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會與各種腐朽勢力之勾結
關燈
小
中
大
在舊中國,幫會流氓勢力經營種種不法事業為何能暢通無阻呢?他們不務正業何以能日進鬥金,有些人還成了百萬富翁呢?舊上海灘上,為什麼黃金榮、杜月笙這樣的青皮流氓而能成為&ldquo海上聞人&rdquo,後來又一變而為&ldquo黨國要人&rdquo呢?這是因為幫會流氓勢力巧妙地利用了日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特殊社會條件,運用各種手段,與帝國主義勢力相勾結,與國民黨統治下的官場人物相勾結,與軍警界的勢力相勾結,結果便造成了幫會流氓勢力前所未有的神通,而成為民國黑社會的控制力量。
各種黑暗勢力相勾結的大檢閱為了能對幫會流氓與各種黑暗勢力的勾結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們從杜月笙的杜家祠堂的落成典禮說起。
杜家祠堂是從1930年初開始興建的,地點在杜月笙的家鄉浦東高橋。
據當時報紙介紹,是五開間三進,第二進為正廳,第三進則為供奉杜氏列宗&ldquo神主&rdquo牌位之所,大門前則雄踞着兩隻石獅子。
看來并不怎麼特别壯觀。
然而,在整個社會引起轟動的,并不是杜祠本身,而是杜祠的落成典禮。
1931年6月9日晨,法租界嵩山路、華格臬路一帶,到處是各種儀仗,彩旗飄揚,金牌林立。
9時,大隊從杜公館出發。
最前面的儀仗大隊由幾十面兩丈見方的特大國民黨黨旗和&ldquo杜&rdquo字旗作前導,每面旗由4人擡舉,前後左右用100多輛自行車護衛。
接着是由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巡捕房派來的英、法、印、越巡捕組成的騎隊,後面跟着一大群&ldquo金榮小學&rdquo的學生和幾年來各處送給他的10幾把&ldquo萬民傘&rdquo,以及挂着蔣介石送的&ldquo孝思不匮&rdquo的金匾的匾亭,何應欽、熊式輝等人的匾亭等。
還有一個上百人的樂隊。
緊随其後的五個大隊是由公安局的保安警察大隊,陸、海軍的軍樂隊,陸軍第五師和吳淞要塞司令部步兵各一營,以及緝私營、偵緝隊、&ldquo工會&rdquo等組成的隊伍。
每隊都分别配有吳佩孚、段祺瑞、孔祥熙、劉峙等南北軍閥、新舊官僚送的匾亭,還有上萬名來賓。
殿後的是蔣介石送的一篇祝詞彩亭。
他的祖宗牌位是用特别紮成的&ldquo神轎&rdquo擡着,前面用八面特大銅鑼開道,幾十個盛滿鮮花的花籃和幾十個燒着檀香的大香爐,由穿着彩衣的少女捧着随轎前行,杜月笙帶着兒子跟在轎子後面。
轎後集中了上海京戲班子裡頭用的宮銮和戈矛劍戟等幾百件古代武器。
這一不倫不類的隊伍和六個儀仗大隊,從杜公館到法租界金利源碼頭走了三個多小時,所經馬路交通全部斷絕,一路上汽車相接,爆竹聲轟鳴不絕,看熱鬧的有幾十萬人。
從高橋到杜家祠堂還有10裡左右,全是新建的馬路,路旁插滿彩旗,一裡一座彩牌坊。
杜祠前面,搭着一座五層樓高的大彩牌坊,四周搭起100多間大席棚和臨時戲台。
上海郵政局還在那裡設了一個臨時郵局,贈送來賓每人一套印有&ldquo杜祠落成典禮紀念&rdquo的信封信紙,并加蓋紅色紀念郵戳。
都錦生絲織廠用純絲織成杜月笙肖像,專送外賓和一些有地位的來賓。
凡去道賀的客人都可以得到一枚精緻的紀念徽章,憑這一徽章可以去看戲吃飯。
