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平
關燈
小
中
大
貨店的貨窗相等,上層才是花格活窗。
桌子靠牆,總是在大玻璃窗下。
主人翁若是讀書伏案寫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綠色,映人眉宇,那實在是含有詩情畫意的。
而且這樣的點綴,并不花費主人什麼錢的。
北平這個地方,實在适宜于綠樹的點綴,而綠樹能亭亭如蓋的,又莫過于槐樹。
在東西長安街,故宮的黃瓦紅牆,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簡直就是一幅彩畫。
在古老的胡同裡,四五株高槐,映帶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牆,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覺得其意幽深,更無論月下了。
在寬平的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長街,兩邊槐樹整齊劃一,連續不斷,有三四裡之長,遠遠望去,簡直是一條綠街。
在古廟門口,紅色的牆,半圓的門,幾株大槐樹在廟外擁立,把低矮的廟整個罩在綠陰下,那情調是肅穆典雅的。
在偉大的公署門口,槐樹分立在廣場兩邊,好像排列着偉大的儀仗,又加重了幾分雄壯之氣。
太多了,我不能把她一一介紹出來,有人說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卻是一點沒有誇張。
當承平之時,北平人所謂“好年頭兒”;在這個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閑舒适的日子,在綠陰滿街的當兒,賣芍藥花的平頭車子整車的花骨蕾推了過去。
賣冷食的擔子,在幽靜的胡同裡叮當作響,敲着冰盞兒,這很表示這裡一切的安定與閑靜。
渤海來的海味,如黃花魚、對蝦,放在冰塊上賣,已特别有風趣。
又如乳油楊梅、蜜餞櫻桃、藤蘿餅、玫瑰糕,吃起來還帶些詩意。
公園裡綠葉如蓋,三海中水碧如油,随處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
但是這一些,我不能、也不願往下寫。
現在,這裡是鄰近炮火邊沿,南方人來說這裡是第一線了。
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萬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賣八萬多元一斤。
窮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産之家雖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這糙糧允許吃多久。
街上的槐樹雖然還是碧淨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閑的點綴,人家院子裡,雖是不花錢的庭樹,還依然送了綠陰來,這綠陰在人家不是幽麗,巧是凄凄慘慘的象征。
誰實為之?孰令緻之?我們也就無從問人,《阿房宮賦》前段寫得那樣富麗,後面接着是一歎:“秦人不自哀!”現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們哀亦無益何! 好一座富于東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個兒在戰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結晶呀,他不斷的在枯萎!呼籲于上天,上天無言,呼籲于人類,人類搖頭。
其奈之何! 【點評】 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家。
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
祖籍安徽潛山,生于江西廣信。
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向現代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風靡一時,它将言情内容與傳奇成分融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還著有短篇小說集《彎弓集》,中篇小說《巷戰之夜》,長篇小說《八十一夢》、《五子登科》、《落霞孤鹜》、《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浒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還著有古典文學論集《水浒人物論贊》,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雜文和詩詞等。
《五月的北平》:北平不僅是王侯将相的城市,也是平民布衣的城市。
從紅牆碧瓦到四合院,不同等級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不是每一個生活在北京城裡的人都能夠發現“風景”的,也難怪,這“風景”是深藏着的,不是輕易就能夠發現的。
張恨水先生就為我們撷取了五月的北京,春夏之交,北平也進入了生機勃發的季節。
百花盛開,綠樹成蔭,人們生活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古老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透露出幾分悠閑,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難以掩飾他的沒落。
桌子靠牆,總是在大玻璃窗下。
主人翁若是讀書伏案寫字,一望玻璃窗外的綠色,映人眉宇,那實在是含有詩情畫意的。
而且這樣的點綴,并不花費主人什麼錢的。
北平這個地方,實在适宜于綠樹的點綴,而綠樹能亭亭如蓋的,又莫過于槐樹。
在東西長安街,故宮的黃瓦紅牆,配上那一碧千株的槐林,簡直就是一幅彩畫。
在古老的胡同裡,四五株高槐,映帶着平正的土路,低矮的粉牆,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覺得其意幽深,更無論月下了。
在寬平的馬路上,如南、北池子,如南、北長街,兩邊槐樹整齊劃一,連續不斷,有三四裡之長,遠遠望去,簡直是一條綠街。
在古廟門口,紅色的牆,半圓的門,幾株大槐樹在廟外擁立,把低矮的廟整個罩在綠陰下,那情調是肅穆典雅的。
在偉大的公署門口,槐樹分立在廣場兩邊,好像排列着偉大的儀仗,又加重了幾分雄壯之氣。
太多了,我不能把她一一介紹出來,有人說五月的北平是碧槐的城市,那卻是一點沒有誇張。
當承平之時,北平人所謂“好年頭兒”;在這個日子,也正是故都人士最悠閑舒适的日子,在綠陰滿街的當兒,賣芍藥花的平頭車子整車的花骨蕾推了過去。
賣冷食的擔子,在幽靜的胡同裡叮當作響,敲着冰盞兒,這很表示這裡一切的安定與閑靜。
渤海來的海味,如黃花魚、對蝦,放在冰塊上賣,已特别有風趣。
又如乳油楊梅、蜜餞櫻桃、藤蘿餅、玫瑰糕,吃起來還帶些詩意。
公園裡綠葉如蓋,三海中水碧如油,随處都是令人享受的地方。
但是這一些,我不能、也不願往下寫。
現在,這裡是鄰近炮火邊沿,南方人來說這裡是第一線了。
北方人吃的面粉,三百多萬元一袋;南方人吃的米,賣八萬多元一斤。
窮人固然是朝不保夕,中産之家雖改吃糙粉度日,也不知道這糙糧允許吃多久。
街上的槐樹雖然還是碧淨如前,但已失去了一切悠閑的點綴,人家院子裡,雖是不花錢的庭樹,還依然送了綠陰來,這綠陰在人家不是幽麗,巧是凄凄慘慘的象征。
誰實為之?孰令緻之?我們也就無從問人,《阿房宮賦》前段寫得那樣富麗,後面接着是一歎:“秦人不自哀!”現在的北平人,倒不是不自哀,其如他們哀亦無益何! 好一座富于東方美的大城市呀,他整個兒在戰栗!好一座千年文化的結晶呀,他不斷的在枯萎!呼籲于上天,上天無言,呼籲于人類,人類搖頭。
其奈之何! 【點評】 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家。
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
祖籍安徽潛山,生于江西廣信。
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向現代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風靡一時,它将言情内容與傳奇成分融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還著有短篇小說集《彎弓集》,中篇小說《巷戰之夜》,長篇小說《八十一夢》、《五子登科》、《落霞孤鹜》、《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浒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還著有古典文學論集《水浒人物論贊》,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雜文和詩詞等。
《五月的北平》:北平不僅是王侯将相的城市,也是平民布衣的城市。
從紅牆碧瓦到四合院,不同等級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不是每一個生活在北京城裡的人都能夠發現“風景”的,也難怪,這“風景”是深藏着的,不是輕易就能夠發現的。
張恨水先生就為我們撷取了五月的北京,春夏之交,北平也進入了生機勃發的季節。
百花盛開,綠樹成蔭,人們生活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古老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透露出幾分悠閑,但是所有這一切都難以掩飾他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