡始于師則首師焉可也。
作者以為雙睛迸出,非死于無君,乃死于無父;無父之賊與人快天誅于挖睛掘目,不如人快筆誅于粉骨碎身!同一稱快,煞費斟酌。
若懿拒戰渭原,恃有可守之險,漢以不得飛渡,倘無天塹,懿殆不守;此又洛陽無險,所必掘塹以诮之,而見漢之終能飛渡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