舉行入祠典禮時,由陸海軍、公安局西樂隊等組成的大樂隊奏樂,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鳴禮炮二十一響。
首先由楊虎以國府中将參軍身份代表國民政府和主席蔣介石道賀。
當日報紙載有這樣一則電報:&ldquo上海楊參軍嘯天勳鑒:本月十日為杜月笙先生新祠落成,請執事代表緻賀,國民政府秘書處青。
&rdquo 看,一個幫會頭子的家祠落成,堂堂的國民政府竟派代表道賀! 公祭典禮由吳鐵城、宋子文等人的代表宋子安,孔祥熙的代表許建屏,何應欽的代表何輯五等執祭,杜率兒子在旁答禮。
接着是來賓道賀,其中有法國總領事甘格霖、公共租界警務部長毛鼎,還有日本總領事和日本駐軍司令闆西将軍及許多外國客人。
此外,各省主席、市長的代表,各地幫會頭子,上海工商、金融界的頭面人物共1萬多人參加典禮。
南北京戲第一流名角也雲集上海,從10日到12日連演三天連台好戲,使上海、南京為之轟動。
1萬枚紀念章早已發完,臨時還加添了幾千張入場證。
每次開飯1000桌左右,要分四五次才能開完。
預先熬好的5000兩鴉片膏,第二天就抽光了,又趕熬3000兩,才勉強應付過去。
杜為了擡高自己的身價,曾查過許多代祖先,也沒找到一個可以給他撐點面子的先人。
這次祠堂落成,吳佩孚送了他一面特大金匾,題了&ldquo武庫世家&rdquo,這樣,其他的人也跟着送了些&ldquo武庫家聲&rdquo、&ldquo武庫經綸&rdquo等金匾。
經吳佩孚這麼品題一下,杜月笙一下子成了晉朝名将杜預(時人稱為杜武庫)的後裔了。
據說,這是上海開埠百年來,上海人從未見過的一次&ldquo大出喪&rdquo。
勉強可與&ldquo媲美&rdquo的,是清朝末年大官僚、大買辦盛宣懷的出喪,和外國&ldquo冒險家&rdquo哈同的大吊葬。
然而,就是那個被上海人稱作&ldquo洋财神&rdquo的哈同,也未能組成那樣一個儀仗隊。
社祠落成之後不久,宋子文的老娘出殡,雖有蔣介石、孔祥熙去執綁,在中國四大家族中占了三個是她的子婿,也沒有杜祠落成那樣的排場。
事後杜月笙說,連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大的場面。
最使他感激的,是法國主子準許他那樣大擺威風。
正如當時報上特别點出的,中國的武裝軍警,租界是從來不許通過的,連蔣介石去上海住法租界公館時,也隻能帶便衣警衛,那天,卻整隊整隊,全副武裝,魚貫而過,說明帝國主義如何給杜月笙以&ldquo法&rdquo外的殊榮! 難怪多少年後,杜在津津有味地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還是得意非凡,視為他的力量的一次&ldquo大檢閱&rdquo。
應該說,這是幫會流氓頭子與各種反動勢力相勾結的一次大檢閱。
幫會與官場之勾結 與官場相勾結,依仗官府的勢力為非作歹,這在某些幫會,例如青幫中,是有其曆史傳統的。
青幫創始,本來就是為清廷漕運服務的,幫首及各級頭目,均有職有響,這就使其有條件與各類官場人物由相接近進而相勾結。
再加上青幫所立十大幫規,也明明有不許奸盜邪淫之條,恪守仁義忠信之語,這就使得一些政府官員以為該幫宗旨與他們信奉的&ldquo仁義道德&rdquo那一套并不違背,因而官員入幫并不罕見。
青幫&ldquo通草&rdquo裡的《前人題名錄》、《同道題名錄》等所列舉的數千個老頭一類人物的名單中,有10%左右為糧幫時代的守備、千總、武舉、文牍之類的官員。
