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鬥三将許褚喪渑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谷
關燈
小
中
大
孔明道:“函谷彼尚不能守,區區一黑石關,保為諸君破之。
”諸将齊聲道:“願聞元帥神略。
”孔明喚馬超道:“曹兵根本,即在洛陽,孟起可同仲華伯約,引領原來馬隊,徑回宜陽;少室此刻,決無重兵,可令關索進取少室;得了少室,孟起自引兵去取登封,文聘勢孤,決然攻破;攻破登封之後,調關興來守登封,孟起與仲華伯約,領馬步全軍萬五千人,直攻偃師;偃師是洛陽後路,曹兵必加嚴防,孟起可大掠城廂,盡焚曹兵積聚,洛陽前敵諸軍,饋馄不時,雖欲死守,又何可得!”馬超領令,留下文鴦在大營聽候差遭,自與馬岱姜維,領着部隊,回轉宜陽。
孔明以左翼中路諸軍,血戰勤勞,吩咐輪班休息,俟馬超得手,再行出戰。
那馬超回到宜陽,将部隊留在宜陽休息,換了守城部隊,令諸葛瞻關興去取少室。
果然少室山自從司馬昭引兵擊後,司馬懿令蔣濟領兵三千防守,被關索打聽的确,入山道路都有把握,當下接着諸葛瞻兩個商議,出其不意,攻取少室。
諸葛瞻道:“我兵從外入,彼伺隙狙擊,必為所算;今西北風大起,我乘風縱火,彼無所藏匿,我兵自可深入矣!”關索稱善。
到了晚間,關索諸葛瞻二人領兵下山,到了少室山,四處放起火來。
正是秋高氣爽,木葉微脫的時候,西北風聲如虎吼,吹得火光四射,山谷通紅,虎豹潛逃,豺狼亂走,好一陣大火。
洛陽城裡,也知道山中失事,因系夜深,不敢出救。
蔣濟領兵退入嵩山,兩位大少爺,不費張弓隻箭,得了少室,差人飛報宜陽。
馬超得了捷報,留下馬岱守城,自與姜維領兵來攻登封。
姜維道:“我兵利在速戰,若文聘死守不出,曠日持久,坐誤戎機,不如令投降曹兵,撫以恩義,雜入難民中,逃進登封城,我兵一至,理應外合,則登封必歸我有矣!”馬超喜道:“伯約多奇,無怪許褚亦為所殺。
”随将在函谷收了曹兵,許以重賞,令其先去,自己同姜維一路殺來,縱兵大掠。
果然沿路人民,紛紛逃避,向登封城逃難。
文聘一一詢問,方許進城,看見确無一個外兵,也不疑心,随即閉了城門,登城守禦。
馬超兵到,把登封團團圍住,文聘不敢出城,派人向禹縣曹洪處求救。
到了三更時分,城内一聲喊起,火把齊明,西門大開,馬超姜維催兵直入。
文聘措手不及,帶領餘兵,開城逃走。
馬超重賞降兵,調來關興守住登封,自己同姜維回到少室,令關索引兵二千駐少室,與馬成龍門軍隊策應;令諸葛瞻回宜陽,調馬步全軍九千人,合本軍六千人,出少室山,直攻偃師。
馬超自将中軍,姜維将左,諸葛瞻将右。
向偃師殺來。
正是: 提防盡撤,洛陽成孤注之形;弧矢所臨,偃師為正鹄所在。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世以諸葛未出草廬而定三分,稱頌其材,而以未出宛洛而向秦川,惋惜其遇,動言天道,以掩其失,萬口盲從,今猶不已。
不知諸葛克定三分,全仰仗一個孝直來助,故得入成都,曾不忍制孝直之橫,在諸葛一己感念,自猶知之甚明者也。
