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假道童韓府喪命 死乞丐法場受刑
關燈
小
中
大
愣了會子,伸手拾起柬帖,拆開一看,原來是四句詩詞,朱筆寫着:
勸你出家頭不回,閉門家内遇神賊。
偷者原來是苗慶,去觀牆上一枝梅。
韓生看罷,走到後邊,見那影壁牆上,果有一枝梅花,這才知道又是小塘弄的法術。
吩咐書童把堆着的物件俱各收拾起來,見了景氏大奶奶,仍回波若寺去,這話不提。
且說小塘三人,用遁法離了隐仙莊,不消半日,早到了北直保定府交界。
一齊收了遁法,腳踏平地,小塘往東北一着,見有一股怨氣,占一課,早知其意,說:“二位賢弟,我要上北京去救一位忠臣,你二人可到通州北門外店中等候。
” 言罷雙足一跺,頓時之間,遁到北京城外。
手上吹了一口仙氣,往臉上一摸,當下變了形像,進了平則門一直走到四牌樓前,見有許多軍校紮下法場。
走至切近,問及衆人,俱說是太常寺正堂慕懷古因得罪嚴嵩的兒子,被奸臣陷害,問成死罪,今日處決。
小塘聽說,往法場一着,隻見樁橛上捆着一人,面如古月,鼻似懸膽,雖然是身有大難,卻倒是并無懼色。
小塘看罷點頭贊歎,回身從帝王廟南夾道出磚塔胡同,過了石橋,低頭一看,見橋下有個乞丐的死屍,看了看左右無人,照那死屍吹了一口仙氣,立時變成慕懷古的模樣,爬将起來。
小塘又從囊中取出一道靈符,給那乞丐貼到頭上,跟着小塘上了石橋,直奔法場而來。
此時慕爺在法場以内,隻等三道駕帖一到,就要開刀,小塘看了看,天将近午,急忙領着死乞丐來在法場之外,用手往西北一指,猛然間狂風大作,飛砂走石,迷人眼目,刮的劊子手、監斬官一些軍兵人等俱都是袍袖掩面,不敢擡頭。
小塘趁勢領進死屍,與慕爺解了繩鎖,把死屍綁上,抓了一撮土塵往慕爺臉上一撒,借着土遁與小塘出了法場,小塘叨念真言,把風沙息了,同慕爺往通州而去。
這且不表。
且說風砂方定,三道駕帖已到,劊子手才要開刀,看了看,已經是個死人,連忙報與監斬官。
監斬官說:“不論死活,給他一刀罷。
”劊子手答應一聲,走到死花子跟前,揪住頭發呵哧一刀,人頭落地,地下流了些紫血,監斬官驗了首級,回朝交差。
再說小塘同慕爺借着土遁來在通州北關無人之處,收了遁法,但隻見慕爺昏迷不醒。
小塘喚了他幾聲,慕懷古漸漸醒來,把眼一睜,看了看四顧無人,面前惟有一個儒者,心中不解,怔怔的隻是發呆。
小塘說:“大人不必狐疑,我學生救你脫了大難,逃到此處來了。
”慕爺聞言,定醒多時,心中方漸明白,向小塘言道:“先生貴姓尊名?仙鄉何處?素日并不識面,因何前來救我?還求先生說個明白。
”小塘說:“學生姓濟名登科号小塘,原籍遼陽人氏,隻因功名不遂,棄家訪道,曾遇真仙點化,普救衆生。
今知大人有難,所以特來搭救。
”慕爺說:“雖承先生的美情,隻恐歹人不甘心。
”小塘說:“大人無慮,已有替身,在法場受刑,包管無事,請與學生同行,再作計議。
”言罷邁步,方進了店,正遇徼、苗二人也是才到。
四人合在一處,複出了店街。
找在一塊高粱地裡邊坐下,小塘把慕爺的姓名來曆與二人說了,又把二人的姓名出身與慕爺說了,彼此謙遜了一回,小塘給了苗慶一塊銀子,立時叫苗慶買來道衣、道巾,與慕爺把囚衣換了,又叫苗慶到下店雇來四個驢子一齊騎上,直奔山海關的大道。
往前行走。
小塘說:“慕大人如今要速離北直,遠走高飛,得保無事,但一路同行,須得改名更姓方好稱呼,這如今趨吉避兇,你就改名為化吉罷。
”慕爺說:“多謝美言,往後就以道友稱呼。
”小塘說:“化道友,你這官司倒是因何起呢?”慕爺說:“濟兄,這個官司提起來,令人可惱。
當初一日,老夫下朝回家,正遇見天降大雪,轎至草帽胡同,見一人凍倒雪内,是我一時起了善念,叫人把他扶到私宅,用熱湯把他灌醒,他說他是蘇州人,專會裱畫,叫作楊振,昔日因投親不遇,無有盤費,所以凍在雪中。
我聽了這話,叫人與他換換衣服,留在府内,時常裱些字畫,吃穿之外,還加手工。
誰知這個奴才不是好人,偶然看見賤妾玉娘有幾分顔色,他就生了歹心,不知怎的投在嚴嵩門下,在嚴世蕃跟前暗進讒言,說我藏有的玻璃盞,價值千金,叫那狗子來與我要。
那狗子聽了這話,竟自寫字差人前來。
那時老夫不睬,給他來人空回。
狗子因此懷恨在心,上本參我私通倭寇,朝廷不察詳細,遂至屈打成招,問成死罪,所以綁赴法場。
若非濟兄打救,早作無頭之鬼。
”濟小塘三人聽了,因此嗟歎。
四個人在路行走,非止一日。
