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關燈
小
中
大
“優待室”是狹長的一小間,有一對窗;窗外是不滿方丈的小院子,——這在蘇辛佳的家鄉是稱為“天井”的,辛佳剛進來時看見這“鬥方”院子四面都是幾丈高的風火牆,活像一口“井”,便悟到“天井”二字狀物之妙,曾經有好半晌回憶着暑期前的學校生活,那時候,她還是一位不問外事,埋頭讀書的“好學生”。
如果說蘇小姐還有這樣悠閑的心情,那是因為“事件”縱然“不愉快”,她卻有“新奇”之感,特别因為她自問光明磊落,理直自然氣壯。
蘇小姐是在天快黑的時候被“請”進此間的,到現在,也快滿二十四小時了。
時間對于人們心情所起的作用,蘇小姐這一回算是得到了體驗。
自從失去自由約莫三十小時之間,蘇小姐的情緒有過三次的變換。
最初的五六小時,她像一頭激怒的獅子。
在一個什麼“長”的辦公室内,她曾經被反複盤問,那時她的回答,就沒有一句不是帶刺的。
後來被移到會客室模樣的一間房,人家對待她的方式也有了改變。
輪流來和她“說話”的人總有七八個之多,似乎唯恐冷落了她似的。
然而蘇小姐的反感更甚,對于每一個走近她而且企圖從她身上刺探些什麼的家夥,她都一律報以惡聲。
這樣忿忿的情緒一直持續到被“請”進這“優待室”。
那時候,她的心境突然恬靜了。
理解到自己這“事件”不可能迅速解決,而必須作“長期抵抗”的準備,她對于這“狹長的籠”說不出有什麼反感。
心理上的堅毅和鎮定,反使她對這掮着好聽名義的囚室發生了興趣。
她對于那一榻一椅的簡陋設備,感到整齊和樸素,對于那小得出奇的“天井”覺得好玩,甚至推敲到“天井”兩字命名之确切與典雅,而最後,對于那顯然是新裝不久的窗上的木栅也認為并不難堪。
隻有當臨睡的時候,她的手指,後來是肌膚,碰到那條薄棉被,頗有潮而且膩的感覺,又且總還有些不慣的異樣氣味,這才使她的“興趣”受一挫折;自有記憶以來,她從沒用過别人的被窩,而況也許是任何人都用過的被窩。
但一會兒以後,她又泰然處之,而且馬上睡着了。
情緒轉換的第三階段是從上午開始的。
更确切地說,發端于所謂早餐。
那時候大約有九點鐘了,她正靠在那膩得很的薄棉被上回憶夜來所得的夢,忽然端進來了早餐。
她覺得她是被打擾了,就不高興。
早餐也是“優待”餐充滿矛盾,而矛盾是背理的,因而非實在。
實在是一個知覺,沒有可供指摘之處。
最初她不願吃,昨晚上她是拒絕了他們特地弄來的雞絲面的,可是後來終于吃了一點。
這以後,她就坐立不安起來,好像那早餐裡下得有一種毒藥,其名為“不安”。
她一會兒站在窗前,把臉嵌進窗上那木栅,朝那“鬥方”天井發呆;一會兒她在這“狹長的籠”中走來走去,剛坐上那唯一的接過腿的木椅,便又霍地站了起來,想到那三尺寬的床上(這是病院裡擺在三等病房那一類的貨色)橫一橫,可是身體剛接觸那所謂床,她又甯願把臉嵌進窗上的木栅,看一看那小“天井”牆腳的綠苔。
她想:能夠睡一覺也好。
可是那薄棉被的膩得得的程度以及它那附帶的怪氣味,好像跟着時間的積累而增加了強度。
她把這薄棉被遠遠抛在屋角,然而膩得得和那怪氣味早已留在床上了,說不定床本身也具備這兩個特點。
她想:能夠有一本書,——即使最無聊的書,有一張報紙——即使是陳年舊報紙,那也好罷。
然而這種不可能的想望隻有加深她的焦躁。
她也企圖讓自己沉入往事的回憶。
可是剛起了個頭,便又中斷,好像回憶這東西,根本就不曾帶進這“優待室”。
她試試哼幾支歌曲,然而一支還沒有哼完,她感覺到自己的聲音怪不自然,越聽越覺得自己的汗毛都豎了起來。
她想罵,沒有對手。
想笑,笑不出。
想哭,不甘。
最後,猛然發現:這是由于“寂寞”之故。
她忽起忽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都是在和“寂寞”鬥争。
然而既經發見以後,她倒停止鬥争了。
蘇小姐短短十九年的生命中,一向過的是花團錦簇的生活。