爾後漕運既廢,青幫生計斷絕,無所事事,種種橫行不法行為于是滋生起來。
而此時官員入幫人數已日漸衆多,久而久之,官員通幫之事就一幕幕地發生了。
清末民初,某縣有個地方叫十八段,方圓數十裡,幾乎全為幫會世界。
該會徒衆聚集于此為數超過萬人,為首者名叫顧三五子。
他部下統有男幫徒數千人,分居于各村莊各鄉裡,每段派有男女幫徒上百戶,分界居住。
段的四周築有土城,厚五六尺,高2丈餘,且辟有東、西、南、北四門。
牆垣之上,造有更樓,築有炮位。
幫徒居于其中,無事時也從事耕織,并開有各種雜貨店,以販賣本地土産。
有事時一聲令下,就變為四處搶劫的土匪了。
類似這樣的段,共有18處,因此此地就叫&ldquo十八段&rdquo。
各段平時守望相助,都備有當時最新式的槍械。
因而附近駐紮的政府軍隊,除了與之勾通一法,也沒有别的辦法與他們對抗。
各段中的徒衆(以紅幫為主,青幫次之),開始時劫奪行人,搶掠鄰近地面,弄得商旅視為畏途,富戶都遷往别處,連小商販也逐漸絕迹了。
後來,幫會就逐漸擴張其勢力,合隊遠出,到其他縣境搶劫,幹起了不折不扣的土匪勾當。
因為幫匪衆多,每月每段出去搶掠一次,就有18次。
因此鄰近各縣官廳,今日聞報被搶,明日聞報被劫,自然申報上級,要求會拿幫匪。
省警廳看到各縣詳報,就命某長官率軍警1000,馳赴犯案地點,相機剿辦。
誰知該軍既到之後,十八段一帶反而如虎添翼了,因為這個帶兵的長官乃是在幫的會徒。
他與顧三五子會見之後,始知為同參兄弟。
從此嚴守幫規,貓鼠合為一窩,雙方&ldquo有福同享&rdquo了。
于是,該長官與顧三五子立約,此後不得在本州境内犯案。
如顧三五子要派段中兄弟外出&ldquo開武差&rdquo,必定事先通知該長官,得到允許方可&ldquo出差&rdquo。
從此以後,附近10餘縣果然盜風頓息,而那位帶兵的長官因此而聲威大振了。
然而,奇怪的是,此處盜風雖然暫息,彼處卻從此雞犬不甯。
原來,自顧三五子與該長官洽談以後,便派段中兄弟遠出,至該長官管轄範圍以外去從事劫掠,因而盜案發現大都在數百裡之外。
并且定下章程,一縣之内,一月不得犯案兩次。
即其他被劫的遠處各地,
各種黑暗勢力相勾結的大檢閱為了能對幫會流氓與各種黑暗勢力的勾結有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們從杜月笙的杜家祠堂的落成典禮說起。
杜家祠堂是從1930年初開始興建的,地點在杜月笙的家鄉浦東高橋。
據當時報紙介紹,是五開間三進,第二進為正廳,第三進則為供奉杜氏列宗&ldquo神主&rdquo牌位之所,大門前則雄踞着兩隻石獅子。
看來并不怎麼特别壯觀。
然而,在整個社會引起轟動的,并不是杜祠本身,而是杜祠的落成典禮。
1931年6月9日晨,法租界嵩山路、華格臬路一帶,到處是各種儀仗,彩旗飄揚,金牌林立。
9時,大隊從杜公館出發。
最前面的儀仗大隊由幾十面兩丈見方的特大國民黨黨旗和&ldquo杜&rdquo字旗作前導,每面旗由4人擡舉,前後左右用100多輛自行車護衛。
接着是由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巡捕房派來的英、法、印、越巡捕組成的騎隊,後面跟着一大群&ldquo金榮小學&rdquo的學生和幾年來各處送給他的10幾把&ldquo萬民傘&rdquo,以及挂着蔣介石送的&ldquo孝思不匮&rdquo的金匾的匾亭,何應欽、熊式輝等人的匾亭等。
還有一個上百人的樂隊。