若能竟出秦川,真無是易,且即能出秦川,恐求祁山之績,有不可得者,此則吾于本書證之。
作者文由自造,戰可随心,乃出關之師,頓挫難進如此,豈非身親各地,備明戰守之道,以山川險戲形勢指掌,卒不可徑直寫之者,則諸葛何可易出哉。
本回至于渑池,魏延左冀,久不能越一步,天險當前,人豪拒戰,莫從措手;是知作者之文,乃真寫戰局之文,亦即反寫諸葛之文也。
張郃不死,未見成功,每讀此回,辄用興思諸葛,克定三分,尚屬得天者厚,奈何人猶以天命不佐歸之耶!順筆帶寫虎牢關語,暗贊許褚,吾知作者胸中,定有一股奇氣,賞識英雄,而後有此将欲死褚,辄又惜一虎侯,而尚美褚之筆也。
作者善寫戰事,本回雖寫一棄函谷,而進退要擊,寫來仍如火如荼,其各路飛追,繞城越險,讀之如親臨其境,乃又有山陰dao上,應接不暇之觀,誠大手筆也,于是三路之兵,既通函谷,又複合矣,不意邙山谷内,亂箭以射之許褚方死,而木門道上,亂箭射死之張郃又來,射不盡之曹鬼,讀之令人失笑!若一路盡棄辎重,甚至将敗兵鍋竈飯盆水杓茶缸,都搶得一幹二淨,真不止落甲丢盔,未免出盡曹軍奇醜!恐操一生,為作者挖苦,雖割須棄袍、無如此辱也,痛快! 吳兵放火以燒夏口,魏兵放火以燒靈寶,獨蜀兵放火以燒少室,是非城市而為山林,且為攻取少室之絕計;一部三國演義,未曾有如此兵法。
隻此一燒,蓋盡千古,而筆下于三國交争,行軍用兵之道,為仁與暴,因國大判,亦獲于言外見之!由今言之,即所謂合夫人道主義者。
由古言之, 則誠王者之師也!蜀軍如此,安得不勝?出之諸葛瞻,尤微乃父一生火攻之心傳,足蓋諸葛山谷火攻之心疚,謂之千蠱,誰曰不宜!
”諸将齊聲道:“願聞元帥神略。
”孔明喚馬超道:“曹兵根本,即在洛陽,孟起可同仲華伯約,引領原來馬隊,徑回宜陽;少室此刻,決無重兵,可令關索進取少室;得了少室,孟起自引兵去取登封,文聘勢孤,決然攻破;攻破登封之後,調關興來守登封,孟起與仲華伯約,領馬步全軍萬五千人,直攻偃師;偃師是洛陽後路,曹兵必加嚴防,孟起可大掠城廂,盡焚曹兵積聚,洛陽前敵諸軍,饋馄不時,雖欲死守,又何可得!”馬超領令,留下文鴦在大營聽候差遭,自與馬岱姜維,領着部隊,回轉宜陽。
孔明以左翼中路諸軍,血戰勤勞,吩咐輪班休息,俟馬超得手,再行出戰。
那馬超回到宜陽,将部隊留在宜陽休息,換了守城部隊,令諸葛瞻關興去取少室。
果然少室山自從司馬昭引兵擊後,司馬懿令蔣濟領兵三千防守,被關索打聽的确,入山道路都有把握,當下接着諸葛瞻兩個商議,出其不意,攻取少室。
諸葛瞻道:“我兵從外入,彼伺隙狙擊,必為所算;今西北風大起,我乘風縱火,彼無所藏匿,我兵自可深入矣!”關索稱善。
到了晚間,關索諸葛瞻二人領兵下山,到了少室山,四處放起火來。
正是秋高氣爽,木葉微脫的時候,西北風聲如虎吼,吹得火光四射,山谷通紅,虎豹潛逃,豺狼亂走,好一陣大火。
洛陽城裡,也知道山中失事,因系夜深,不敢出救。
蔣濟領兵退入嵩山,兩位大少爺,不費張弓隻箭,得了少室,差人飛報宜陽。
馬超得了捷報,留下馬岱守城,自與姜維領兵來攻登封。