雖然也曾在親人的病榻前流過眼淚,也曾在女伴中受過委屈,在母親懷裡撒過嬌,也曾為了一門功課的沒有考上甲等而閉門賭氣,而最近一年來又曾為了追逐她的男性太多而感到困惑與厭煩,但生活的“全席
如果說蘇小姐還有這樣悠閑的心情,那是因為“事件”縱然“不愉快”,她卻有“新奇”之感,特别因為她自問光明磊落,理直自然氣壯。
蘇小姐是在天快黑的時候被“請”進此間的,到現在,也快滿二十四小時了。
時間對于人們心情所起的作用,蘇小姐這一回算是得到了體驗。
自從失去自由約莫三十小時之間,蘇小姐的情緒有過三次的變換。
最初的五六小時,她像一頭激怒的獅子。
在一個什麼“長”的辦公室内,她曾經被反複盤問,那時她的回答,就沒有一句不是帶刺的。
後來被移到會客室模樣的一間房,人家對待她的方式也有了改變。
輪流來和她“說話”的人總有七八個之多,似乎唯恐冷落了她似的。
然而蘇小姐的反感更甚,對于每一個走近她而且企圖從她身上刺探些什麼的家夥,她都一律報以惡聲。
這樣忿忿的情緒一直持續到被“請”進這“優待室”。
那時候,她的心境突然恬靜了。
理解到自己這“事件”不可能迅速解決,而必須作“長期抵抗”的準備,她對于這“狹長的籠”說不出有什麼反感。
心理上的堅毅和鎮定,反使她對這掮着好聽名義的囚室發生了興趣。
她對于那一榻一椅的簡陋設備,感到整齊和樸素,對于那小得出奇的“天井”覺得好玩,甚至推敲到“天井”兩字命名之确切與典雅,而最後,對于那顯然是新裝不久的窗上的木栅也認為并不難堪。
隻有當臨睡的時候,她的手指,後來是肌膚,碰到那條薄棉被,頗有潮而且膩的感覺,又且總還有些不慣的異樣氣味,這才使她的“興趣”受一挫折;自有記憶以來,她從沒用過别人的被窩,而況也許是任何人都用過的被窩。
但一會兒以後,她又泰然處之,而且馬上睡着了。
情緒轉換的第三階段是從上午開始的。
更确切地說,發端于所謂早餐。
那時候大約有九點鐘了,她正靠在那膩得很的薄棉被上回憶夜來所得的夢,忽然端進來了早餐。
她覺得她是被打擾了,就不高興。
早餐也是“優待”餐充滿矛盾,而矛盾是背理的,因而非實在。
實在是一個知覺,沒有可供指摘之處。
最初她不願吃,昨晚上她是拒絕了他們特地弄來的雞絲面的,可是後來終于吃了一點。
這以後,她就坐立不安起來,好像那早餐裡下得有一種毒藥,其名為“不安”。
她一會兒站在窗前,把臉嵌進窗上那木栅,朝那“鬥方”天井發呆;一會兒她在這“狹長的籠”中走來走去,剛坐上那唯一的接過腿的木椅,便又霍地站了起來,想到那三尺寬的床上(這是病院裡擺在三等病房那一類的貨色)橫一橫,可是身體剛接觸那所謂床,她又甯願把臉嵌進窗上的木栅,看一看那小“天井”牆腳的綠苔。
她想:能夠睡一覺也好。
可是那薄棉被的膩得得的程度以及它那附帶的怪氣味,好像跟着時間的積累而增加了強度。
她把這薄棉被遠遠抛在屋角,然而膩得得和那怪氣味早已留在床上了,說不定床本身也具備這兩個特點。
她想:能夠有一本書,——即使最無聊的書,有一張報紙——即使是陳年舊報紙,那也好罷。
然而這種不可能的想望隻有加深她的焦躁。
她也企圖讓自己沉入往事的回憶。
可是剛起了個頭,便又中斷,好像回憶這東西,根本就不曾帶進這“優待室”。
她試試哼幾支歌曲,然而一支還沒有哼完,她感覺到自己的聲音怪不自然,越聽越覺得自己的汗毛都豎了起來。
她想罵,沒有對手。
想笑,笑不出。
想哭,不甘。
最後,猛然發現:這是由于“寂寞”之故。
她忽起忽坐,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都是在和“寂寞”鬥争。
然而既經發見以後,她倒停止鬥争了。
蘇小姐短短十九年的生命中,一向過的是花團錦簇的生活。
雖然也曾在親人的病榻前流過眼淚,也曾在女伴中受過委屈,在母親懷裡撒過嬌,也曾為了一門功課的沒有考上甲等而閉門賭氣,而最近一年來又曾為了追逐她的男性太多而感到困惑與厭煩,但生活的“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