緊随其後的五個大隊是由公安局的保安警察大隊,陸、海軍的軍樂隊,陸軍第五師和吳淞要塞司令部步兵各一營,以及緝私營、偵緝隊、&ldquo工會&rdquo等組成的隊伍。
每隊都分别配有吳佩孚、段祺瑞、孔祥熙、劉峙等南北軍閥、新舊官僚送的匾亭,還有上萬名來賓。
殿後的是蔣介石送的一篇祝詞彩亭。
他的祖宗牌位是用特别紮成的&ldquo神轎&rdquo擡着,前面用八面特大銅鑼開道,幾十個盛滿鮮花的花籃和幾十個燒着檀香的大香爐,由穿着彩衣的少女捧着随轎前行,杜月笙帶着兒子跟在轎子後面。
轎後集中了上海京戲班子裡頭用的宮銮和戈矛劍戟等幾百件古代武器。
這一不倫不類的隊伍和六個儀仗大隊,從杜公館到法租界金利源碼頭走了三個多小時,所經馬路交通全部斷絕,一路上汽車相接,爆竹聲轟鳴不絕,看熱鬧的有幾十萬人。
從高橋到杜家祠堂還有10裡左右,全是新建的馬路,路旁插滿彩旗,一裡一座彩牌坊。
杜祠前面,搭着一座五層樓高的大彩牌坊,四周搭起100多間大席棚和臨時戲台。
上海郵政局還在那裡設了一個臨時郵局,贈送來賓每人一套印有&ldquo杜祠落成典禮紀念&rdquo的信封信紙,并加蓋紅色紀念郵戳。
都錦生絲織廠用純絲織成杜月笙肖像,專送外賓和一些有地位的來賓。
凡去道賀的客人都可以得到一枚精緻的紀念徽章,憑這一徽章可以去看戲吃飯。
舉行入祠典禮時,由陸海軍、公安局西樂隊等組成的大樂隊奏樂,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鳴禮炮二十一響。
首先由楊虎以國府中将參軍身份代表國民政府和主席蔣介石道賀。
當日報紙載有這樣一則電報:&ldquo上海楊參軍嘯天勳鑒:本月十日為杜月笙先生新祠落成,請執事代表緻賀,國民政府秘書處青。
&rdquo 看,一個幫會頭子的家祠落成,堂堂的國民政府竟派代表道賀! 公祭典禮由吳鐵城、宋子文等人的代表宋子安,孔祥熙的代表許建屏,何應欽的代表何輯五等執祭,杜率兒子在旁答禮。
接着是來賓道賀,其中有法國總領事甘格霖、公共租界警務部長毛鼎,還有日本總領事和日本駐軍司令闆西将軍及許多外國客人。
此外,各省主席、市長的代表,各地幫會頭子,上海工商、金融界的頭面人物共1萬多人參加典禮。
南北京戲第一流名角也雲集上海,從10日到12日連演三天連台好戲,使上海、南京為之轟動。
1萬枚紀念章早已發完,臨時還加添了幾千張入場證。
每次開飯1000桌左右,要分四五次才能開完。
預先熬好的5000兩鴉片膏,第二天就抽光了,又趕熬3000兩,才勉強應付過去。
杜為了擡高自己的身價,曾查過許多代祖先,也沒找到一個可以給他撐點面子的先人。
這次祠堂落成,吳佩孚送了他一面特大金匾,題了&ldquo武庫世家&rdquo,這樣,其他的人也跟着送了些&ldquo武庫家聲&rdquo、&ldquo武庫經綸&rdquo等金匾。
經吳佩孚這麼品題一下,杜月笙一下子成了晉朝名将杜預(時人稱為杜武庫)的後裔了。
據說,這是上海開埠百年來,上海人從未見過的一次&ldquo大出喪&rdquo。
勉強可與&ldquo媲美&rdquo的,是清朝末年大官僚、大買辦盛宣懷的出喪,和外國&ldquo冒險家&rdquo哈同的大吊葬。
然而,就是那個被上海人稱作&ldquo洋财神&rdquo的哈同,也未能組成那樣一個儀仗隊。
社祠落成之後不久,宋子文的老娘出殡,雖有蔣介石、孔祥熙去執綁,在中國四大家族中占了三個是她的子婿,也沒有杜祠落成那樣的排場。
事後杜月笙說,連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大的場面。
