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李叔同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生時,他帶了我去請他們吃一次飯;以後就把這些日本人交給我,叫我引導他們(我當時已能講普通應酬的日本話)。
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
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去;由校工聞玉陪去。
數月之後,我去望他。
見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講話,同平時差不多。
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
這照片後來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
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
”李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
斷食以後,不久他就學佛。
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先生指示的。
出家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
這程先生原來是當軍人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
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
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着,正是這位程先生。
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
想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
一時周章得很。
我回去對李先生講了,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
我愕然不知所對。
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要去出家。
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裡,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
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我們回來分得了他的“遺産”,再去望他時,他已光着頭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
我從此改口,稱他為“法師”。
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
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愈進愈深。
當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
律宗是講究戒律的。
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
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
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複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的生活非常認真。
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号。
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
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
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餘多的送與法師。
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請他藤椅子裡坐。
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問。
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
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着。
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
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
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
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
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将遷居重慶。
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
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師圓寂後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橋客寓 【點評】 豐子恺(1898—1975),原名豐潤、豐仁。
浙江崇德人。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
1924年在上海創辦立達中學。
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随筆》由開明書店出版。
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著作有《子恺漫畫》、《子恺畫集》、《西洋美術史》、《緣緣堂随筆》、《子恺小品集》等。
《懷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溫而厲的個性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矛盾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個性和習慣在李叔同先生那裡卻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和李先生的交往過程中留給作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李先生的“認真”。
先生的言行、衣着,處世态度無不體現着認真的态度。
作者用瑣事、細節來為讀者展現了一個豐滿的,感情世界極其豐富的李叔同先生。
他自己就關起房門來研究道學。
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去;由校工聞玉陪去。
數月之後,我去望他。
見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講話,同平時差不多。
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後之像,”侍子聞玉題。
這照片後來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
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着:“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
”李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
斷食以後,不久他就學佛。
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佛是受馬一浮先生指示的。
出家前數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
這程先生原來是當軍人的,現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
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
此後不久,我陪大野隆德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着,正是這位程先生。
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
想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後來知道是弘傘)。
一時周章得很。
我回去對李先生講了,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
我愕然不知所對。
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要去出家。
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裡,把房間裡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三人。
第二天,我們三人送他到虎跑,我們回來分得了他的“遺産”,再去望他時,他已光着頭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
我從此改口,稱他為“法師”。
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
這二十四年中,我颠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愈進愈深。
當初修淨土宗,後來又修律宗。
律宗是講究戒律的。
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
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
數百年來,傳統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複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的生活非常認真。
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号。
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
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
以後我寄紙或郵票,就預先聲明:餘多的送與法師。
有一次他到我家。
我請他藤椅子裡坐。
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問。
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
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着。
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
”讀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
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
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
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
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将遷居重慶。
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
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一九四三年四月,弘一法師圓寂後一百六十七日,作于四川五通橋客寓 【點評】 豐子恺(1898—1975),原名豐潤、豐仁。
浙江崇德人。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和繪畫。
1924年在上海創辦立達中學。
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随筆》由開明書店出版。
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
著作有《子恺漫畫》、《子恺畫集》、《西洋美術史》、《緣緣堂随筆》、《子恺小品集》等。
《懷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溫而厲的個性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在一般人眼裡看來是矛盾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個性和習慣在李叔同先生那裡卻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和李先生的交往過程中留給作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李先生的“認真”。
先生的言行、衣着,處世态度無不體現着認真的态度。
作者用瑣事、細節來為讀者展現了一個豐滿的,感情世界極其豐富的李叔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