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關燈
一溜,去〖卻〗不見了。

    太尉方才扒起來,口裡罵那道士:“戲弄着俺,受這般驚恐!若尋不見天師,下去和他話說。

    ”再要上山去,隻聽得松樹背後,笛聲吹響,太尉看見一個道童,倒騎黃牛,橫吹短笛,轉出山凹。

    太尉看那道童,但見: 頭绾兩個丫髻,身穿一領青衣。

    腰間縧結草來編,腳下芒鞋麻間隔。

    明眸皓齒飄飄,并不染塵埃,綠鬓朱顔耿耿,全然無俗态。

     那牧童大咲指曰:“你要見天師麼?我早間在茅庵中伏侍天師,說:仁宗天子,差洪太尉來宣我去東京建醮,祈禱瘟疫。

    我今乘鶴駕雲去也。

    想今不在庵中。

    你休上山去。

    太尉曰:“你休要說謊哄我。

    ”道童大咲,又吹短笛過山坡去了。

    太尉尋思:“想是天師分付他,不如下山去罷。

    ”即尋回路,奔下山來。

    衆道士接着,請到方丈坐下。

    道官便問太尉:“曾見天師否?”太尉曰:“争些兒送了我的性命!”把山中驚恐事說了,“皆是你衆道人戲弄俺。

    ”道官曰:“貧道等怎敢!這是天師試探太尉之心。

    本山雖有蛇虎,并不傷人。

    ”太尉又曰:“我正欲再上山坡,隻見松樹傍轉出一個道童,騎黃吹笛,我待問他,他都知了。

    說:天師早晨乘鶴駕雲,望東京去了。

    下官因此回來。

    ”道官曰:“這牧童正是天師。

    雖然年幼,道行非常,世人稱為道通祖師。

    既然祖師法旨說去了,比及太尉回京之日,這場醮事已都完了。

    ”太尉見說,方才放心。

    道官排筵款待太尉,請将丹诏留在上清宮,龍香就三清殿下焚了。

     次日道官請太尉遊山,行至宮前宮後玩景。

    行至右廊下,另外一所殿宇,門上用着大鎖鎖上,上面貼着十數道封皮,又重疊使着硃印,牌額上寫四個金字:“伏魔之殿”。

    太尉指曰:“此殿是何處?”道官答曰:“此是先代老祖天師,鎖鎮魔王之殿。

    ”太尉又問:“如何用許多封皮?”道官曰:“此是大唐祖師,洞玄國師封鎖至今。

    但是經傳一代天師,便添一道封皮,子孫不得妄開,經今九代祖師,這鎖卻用銅汁灌鑄,卻不知裡面的事。

    ”太尉心中驚怪,便對道官曰:“你且開門,待我看魔王什麼模樣。

    ”道官告曰:“先祖天師叮咛告戒:不許擅開。

    ”太尉咲曰:“我讀古聖之書,何曾見鎖魔之法。

    我不信,可打開門我看。

    ”道官再三勸禀,太尉曰:“你若不開,我回朝奏你有違聖旨,即将你們問罪。

    ”道官隻得把封皮揭了,将鐵槌打開大鎖。

    把門推開,那殿内黑暗暗的。

    太尉令取火把來照時,隻見中央有個石碑,約五六尺高,下面石龜半陷在泥裡。

    照碑碣前面,都是龍章鳳篆,天書符箓,人皆不識。

    照碑背後,卻有四個真字:“遇洪而開”。

    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辏巧遇着洪太尉。

    太尉看了大喜。

    便對衆道官曰:“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注我姓氏在此。

    分明是教我開看。

    汝衆人與我掘開,且看底下是何物。

    ”道官曰:“不可掘動!恐有不便!”太尉不聽,令衆人先把碑牌放倒,一齊并力掘起那石龜。

    又掘下去,見一片大青石闆,扛起看時,卻是無底深穴。

    忽然穴内刮喇喇一聲響喨,恰似: 天摧地塌,嶽撼山崩。

    錢塘江上潮頭浪,擁出海門來;太華山頭巨靈神,一臂山峰碎。

    共工忿怒撞倒了不周山,力士飛鎚擊碎了始皇辇。

    一風撼折千竿竹,百萬軍聲半夜雷。

     隻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沖将起來,掀塌了半邊殿角。

    那道黑氣直沖上半天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去了,衆人大驚,發聲喊都奔将出來,唬得洪太尉目睜口呆,問曰:“走了什麼妖怪?”從此:宋朝皇【帝】,夜眠不穩,晝卻忘食。

    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兒窪内聚飛龍。

    且聽下回分解。

     注: 珎〖珍〗:珎同珍。

    原文珎、珍混用,包括解珎,多處不一,現同一改為珍。

     勅:同敕。

     谷【口】:據繁本加。

     硃:同朱。

     辏:同湊。

     喨: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