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關燈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曆盡人世滄桑和炎涼世态,養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對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态度。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還蘊含着對下層婦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現象。但是,由于他後來受日本古典文學和禅宗思想影響很重,逐漸脫離現實,以緻原來殘留于頭腦中的封建主義思想不但未能減弱,而已有所發展。《雪國》這部名著,基本上可以說是他這種前後期思想變化的分水嶺。

    《雪國》起筆于1935年,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地區、準備發動全國侵華戰争的陰雲密布時期。在這時期,他們對日本國内加強統治,轟動一時的無産階級文學運動已被鎮壓下去,與之對立的新感覺派文學,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從另外一面受到影響。《雪國》這部作品的發表,足以說明這一嚴酷的現實。《雪國》開始是以描寫各個章節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發表于各種刊物上的,後來随着形勢更加險惡,從1937年以後即基本上停止發表。直至戰後才又略加修改補充,出版最後完成本。主要原因大緻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帝國侵略政策,歌頌侵略戰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為黨生活的人》那樣。正面批判和反對侵略戰争,描寫共産黨員和工人階級的鬥争,它把背景設置在遠遠離開東京的雪國及其溫泉旅館,并以那裡的“五等藝妓”(實際上是妓女)駒子和遊客島村的邂逅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性愛生活和遊覽活動。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優美筆緻,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緻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諸如,列車行駛在皚皚雪原,夜幕開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蓋起來,大地還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車上前往雪國去會駒子的島村。正從車窗欣賞這蘊含着一種神秘感的黃昏美景,忽然一張同這襯景非常調和的影影綽綽的面孔和一雙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無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種無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駒子陪島村一夜溫存之後,清晨時鏡梳妝,紅顔黑發,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島村欣賞着,未免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對于作品的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據說他寫完一節之後,總要反複推敲琢磨,修改後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雖然頗為接近口頭語言,但讀來絲毫沒有-嗦之感。用語簡明,描寫準确,這又同他對于自己所描寫的對象觀察細緻,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關系。

    總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筆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輕婦女——一樣,具有很強的魅力,這又同他的唯美主義傾向和執着地追求所謂“日本的美”有着難以割裂的聯系。本來,一個作家,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即便是唯美主義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夢呓。這就是說,有時他們也會在現實社會發現比較接近真正的美的東西,如川端筆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學生之間的純潔的感情;然而,很多時候,由于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他們又會以醜為美。《雪國》擺脫那個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的現實,美化封建主義遺留下來的賣淫制度——雪國溫泉旅館“五等藝妓”同嫖客之間的厮混,這就不能令讀者感到滿意。即使日本帝國主義,由于《雪國》所表現的那種令人陶醉的男女關系會消磨所謂“國民的戰鬥意志”,對之也不表示歡迎。

    (執筆李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