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會概述
關燈
小
中
大
uo紅幫&rdquo,乃為&ldquo洪幫&rdquo之誤。
洪門究竟始于何時,創于何人,至今仍是學術界争論的一個問題。
洪門内的秘密文件中普遍流行這樣一個近于神話的傳說:清兵南犯時,山西平陽府太平縣進士洪英偕門人南下投史可法。
其時史可法正督師揚州,抵抗清軍,命洪英至燕京偵察虛實。
洪英一路聯絡抗清志士顧炎武、王夫之、黃梨洲等人,從事抗清活動。
後史可法在揚州殉難,洪英至安徽蕪湖,投奔明将黃德功。
黃戰敗自刎,部衆潰散,洪英招撫黃部2萬多人,繼續武裝抗清。
由于雙方兵力懸殊,屢戰屢敗,公元1645年洪英卒于距蕪湖60餘裡的三汊河。
此後,洪英的兒子洪旭與洪英門入蔡德忠等至杭州投奔明潞王,不料潞王降清,他們就投奔鄭成功,公元1661年,蔡德忠等随鄭成功等據守台灣。
鄭成功為了加強将士團結,效法梁山,開立&ldquo金台山&rdquo、&ldquo明論堂&rdquo,此為洪門最早的&ldquo山&rdquo、&ldquo堂&rdquo組織。
為了發展大陸上的反清秘密組織,鄭成功派原洪英舊部蔡德忠等5人化裝至福建莆田縣九連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為僧。
此5人在洪門尊稱&ldquo前五祖&rdquo,世傳洪門的祖師是和尚。
雍正年間,有一奸臣進奏讒言,謂&ldquo少林寺内教授法術,意圖謀反&rdquo。
雍正便派兵3000火燒少林寺,一夜燒死110人,幸虧雲端上來了一位達摩尊者救出18人,最後隻有蔡德忠等5人走脫。
蔡德忠等輾轉到達湖北。
其時,萬雲山萬雲寺的方丈萬雲龍和陳近南結義,共圖反清複明。
萬雲龍原是明潞王部将,在山東起義失敗至此。
陳近南是清王朝翰林院學士,因反對清帝焚燒少林寺,力谏無效辭官雲遊,回到湖北故鄉,就在白鶴洞修道,自号&ldquo白鶴道人&rdquo。
他同情少林寺僧衆的遭遇,為圖替僧衆報仇,改裝江湖賣蔔,結交天下豪士。
一日途遇蔡德忠等,就迎至家中,把他們安頓在附近的下普庵紅花亭。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7月25日,由陳近南主香,在紅花亭結義。
他們用兩個花盆,對之祈禱:&ldquo若能為被害的少林寺弟兄報仇,若能反清複明,二花盆落地不碎!&rdquo 他們把花盆擲于空中,落地後果然不碎。
然後飲血酒為盟,以先來者為兄,後來者為弟。
其中有個朱洪竹,據說是明崇祯帝的孫子,大家因他是明帝後裔,擁戴他為盟主,并以&ldquo洪&rdquo字為結盟之姓,以&ldquo紅花亭&rdquo為兄弟出生之地,&ldquo結盟日&rdquo為兄弟誕生之日,把&ldquo洪&rdquo字拆為&ldquo三八二十一&rdquo,作為會中暗号。
這次集會稱為&ldquo洪家大會&rdquo,&rdquo洪門&rdquo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後洪門在湖北為清兵所敗,傷亡慘重,不得已改變戰略,分散部衆,到各地自行開山立堂,以圖日後發展,臨别時以一詩作為日後相會時的證詞,其詩雲:&ldquo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與衆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rdquo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洪門在廣東惠州高溪廟集商舉義。
其時,陳近南已殁,乃由蘇洪光主持。
衆推蘇為主帥,他改名天祐洪,定其組織為&ldquo三合會&rdquo,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月為姊妹,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之義。
起兵反清,連戰皆捷,聲震東南七省。
