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回 論農工弟兄言志 攀瓜葛堂屬交通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回論農工弟兄言志攀瓜葛堂屬交通
且說甄閣學的大哥說:“自從那年廢去八股,改試策論之诏下來,以為從前科場積弊,可以掃除幹淨,功名思想又不覺油然而生。
便從開年,關起房門,家事一概不問,在屋子裡埋了半年頭,隻等到臨場,拿穩了中一個新舉人。
偏偏文昌不照命,六月間忽然害起病來。
當時以為傷風感冒,并不要緊,吃一二帖發表藥就會好的。
誰知害的是個瘟熱病,被大夫當作傷寒看,下反了藥,幾幾乎嗚呼哀哉。
好容易找到葛古辛葛大夫來看,才搬轉過來。
整整的在床上睡了三個多月。
等病複了原,題名錄已賣的不要賣了,白白搭了一回科場,隻好怨命,空歎一口氣罷了。
跟着後來就開‘經濟特科’,老弟在京裡托了人情,把我保薦。
不先不後,老爺子棄養,下半年泰水又去世。
連三接四不順心的事,把我那熱騰騰的功名念頭消滅得一絲沒有。
起服之後,老弟進京供職,不是力勸我捐個道台往南洋去?是我在世故上閱曆了這麼多年,眼睛裡看的,耳朵裡聽的不算,單是保府這些親戚故舊,數一數,哪一家做官的有個好結果?哪一位有個好收梢?況且碰着這個時代,說是做官的真能夠替國家辦事,為祖宗争光,我敢大膽說一句:一萬個當中選不出一個。
指望着做一場官,不與祖宗丢臉,不為子孫造孽,就算是天字第一号的了。
現在捐輸濫賤,皇上家無非是借這沒相幹的名器騙換天下人有用的銀錢。
這些茫茫衆生都抱了個一本萬利的主意,剝來剝去,仍是剝的自己皮肉,尚洋洋得意。
一官到手,像得着一把開山斧,去掘金窖一般。
這其中如願而償的卻有幾個,便是本來還有一碗飯可吃的,他偏貪心不足,不安本分,更想發注橫财,七拼八湊捐了官出來,到後來一敗塗地,連飯都沒得吃的,也實在不少。
我這篇話叫人家聽了,未免說言之太過。
普天下二十二省,自督撫以至未入流,難道就沒有一個超群拔類人物不成?但是到了這個世事,就是有一個肯挖出心來替國家辦事,肯洗淨手,不問百姓要錢,奈何在上頭的人偏不肯容你這樣做!所以有點識見的人都存厭世主意,隐避不出,盡着這些狐群狗黨擺尾招搖,混得世界糊裡糊塗。
我從前廿年已把這一關打破了。
即如老弟你官至閣學,不謂不清高,不貴重,試問服官以來,可曾做過一兩件事情能夠上對君親,下對百姓的沒有?就是大侄兒轟轟烈烈,現在山東署着道台,屢次地明保、密保,存記、傳旨加獎,按到實處,恐怕全都靠不住。
并非今日我打破你們的興頭,其實世局是這個樣子。
” 一些話,甄閣學在旁邊坐着聽得慚汗交流,句句說得在理,不能批駁,隻好對着笑道:“在大哥閱透人情,抱定厭世主意,守這些田園房産,逍遙林下,頤養天年,就是神仙也不過如此。
但是兩個侄兒一年大是一年,成家授室,養兒育女,一年用度多是一年,隻這點生産,那能夠取之不竭?今日小弟也并不敢強行大哥之志,往下輩子看,似乎應該替他們籌個出路才是。
”他大哥連連點頭說道:“老弟此話,固然有理。
卻是我的主意何曾沒有想到?現在計算我有的家私,要與他們捐一兩個官的錢尚還有餘,至于他們做了官,能夠替祖宗争一口氣,替國家辦一點事,我卻不敢說。
若像那一時風行貪贓枉法、賣國害民那些事,我卻敢說:這兩個小孩子是萬萬不會的。
若說不貪贓,不枉法,便是好官,那也未必盡然。
‘誤國’兩個字的罪名,據我看來,無論官大官小總逃避不了。
何以故呢?姑據不貪贓不枉法一邊而論,那是最好的了。
但這卻是個人之私,他隻顧守真抱撲,廉介自持,一味地博個一身名譽,是個清官,以外的事任他糟到怎麼樣地步全然不去顧問,因循贻誤,地方受無形之害,其誤國之罪勝于貪酷。
就是你兩個侄兒質地忠厚,即依老弟見解,捐個官叫他出去,也無非庸庸碌碌,在朝廷多一個蠹祿蟲罷了。
故我決計不要他們走這一路。
但是坐吃山空,不要說我這一點家私,就是再多也是不夠的。
我在十年以前也就想到了這一層,要想興家強國,除了實業上沒有第二樣!就我所有的田産能夠認真地把種植講究起來,一生吃着不盡。
你這兩個侄兒,大的我取名叫學藝,小的叫學農,叫他專門在農工兩件事上,一年一年的考求做法,不定後來還有個好結果。
”說着便順手在桌案上取了一本書,翻了兩翻,又向甄閣學道:“這是我一個朋友俠庵新近的著作,把這農工兩件事論的真剀切。