姜維道:“我兵利在速戰,若文聘死守不出,曠日持久,坐誤戎機,不如令投降曹兵,撫以恩義,雜入難民中,逃進登封城,我兵一至,理應外合,則登封必歸我有矣!”馬超喜道:“伯約多奇,無怪許褚亦為所殺。
”随将在函谷收了曹兵,許以重賞,令其先去,自己同姜維一路殺來,縱兵大掠。
果然沿路人民,紛紛逃避,向登封城逃難。
文聘一一詢問,方許進城,看見确無一個外兵,也不疑心,随即閉了城門,登城守禦。
馬超兵到,把登封團團圍住,文聘不敢出城,派人向禹縣曹洪處求救。
到了三更時分,城内一聲喊起,火把齊明,西門大開,馬超姜維催兵直入。
文聘措手不及,帶領餘兵,開城逃走。
馬超重賞降兵,調來關興守住登封,自己同姜維回到少室,令關索引兵二千駐少室,與馬成龍門軍隊策應;令諸葛瞻回宜陽,調馬步全軍九千人,合本軍六千人,出少室山,直攻偃師。
馬超自将中軍,姜維将左,諸葛瞻将右。
向偃師殺來。
正是: 提防盡撤,洛陽成孤注之形;弧矢所臨,偃師為正鹄所在。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世以諸葛未出草廬而定三分,稱頌其材,而以未出宛洛而向秦川,惋惜其遇,動言天道,以掩其失,萬口盲從,今猶不已。
不知諸葛克定三分,全仰仗一個孝直來助,故得入成都,曾不忍制孝直之橫,在諸葛一己感念,自猶知之甚明者也。
若能竟出秦川,真無是易,且即能出秦川,恐求祁山之績,有不可得者,此則吾于本書證之。
作者文由自造,戰可随心,乃出關之師,頓挫難進如此,豈非身親各地,備明戰守之道,以山川險戲形勢指掌,卒不可徑直寫之者,則諸葛何可易出哉。
本回至于渑池,魏延左冀,久不能越一步,天險當前,人豪拒戰,莫從措手;是知作者之文,乃真寫戰局之文,亦即反寫諸葛之文也。
張郃不死,未見成功,每讀此回,辄用興思諸葛,克定三分,尚屬得天者厚,奈何人猶以天命不佐歸之耶!順筆帶寫虎牢關語,暗贊許褚,吾知作者胸中,定有一股奇氣,賞識英雄,而後有此将欲死褚,辄又惜一虎侯,而尚美褚之筆也。
作者善寫戰事,本回雖寫一棄函谷,而進退要擊,寫來仍如火如荼,其各路飛追,繞城越險,讀之如親臨其境,乃又有山陰dao上,應接不暇之觀,誠大手筆也,于是三路之兵,既通函谷,又複合矣,不意邙山谷内,亂箭以射之許褚方死,而木門道上,亂箭射死之張郃又來,射不盡之曹鬼,讀之令人失笑!若一路盡棄辎重,甚至将敗兵鍋竈飯盆水杓茶缸,都搶得一幹二淨,真不止落甲丢盔,未免出盡曹軍奇醜!恐操一生,為作者挖苦,雖割須棄袍、無如此辱也,痛快! 吳兵放火以燒夏口,魏兵放火以燒靈寶,獨蜀兵放火以燒少室,是非城市而為山林,且為攻取少室之絕計;一部三國演義,未曾有如此兵法。
隻此一燒,蓋盡千古,而筆下于三國交争,行軍用兵之道,為仁與暴,因國大判,亦獲于言外見之!由今言之,即所謂合夫人道主義者。
由古言之, 則誠王者之師也!蜀軍如此,安得不勝?出之諸葛瞻,尤微乃父一生火攻之心傳,足蓋諸葛山谷火攻之心疚,謂之千蠱,誰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