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現代病”
關燈
小
中
大
人與之同病。
這種幼稚的“現代病”還有一個并發症。
那便是反映在生活上的虛無态度,複自虛無的生活狀态産生虛無的詩,如是惡性循環不已。
沒有讀過海明威的原文,他們學會了“迷途的一代”(lostgeneration)那種否定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否定道德與社會的姿态;流動酒會,集體調情,自我放逐,作咖啡館的遊牧民族,文化界的生番,生活的逃兵,而自命為現代,自命為反傳統。
柳永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和這種樣子的生活,究竟有什麼不同?這種“觀念中毒”(見《藍星詩頁》張健先生的論文)已經到了荒謬的程度。
根據“現代病”的邏輯,道德是無聊的,當然女子的性道德也是無聊的。
可是,當你問他,如果你和他的妻子私奔,他是否毫不在乎時,我想,他的“好漢精神”就會動搖的。
在這種并發症的發燒狀态下,他們會高呼“生活第一,創作第二”的口号,文學原是生活的反映或表現,可是如果以為這種“現代病”就是全部的生活,或且引為逃避生活及創作的藉口,那就是自欺欺人。
詩人的身份證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生活,尤其不是這種虛無的不生不死,艾略特做過生活刻闆的銀行職員,傑佛斯隐居在太平洋岸的石屋裡,麥克利希做過很久的“官”,狄瑾荪幾乎沒有詩友;這些“清醒”而且“正常”的生活,何損于他們的成為“現代詩人”?目前的情形是:現代詩人已成為一種廉價的合群動物,他們蔑視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可是既無古典主義的含蓄與清醒,也缺乏浪漫主義的性靈與熱烈,他們隻是表演不冷不熱的虛無,刻意求工而且十分認真地表演着虛無。
在這島上的每一個現代詩人都認識了其他的現代詩人(或準詩人,僞詩人)的時候,我們要求詩人們保持一點偉大的孤獨感。
一點個人的精神生活;要求他們保持點尊嚴,把握點價值,而且,在徹底反傳統(或者被傳統徹底消滅)之前,多認識一點傳統。
【點評】 餘光中(1928—),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
福建永春人。
餘光中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54年與覃子豪等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争和鄉土文學的論戰。
出版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餘光中詩選》。
餘光中的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稔》、《橋跨黃金城》等。
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評著有《梵谷傳》等。
《幼稚的“現代病”》:“現代病”的實質就是盲目的排他,而對于傳統的東西又不屑一顧。
傳統是博大精深的,“它是一個雪球,要你不斷地努力向前推進,始能愈滾愈大;保守派的錯誤,在于認為它是一塊冰,而手手相傳的結果,它便愈化愈小了”。
“現代病”是虛僞的外在表現,真正的文學創作與生存狀态是沒有關系的,而文學創作應該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客觀對待和繼承。
這種幼稚的“現代病”還有一個并發症。
那便是反映在生活上的虛無态度,複自虛無的生活狀态産生虛無的詩,如是惡性循環不已。
沒有讀過海明威的原文,他們學會了“迷途的一代”(lostgeneration)那種否定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否定道德與社會的姿态;流動酒會,集體調情,自我放逐,作咖啡館的遊牧民族,文化界的生番,生活的逃兵,而自命為現代,自命為反傳統。
柳永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和這種樣子的生活,究竟有什麼不同?這種“觀念中毒”(見《藍星詩頁》張健先生的論文)已經到了荒謬的程度。
根據“現代病”的邏輯,道德是無聊的,當然女子的性道德也是無聊的。
可是,當你問他,如果你和他的妻子私奔,他是否毫不在乎時,我想,他的“好漢精神”就會動搖的。
在這種并發症的發燒狀态下,他們會高呼“生活第一,創作第二”的口号,文學原是生活的反映或表現,可是如果以為這種“現代病”就是全部的生活,或且引為逃避生活及創作的藉口,那就是自欺欺人。
詩人的身份證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生活,尤其不是這種虛無的不生不死,艾略特做過生活刻闆的銀行職員,傑佛斯隐居在太平洋岸的石屋裡,麥克利希做過很久的“官”,狄瑾荪幾乎沒有詩友;這些“清醒”而且“正常”的生活,何損于他們的成為“現代詩人”?目前的情形是:現代詩人已成為一種廉價的合群動物,他們蔑視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可是既無古典主義的含蓄與清醒,也缺乏浪漫主義的性靈與熱烈,他們隻是表演不冷不熱的虛無,刻意求工而且十分認真地表演着虛無。
在這島上的每一個現代詩人都認識了其他的現代詩人(或準詩人,僞詩人)的時候,我們要求詩人們保持一點偉大的孤獨感。
一點個人的精神生活;要求他們保持點尊嚴,把握點價值,而且,在徹底反傳統(或者被傳統徹底消滅)之前,多認識一點傳統。
【點評】 餘光中(1928—),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
福建永春人。
餘光中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54年與覃子豪等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争和鄉土文學的論戰。
出版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餘光中詩選》。
餘光中的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稔》、《橋跨黃金城》等。
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評著有《梵谷傳》等。
《幼稚的“現代病”》:“現代病”的實質就是盲目的排他,而對于傳統的東西又不屑一顧。
傳統是博大精深的,“它是一個雪球,要你不斷地努力向前推進,始能愈滾愈大;保守派的錯誤,在于認為它是一塊冰,而手手相傳的結果,它便愈化愈小了”。
“現代病”是虛僞的外在表現,真正的文學創作與生存狀态是沒有關系的,而文學創作應該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客觀對待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