後有明總兵周遇吉侄周豪率部來歸,遂以史可法之侄
洪門究竟始于何時,創于何人,至今仍是學術界争論的一個問題。
洪門内的秘密文件中普遍流行這樣一個近于神話的傳說:清兵南犯時,山西平陽府太平縣進士洪英偕門人南下投史可法。
其時史可法正督師揚州,抵抗清軍,命洪英至燕京偵察虛實。
洪英一路聯絡抗清志士顧炎武、王夫之、黃梨洲等人,從事抗清活動。
後史可法在揚州殉難,洪英至安徽蕪湖,投奔明将黃德功。
黃戰敗自刎,部衆潰散,洪英招撫黃部2萬多人,繼續武裝抗清。
由于雙方兵力懸殊,屢戰屢敗,公元1645年洪英卒于距蕪湖60餘裡的三汊河。
此後,洪英的兒子洪旭與洪英門入蔡德忠等至杭州投奔明潞王,不料潞王降清,他們就投奔鄭成功,公元1661年,蔡德忠等随鄭成功等據守台灣。
鄭成功為了加強将士團結,效法梁山,開立&ldquo金台山&rdquo、&ldquo明論堂&rdquo,此為洪門最早的&ldquo山&rdquo、&ldquo堂&rdquo組織。
為了發展大陸上的反清秘密組織,鄭成功派原洪英舊部蔡德忠等5人化裝至福建莆田縣九連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為僧。
此5人在洪門尊稱&ldquo前五祖&rdquo,世傳洪門的祖師是和尚。
雍正年間,有一奸臣進奏讒言,謂&ldquo少林寺内教授法術,意圖謀反&rdquo。
雍正便派兵3000火燒少林寺,一夜燒死110人,幸虧雲端上來了一位達摩尊者救出18人,最後隻有蔡德忠等5人走脫。
蔡德忠等輾轉到達湖北。
其時,萬雲山萬雲寺的方丈萬雲龍和陳近南結義,共圖反清複明。
萬雲龍原是明潞王部将,在山東起義失敗至此。
陳近南是清王朝翰林院學士,因反對清帝焚燒少林寺,力谏無效辭官雲遊,回到湖北故鄉,就在白鶴洞修道,自号&ldquo白鶴道人&rdquo。
他同情少林寺僧衆的遭遇,為圖替僧衆報仇,改裝江湖賣蔔,結交天下豪士。
一日途遇蔡德忠等,就迎至家中,把他們安頓在附近的下普庵紅花亭。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7月25日,由陳近南主香,在紅花亭結義。
他們用兩個花盆,對之祈禱:&ldquo若能為被害的少林寺弟兄報仇,若能反清複明,二花盆落地不碎!&rdquo 他們把花盆擲于空中,落地後果然不碎。
然後飲血酒為盟,以先來者為兄,後來者為弟。
其中有個朱洪竹,據說是明崇祯帝的孫子,大家因他是明帝後裔,擁戴他為盟主,并以&ldquo洪&rdquo字為結盟之姓,以&ldquo紅花亭&rdquo為兄弟出生之地,&ldquo結盟日&rdquo為兄弟誕生之日,把&ldquo洪&rdquo字拆為&ldquo三八二十一&rdquo,作為會中暗号。
這次集會稱為&ldquo洪家大會&rdquo,&rdquo洪門&rdquo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後洪門在湖北為清兵所敗,傷亡慘重,不得已改變戰略,分散部衆,到各地自行開山立堂,以圖日後發展,臨别時以一詩作為日後相會時的證詞,其詩雲:&ldquo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與衆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rdquo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洪門在廣東惠州高溪廟集商舉義。
其時,陳近南已殁,乃由蘇洪光主持。
衆推蘇為主帥,他改名天祐洪,定其組織為&ldquo三合會&rdquo,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月為姊妹,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之義。
起兵反清,連戰皆捷,聲震東南七省。
後有明總兵周遇吉侄周豪率部來歸,遂以史可法之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