那日到了山海關上,商議過關,小塘又作起難來了。
要知後事,下回分解。
偷者原來是苗慶,去觀牆上一枝梅。
韓生看罷,走到後邊,見那影壁牆上,果有一枝梅花,這才知道又是小塘弄的法術。
吩咐書童把堆着的物件俱各收拾起來,見了景氏大奶奶,仍回波若寺去,這話不提。
且說小塘三人,用遁法離了隐仙莊,不消半日,早到了北直保定府交界。
一齊收了遁法,腳踏平地,小塘往東北一着,見有一股怨氣,占一課,早知其意,說:“二位賢弟,我要上北京去救一位忠臣,你二人可到通州北門外店中等候。
” 言罷雙足一跺,頓時之間,遁到北京城外。
手上吹了一口仙氣,往臉上一摸,當下變了形像,進了平則門一直走到四牌樓前,見有許多軍校紮下法場。
走至切近,問及衆人,俱說是太常寺正堂慕懷古因得罪嚴嵩的兒子,被奸臣陷害,問成死罪,今日處決。
小塘聽說,往法場一着,隻見樁橛上捆着一人,面如古月,鼻似懸膽,雖然是身有大難,卻倒是并無懼色。
小塘看罷點頭贊歎,回身從帝王廟南夾道出磚塔胡同,過了石橋,低頭一看,見橋下有個乞丐的死屍,看了看左右無人,照那死屍吹了一口仙氣,立時變成慕懷古的模樣,爬将起來。
小塘又從囊中取出一道靈符,給那乞丐貼到頭上,跟着小塘上了石橋,直奔法場而來。
此時慕爺在法場以内,隻等三道駕帖一到,就要開刀,小塘看了看,天将近午,急忙領着死乞丐來在法場之外,用手往西北一指,猛然間狂風大作,飛砂走石,迷人眼目,刮的劊子手、監斬官一些軍兵人等俱都是袍袖掩面,不敢擡頭。
小塘趁勢領進死屍,與慕爺解了繩鎖,把死屍綁上,抓了一撮土塵往慕爺臉上一撒,借着土遁與小塘出了法場,小塘叨念真言,把風沙息了,同慕爺往通州而去。
這且不表。
且說風砂方定,三道駕帖已到,劊子手才要開刀,看了看,已經是個死人,連忙報與監斬官。
監斬官說:“不論死活,給他一刀罷。
”劊子手答應一聲,走到死花子跟前,揪住頭發呵哧一刀,人頭落地,地下流了些紫血,監斬官驗了首級,回朝交差。
再說小塘同慕爺借着土遁來在通州北關無人之處,收了遁法,但隻見慕爺昏迷不醒。
小塘喚了他幾聲,慕懷古漸漸醒來,把眼一睜,看了看四顧無人,面前惟有一個儒者,心中不解,怔怔的隻是發呆。
小塘說:“大人不必狐疑,我學生救你脫了大難,逃到此處來了。
”慕爺聞言,定醒多時,心中方漸明白,向小塘言道:“先生貴姓尊名?仙鄉何處?素日并不識面,因何前來救我?還求先生說個明白。
”小塘說:“學生姓濟名登科号小塘,原籍遼陽人氏,隻因功名不遂,棄家訪道,曾遇真仙點化,普救衆生。
今知大人有難,所以特來搭救。
”慕爺說:“雖承先生的美情,隻恐歹人不甘心。
”小塘說:“大人無慮,已有替身,在法場受刑,包管無事,請與學生同行,再作計議。
”言罷邁步,方進了店,正遇徼、苗二人也是才到。
四人合在一處,複出了店街。
找在一塊高粱地裡邊坐下,小塘把慕爺的姓名來曆與二人說了,又把二人的姓名出身與慕爺說了,彼此謙遜了一回,小塘給了苗慶一塊銀子,立時叫苗慶買來道衣、道巾,與慕爺把囚衣換了,又叫苗慶到下店雇來四個驢子一齊騎上,直奔山海關的大道。
往前行走。
小塘說:“慕大人如今要速離北直,遠走高飛,得保無事,但一路同行,須得改名更姓方好稱呼,這如今趨吉避兇,你就改名為化吉罷。
”慕爺說:“多謝美言,往後就以道友稱呼。
”小塘說:“化道友,你這官司倒是因何起呢?”慕爺說:“濟兄,這個官司提起來,令人可惱。
當初一日,老夫下朝回家,正遇見天降大雪,轎至草帽胡同,見一人凍倒雪内,是我一時起了善念,叫人把他扶到私宅,用熱湯把他灌醒,他說他是蘇州人,專會裱畫,叫作楊振,昔日因投親不遇,無有盤費,所以凍在雪中。
我聽了這話,叫人與他換換衣服,留在府内,時常裱些字畫,吃穿之外,還加手工。
誰知這個奴才不是好人,偶然看見賤妾玉娘有幾分顔色,他就生了歹心,不知怎的投在嚴嵩門下,在嚴世蕃跟前暗進讒言,說我藏有的玻璃盞,價值千金,叫那狗子來與我要。
那狗子聽了這話,竟自寫字差人前來。
那時老夫不睬,給他來人空回。
狗子因此懷恨在心,上本參我私通倭寇,朝廷不察詳細,遂至屈打成招,問成死罪,所以綁赴法場。
若非濟兄打救,早作無頭之鬼。
”濟小塘三人聽了,因此嗟歎。
四個人在路行走,非止一日。
那日到了山海關上,商議過關,小塘又作起難來了。
要知後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