最使他感激的,是法國主子準許他那樣大擺威風。
正如當時報上特别點出的,中國的武裝軍警,租界是從來不許通過的,連蔣介石去上海住法租界公館時,也隻能帶便衣警衛,那天,卻整隊整隊,全副武裝,魚貫而過,說明帝國主義如何給杜月笙以&ldquo法&rdquo外的殊榮! 難怪多少年後,杜在津津有味地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還是得意非凡,視為他的力量的一次&ldquo大檢閱&rdquo。
應該說,這是幫會流氓頭子與各種反動勢力相勾結的一次大檢閱。
幫會與官場之勾結 與官場相勾結,依仗官府的勢力為非作歹,這在某些幫會,例如青幫中,是有其曆史傳統的。
青幫創始,本來就是為清廷漕運服務的,幫首及各級頭目,均有職有響,這就使其有條件與各類官場人物由相接近進而相勾結。
再加上青幫所立十大幫規,也明明有不許奸盜邪淫之條,恪守仁義忠信之語,這就使得一些政府官員以為該幫宗旨與他們信奉的&ldquo仁義道德&rdquo那一套并不違背,因而官員入幫并不罕見。
青幫&ldquo通草&rdquo裡的《前人題名錄》、《同道題名錄》等所列舉的數千個老頭一類人物的名單中,有10%左右為糧幫時代的守備、千總、武舉、文牍之類的官員。
爾後漕運既廢,青幫生計斷絕,無所事事,種種橫行不法行為于是滋生起來。
而此時官員入幫人數已日漸衆多,久而久之,官員通幫之事就一幕幕地發生了。
清末民初,某縣有個地方叫十八段,方圓數十裡,幾乎全為幫會世界。
該會徒衆聚集于此為數超過萬人,為首者名叫顧三五子。
他部下統有男幫徒數千人,分居于各村莊各鄉裡,每段派有男女幫徒上百戶,分界居住。
段的四周築有土城,厚五六尺,高2丈餘,且辟有東、西、南、北四門。
牆垣之上,造有更樓,築有炮位。
幫徒居于其中,無事時也從事耕織,并開有各種雜貨店,以販賣本地土産。
有事時一聲令下,就變為四處搶劫的土匪了。
類似這樣的段,共有18處,因此此地就叫&ldquo十八段&rdquo。
各段平時守望相助,都備有當時最新式的槍械。
因而附近駐紮的政府軍隊,除了與之勾通一法,也沒有别的辦法與他們對抗。
各段中的徒衆(以紅幫為主,青幫次之),開始時劫奪行人,搶掠鄰近地面,弄得商旅視為畏途,富戶都遷往别處,連小商販也逐漸絕迹了。
後來,幫會就逐漸擴張其勢力,合隊遠出,到其他縣境搶劫,幹起了不折不扣的土匪勾當。
因為幫匪衆多,每月每段出去搶掠一次,就有18次。
因此鄰近各縣官廳,今日聞報被搶,明日聞報被劫,自然申報上級,要求會拿幫匪。
省警廳看到各縣詳報,就命某長官率軍警1000,馳赴犯案地點,相機剿辦。
誰知該軍既到之後,十八段一帶反而如虎添翼了,因為這個帶兵的長官乃是在幫的會徒。
他與顧三五子會見之後,始知為同參兄弟。
從此嚴守幫規,貓鼠合為一窩,雙方&ldquo有福同享&rdquo了。
于是,該長官與顧三五子立約,此後不得在本州境内犯案。
如顧三五子要派段中兄弟外出&ldquo開武差&rdquo,必定事先通知該長官,得到允許方可&ldquo出差&rdquo。
從此以後,附近10餘縣果然盜風頓息,而那位帶兵的長官因此而聲威大振了。
然而,奇怪的是,此處盜風雖然暫息,彼處卻從此雞犬不甯。
原來,自顧三五子與該長官洽談以後,便派段中兄弟遠出,至該長官管轄範圍以外去從事劫掠,因而盜案發現大都在數百裡之外。
并且定下章程,一縣之内,一月不得犯案兩次。
即其他被劫的遠處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