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煩悶的解救法
關燈
小
中
大
貢獻,也就不算小的了。
總之,唯美主義,或藝術的人生觀,可算得青年煩悶解救法之一種。
(二)研究的态度怎樣叫做研究的态度?當我們遇着一個困難或煩悶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就計較他對于切己的利害,以緻引起感情的刺激,神經的昏亂,而平心靜氣,用研究的眼光,分析這事的原委、因果和真相,知這事有他的遠因,近因,才會産生這不得不然的結果,我們對于這切己重大的事,就會同科學家對于一個自然對象一樣,隻有支配處置的手續,沒有煩悶喜怒的感情了。
譬如現在的青年,對于社會上窳敗的制度,政治上不良的現象,都用這種研究眼光去考察,不作一時的感情沖動,知道現在社會的黑暗罪惡是千百年來積漸而成,我們對他隻當細籌改造的方法,不當抱盲目的悲觀,或過激的願望,那時,青年因政治社會而生的煩悶,一定可以減去不少。
因這客觀研究事實是不含痛苦的,是排遣煩悶的,而同時于事實上有極大的利益。
所以,研究的眼光和客觀的觀察,也是青年煩悶解救法的一種。
(三)積極的工作我們人生的生活,本來就是“工作”。
無工作的人生,是極無聊賴的人生,是極煩悶的人生。
有許多青年的煩悶,就是為着沒有正當适宜的工作而産生的。
試看那些資本家的子弟,終日遊蕩,沒有一個一定的工作,雖是生活無慮,總是煩悶得很,無聊得很,終日汲汲的尋找消遣排悶的方法。
所以,我以為,正當的積極的“工作”,是青年解救煩悶與痛苦的最好方法。
青年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完全沒有工作的時候。
這時候,最容易發生幻想,煩悶,悲觀,無聊。
至于工作,有精神的肉體的。
這兩種中任擇一種,就可以解除青年的煩悶。
但是,做精神工作的,不可不當附帶做點肉體的工作,以維持他的健康。
以上是我一時的感想,粗略得很。
不過想借此引起諸君對于這黎明運動時代青年最易發生煩悶的問題,稍稍注意,商量個周密的解救辦法。
【點評】 宗白華(1897—1986),原名之魁,字伯華。
哲學家、美學家、詩人。
江蘇常熟虞山鎮人。
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
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
将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
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
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
著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青年煩悶的解救法》:青年們片面的盲目地追求創新,造成的後果就是“對舊學術、舊思想、舊信條都已失去了信仰,而新學術、新思想、新信條還沒有獲着。
”這樣就會在思想上出現空虛和斷層,這樣就難免會産生極端的想法。
作者提出用唯美的眼光、研究的态度和積極的工作來排遣和消解煩悶無聊的生活。
就是要用客觀的眼光來分析和判斷,用積極的心态來面對生活。
總之,唯美主義,或藝術的人生觀,可算得青年煩悶解救法之一種。
(二)研究的态度怎樣叫做研究的态度?當我們遇着一個困難或煩悶的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就計較他對于切己的利害,以緻引起感情的刺激,神經的昏亂,而平心靜氣,用研究的眼光,分析這事的原委、因果和真相,知這事有他的遠因,近因,才會産生這不得不然的結果,我們對于這切己重大的事,就會同科學家對于一個自然對象一樣,隻有支配處置的手續,沒有煩悶喜怒的感情了。
譬如現在的青年,對于社會上窳敗的制度,政治上不良的現象,都用這種研究眼光去考察,不作一時的感情沖動,知道現在社會的黑暗罪惡是千百年來積漸而成,我們對他隻當細籌改造的方法,不當抱盲目的悲觀,或過激的願望,那時,青年因政治社會而生的煩悶,一定可以減去不少。
因這客觀研究事實是不含痛苦的,是排遣煩悶的,而同時于事實上有極大的利益。
所以,研究的眼光和客觀的觀察,也是青年煩悶解救法的一種。
(三)積極的工作我們人生的生活,本來就是“工作”。
無工作的人生,是極無聊賴的人生,是極煩悶的人生。
有許多青年的煩悶,就是為着沒有正當适宜的工作而産生的。
試看那些資本家的子弟,終日遊蕩,沒有一個一定的工作,雖是生活無慮,總是煩悶得很,無聊得很,終日汲汲的尋找消遣排悶的方法。
所以,我以為,正當的積極的“工作”,是青年解救煩悶與痛苦的最好方法。
青年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完全沒有工作的時候。
這時候,最容易發生幻想,煩悶,悲觀,無聊。
至于工作,有精神的肉體的。
這兩種中任擇一種,就可以解除青年的煩悶。
但是,做精神工作的,不可不當附帶做點肉體的工作,以維持他的健康。
以上是我一時的感想,粗略得很。
不過想借此引起諸君對于這黎明運動時代青年最易發生煩悶的問題,稍稍注意,商量個周密的解救辦法。
【點評】 宗白華(1897—1986),原名之魁,字伯華。
哲學家、美學家、詩人。
江蘇常熟虞山鎮人。
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
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
将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
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
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
著有《宗白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青年煩悶的解救法》:青年們片面的盲目地追求創新,造成的後果就是“對舊學術、舊思想、舊信條都已失去了信仰,而新學術、新思想、新信條還沒有獲着。
”這樣就會在思想上出現空虛和斷層,這樣就難免會産生極端的想法。
作者提出用唯美的眼光、研究的态度和積極的工作來排遣和消解煩悶無聊的生活。
就是要用客觀的眼光來分析和判斷,用積極的心态來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