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趙子龍麾兵九裡關 馬孟起燒糧孟津驿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黃夫人攜着錦城公主,仍駕雷車,回轉成都,令錦城入府,啟知世子。
世子且驚且喜,立刻同着妹子,來到諸葛元帥宅第,面謝黃夫人,随即還府,召法正入府,令其作書,飛報荊州。
荊州方面,玄德初以吳兵五路犯境,頗為憂慮,又聽得劉璋降敵,零陵失守,外面雖然鎮靜,心中不無恐懼。
随後聽得馬谡報告桂陽無事,虞翻撤兵,始為一喜。
再次聽得蔣琬自往督師,收複零陵,逼死士燮,吳兵全軍覆滅;此番又接到世子飛報,黃夫人親往越隽,指揮呂凱王伉,生擒孟獲,蠻人設誓,永不複反,那一喜非同小可。
急令董厥作書,宣布捷音,曉谕前敵将士。
書略雲: 孫權犯順,棄好崇仇,倚賊圖存,肆其鬼蜮之技,北犯夏口,西侵江夏,東轶零桂,南圖越隽,引誘蠻夷,以亂中國,納我叛臣,擾我疆土,征戰之地,延數千裡,豈彗孛之災未盡,而生民之劫方殷乎!漢祚未亵,皇天眷佑,我守土之吏,能盡其捍衛之職,臨陣之士,不惜其征戰之勞,一月以來,疊據零陵太守蔣琬羽書,言陣殺士燮,恢複零陵,蒼梧之兵,谮然俱盡;桂陽太守馬谡羽書,言虞翻怯敵,全師宵遁;益州太守法正羽書,言越隽之兵,大敗南夷,生擒孟獲;吳兵五道已敗其三,今所存者,呂蒙徐盛耳!二将屢敗之餘,有江夏夏口而不能守,我據長江之上遊,彼乃欲逆流而上,以與我竟勝于吳楚之域,多見其不知量也!螳臂當車,圖存俄頃,凡我将士,當戮力同心,剪此餘孽,豈惟藐孤之榮,高祖世祖,實式憑之!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前敵諸将,得了此書,争相傳播,勇氣百倍。
民間消息,一人傳十,十人傳百,早傳入江東方面。
呂蒙正與荊州水軍相持蕲黃之間,因漢兵水陸相輔,占住上遊,呂蒙盡量攻擊,馬良向寵應變有方,又兼趙雲決定先發制人,留蔣琪吳班守江夏,留劉封守夏口,自率馬雲騄嚴壽廖化吳懿吳钜,步兵二萬,騎兵二萬二千人,直取秣陵關;今吳钜領兵三千,扼曹兵來路,吳兵不出,曹兵決不敢進攻。
到了秣陵關,選擇要地駐紮,專迎擊徐盛出兵。
呂蒙在水師營中,聽得三路敗兵消息,荊州兵水陸骁勇,諒難取勝,急檄徐盛,扼住秣陵關,免輕出緻敗,以傷銳氣,自己卻與衆将商量退兵之法;到了次日,下令軍中,奮勇進攻。
兩軍肉搏,死傷無數,殺到日暮,方才收兵。
三更時分,一聲令下,各船啟碇流開駛,風急水順,一日之間退還九江。
向寵馬良,相顧驚異,因吳兵未敗,不敢去追,隻吩咐将士,晝夜嚴防吳兵複行上犯。
呂蒙回到九江,見過孫權,報告經過情形。
權聞知士燮被殺,撫膺大恸道:“出師未捷,損我良将!”不覺痛哭失聲。
還顧呂蒙道:“子明!劉備氣運方盛,未可與争,孤當保全實力,以待後來,此時決不能為無謂之舉動,以耗元氣!可速令文響,不必出秣陵關,守險以待,趙子龍當無可如何也。
”呂蒙遵令,孫權自回建業不提。
且說趙雲在秣陵關下,屯兵十日,吳兵堅守不出,聽得呂蒙撤兵,知道徐盛決不出來,與衆将計議道:“呂蒙還屯九江,徐盛決不再出,我江夏夏口之防,既已完固,不如火速撤軍入九裡關,乘虛襲汝南上蔡,以撼許昌東面,諸将以為如何?”衆将齊聲道:“願從将令。
”雲令衆将乘夜退兵,自己斷後。
吳兵以雲全師而退,恐其誘敵,不敢來追。
趙雲乘虛襲了九裡關,命吳钜還夏口,幫助劉封守城,啟奏漢中王,令馬良監夏口軍事,向寵監江夏軍事,水陸将士,盡聽節制;由荊州再調兵萬人,以增夏口之防,謹備吳軍來侵。
吳钜領命去了。
趙雲自領大軍,電掣風馳,直襲汝南,汝南因于禁在此征軍,西侵襄陽,出發未及半月,猛不提防,雲軍從九裡關侵入,馬隊兼程,異常迅速,猝不及防,被雲軍登時占領。
趙雲既得汝南,急分軍五千,令嚴壽廖化去襲上蔡郾陵。
兩地因在宛葉許昌之後,薄有防兵,聊為鎮攝,被二将連行攻陷。
雲乘勢連下舞陽沈邱各地,進逼臨穎,許昌大震,與舞陽方城通了聲勢,卻把于禁倒隔在桐柏沘源方面。