如果能照這論實行起來,還了得嗎?”甄閣學用手接了過來,架起老花眼鏡,一看題目是《論振興實業之方》,便一行一行往下看去: 有宗教競争之時代,有政
便從開年,關起房門,家事一概不問,在屋子裡埋了半年頭,隻等到臨場,拿穩了中一個新舉人。
偏偏文昌不照命,六月間忽然害起病來。
當時以為傷風感冒,并不要緊,吃一二帖發表藥就會好的。
誰知害的是個瘟熱病,被大夫當作傷寒看,下反了藥,幾幾乎嗚呼哀哉。
好容易找到葛古辛葛大夫來看,才搬轉過來。
整整的在床上睡了三個多月。
等病複了原,題名錄已賣的不要賣了,白白搭了一回科場,隻好怨命,空歎一口氣罷了。
跟着後來就開‘經濟特科’,老弟在京裡托了人情,把我保薦。
不先不後,老爺子棄養,下半年泰水又去世。
連三接四不順心的事,把我那熱騰騰的功名念頭消滅得一絲沒有。
起服之後,老弟進京供職,不是力勸我捐個道台往南洋去?是我在世故上閱曆了這麼多年,眼睛裡看的,耳朵裡聽的不算,單是保府這些親戚故舊,數一數,哪一家做官的有個好結果?哪一位有個好收梢?況且碰着這個時代,說是做官的真能夠替國家辦事,為祖宗争光,我敢大膽說一句:一萬個當中選不出一個。
指望着做一場官,不與祖宗丢臉,不為子孫造孽,就算是天字第一号的了。
現在捐輸濫賤,皇上家無非是借這沒相幹的名器騙換天下人有用的銀錢。
這些茫茫衆生都抱了個一本萬利的主意,剝來剝去,仍是剝的自己皮肉,尚洋洋得意。
一官到手,像得着一把開山斧,去掘金窖一般。
這其中如願而償的卻有幾個,便是本來還有一碗飯可吃的,他偏貪心不足,不安本分,更想發注橫财,七拼八湊捐了官出來,到後來一敗塗地,連飯都沒得吃的,也實在不少。
我這篇話叫人家聽了,未免說言之太過。
普天下二十二省,自督撫以至未入流,難道就沒有一個超群拔類人物不成?但是到了這個世事,就是有一個肯挖出心來替國家辦事,肯洗淨手,不問百姓要錢,奈何在上頭的人偏不肯容你這樣做!所以有點識見的人都存厭世主意,隐避不出,盡着這些狐群狗黨擺尾招搖,混得世界糊裡糊塗。
我從前廿年已把這一關打破了。
即如老弟你官至閣學,不謂不清高,不貴重,試問服官以來,可曾做過一兩件事情能夠上對君親,下對百姓的沒有?就是大侄兒轟轟烈烈,現在山東署着道台,屢次地明保、密保,存記、傳旨加獎,按到實處,恐怕全都靠不住。
并非今日我打破你們的興頭,其實世局是這個樣子。
” 一些話,甄閣學在旁邊坐着聽得慚汗交流,句句說得在理,不能批駁,隻好對着笑道:“在大哥閱透人情,抱定厭世主意,守這些田園房産,逍遙林下,頤養天年,就是神仙也不過如此。
但是兩個侄兒一年大是一年,成家授室,養兒育女,一年用度多是一年,隻這點生産,那能夠取之不竭?今日小弟也并不敢強行大哥之志,往下輩子看,似乎應該替他們籌個出路才是。
”他大哥連連點頭說道:“老弟此話,固然有理。
卻是我的主意何曾沒有想到?現在計算我有的家私,要與他們捐一兩個官的錢尚還有餘,至于他們做了官,能夠替祖宗争一口氣,替國家辦一點事,我卻不敢說。
若像那一時風行貪贓枉法、賣國害民那些事,我卻敢說:這兩個小孩子是萬萬不會的。
若說不貪贓,不枉法,便是好官,那也未必盡然。
‘誤國’兩個字的罪名,據我看來,無論官大官小總逃避不了。
何以故呢?姑據不貪贓不枉法一邊而論,那是最好的了。
但這卻是個人之私,他隻顧守真抱撲,廉介自持,一味地博個一身名譽,是個清官,以外的事任他糟到怎麼樣地步全然不去顧問,因循贻誤,地方受無形之害,其誤國之罪勝于貪酷。
就是你兩個侄兒質地忠厚,即依老弟見解,捐個官叫他出去,也無非庸庸碌碌,在朝廷多一個蠹祿蟲罷了。
故我決計不要他們走這一路。
但是坐吃山空,不要說我這一點家私,就是再多也是不夠的。
我在十年以前也就想到了這一層,要想興家強國,除了實業上沒有第二樣!就我所有的田産能夠認真地把種植講究起來,一生吃着不盡。
你這兩個侄兒,大的我取名叫學藝,小的叫學農,叫他專門在農工兩件事上,一年一年的考求做法,不定後來還有個好結果。
”說着便順手在桌案上取了一本書,翻了兩翻,又向甄閣學道:“這是我一個朋友俠庵新近的著作,把這農工兩件事論的真剀切。
如果能照這論實行起來,還了得嗎?”甄閣學用手接了過來,架起老花眼鏡,一看題目是《論振興實業之方》,便一行一行往下看去: 有宗教競争之時代,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