雲長在南陽得了子龍消息,且喜且懼,喜雲孤軍深入,連下十餘城,許昌兩面受敵;懼雲兵力太單,為敵所乘。
急從方城調崔
世子且驚且喜,立刻同着妹子,來到諸葛元帥宅第,面謝黃夫人,随即還府,召法正入府,令其作書,飛報荊州。
荊州方面,玄德初以吳兵五路犯境,頗為憂慮,又聽得劉璋降敵,零陵失守,外面雖然鎮靜,心中不無恐懼。
随後聽得馬谡報告桂陽無事,虞翻撤兵,始為一喜。
再次聽得蔣琬自往督師,收複零陵,逼死士燮,吳兵全軍覆滅;此番又接到世子飛報,黃夫人親往越隽,指揮呂凱王伉,生擒孟獲,蠻人設誓,永不複反,那一喜非同小可。
急令董厥作書,宣布捷音,曉谕前敵将士。
書略雲: 孫權犯順,棄好崇仇,倚賊圖存,肆其鬼蜮之技,北犯夏口,西侵江夏,東轶零桂,南圖越隽,引誘蠻夷,以亂中國,納我叛臣,擾我疆土,征戰之地,延數千裡,豈彗孛之災未盡,而生民之劫方殷乎!漢祚未亵,皇天眷佑,我守土之吏,能盡其捍衛之職,臨陣之士,不惜其征戰之勞,一月以來,疊據零陵太守蔣琬羽書,言陣殺士燮,恢複零陵,蒼梧之兵,谮然俱盡;桂陽太守馬谡羽書,言虞翻怯敵,全師宵遁;益州太守法正羽書,言越隽之兵,大敗南夷,生擒孟獲;吳兵五道已敗其三,今所存者,呂蒙徐盛耳!二将屢敗之餘,有江夏夏口而不能守,我據長江之上遊,彼乃欲逆流而上,以與我竟勝于吳楚之域,多見其不知量也!螳臂當車,圖存俄頃,凡我将士,當戮力同心,剪此餘孽,豈惟藐孤之榮,高祖世祖,實式憑之!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前敵諸将,得了此書,争相傳播,勇氣百倍。
民間消息,一人傳十,十人傳百,早傳入江東方面。
呂蒙正與荊州水軍相持蕲黃之間,因漢兵水陸相輔,占住上遊,呂蒙盡量攻擊,馬良向寵應變有方,又兼趙雲決定先發制人,留蔣琪吳班守江夏,留劉封守夏口,自率馬雲騄嚴壽廖化吳懿吳钜,步兵二萬,騎兵二萬二千人,直取秣陵關;今吳钜領兵三千,扼曹兵來路,吳兵不出,曹兵決不敢進攻。
到了秣陵關,選擇要地駐紮,專迎擊徐盛出兵。
呂蒙在水師營中,聽得三路敗兵消息,荊州兵水陸骁勇,諒難取勝,急檄徐盛,扼住秣陵關,免輕出緻敗,以傷銳氣,自己卻與衆将商量退兵之法;到了次日,下令軍中,奮勇進攻。
兩軍肉搏,死傷無數,殺到日暮,方才收兵。
三更時分,一聲令下,各船啟碇流開駛,風急水順,一日之間退還九江。
向寵馬良,相顧驚異,因吳兵未敗,不敢去追,隻吩咐将士,晝夜嚴防吳兵複行上犯。
呂蒙回到九江,見過孫權,報告經過情形。
權聞知士燮被殺,撫膺大恸道:“出師未捷,損我良将!”不覺痛哭失聲。
還顧呂蒙道:“子明!劉備氣運方盛,未可與争,孤當保全實力,以待後來,此時決不能為無謂之舉動,以耗元氣!可速令文響,不必出秣陵關,守險以待,趙子龍當無可如何也。
”呂蒙遵令,孫權自回建業不提。
且說趙雲在秣陵關下,屯兵十日,吳兵堅守不出,聽得呂蒙撤兵,知道徐盛決不出來,與衆将計議道:“呂蒙還屯九江,徐盛決不再出,我江夏夏口之防,既已完固,不如火速撤軍入九裡關,乘虛襲汝南上蔡,以撼許昌東面,諸将以為如何?”衆将齊聲道:“願從将令。
”雲令衆将乘夜退兵,自己斷後。
吳兵以雲全師而退,恐其誘敵,不敢來追。
趙雲乘虛襲了九裡關,命吳钜還夏口,幫助劉封守城,啟奏漢中王,令馬良監夏口軍事,向寵監江夏軍事,水陸将士,盡聽節制;由荊州再調兵萬人,以增夏口之防,謹備吳軍來侵。
吳钜領命去了。
趙雲自領大軍,電掣風馳,直襲汝南,汝南因于禁在此征軍,西侵襄陽,出發未及半月,猛不提防,雲軍從九裡關侵入,馬隊兼程,異常迅速,猝不及防,被雲軍登時占領。
趙雲既得汝南,急分軍五千,令嚴壽廖化去襲上蔡郾陵。
兩地因在宛葉許昌之後,薄有防兵,聊為鎮攝,被二将連行攻陷。
雲乘勢連下舞陽沈邱各地,進逼臨穎,許昌大震,與舞陽方城通了聲勢,卻把于禁倒隔在桐柏沘源方面。
雲長在南陽得了子龍消息,且喜且懼,喜雲孤軍深入,連下十餘城,許昌兩面受敵;懼雲兵力太單,為敵所乘。
急從方城調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