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魯迅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悼魯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個不幸的消息從上海的一角傳出來,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傳遍了全中國,全世界:
魯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電、挽辭、眼淚、哀哭從中國各個地方像洪流一樣地彙集到上海來。任何一個小城市的報紙上也發表了哀掉的文章,連最僻遠的村鎮裡也響起了悲痛的哭聲。全中國的良心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地悲痛的。這一個老人,他的一枝筆、一顆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業。甚至在他安靜地閉上眼睛的時候,他還把成千上萬的人牽引到他的身邊。不論是親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敵,都懷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遺體前哀痛地埋下了頭。至少,在這一刻全中國的良心是團結在一起的。
我們沒有多的言辭來哀悼這麼一位偉大的人,因為一切的語言在這個老人的面前都變成了十分渺小;我們不能單單用眼淚來埋葬死者,因為死者是一個至死不屈的英勇戰士。但是我們也無法制止悲痛來否認我們的巨大損失;這個老人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導師,青年失去了一個愛護他們的知己朋友,中國人民失去了一個代他們說話的人,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失去了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缺額是無法填補的。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沒有人能夠否認這樣的一句話。然而我們并不想稱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陽,因為這樣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壯觀。他從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國青年的頭上。一個不識者的簡單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懷的吐露;一個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籲也會得到他同情的幫忙。在中國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樣愛護青年的。
然而把這樣的一個人單單看做中國文藝界的珍寶是不夠的。我們固然珍惜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我們也和别的許多人一樣以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們更重視: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他是一個偉大的戰士;在人類解放運動中,他是十個勇敢的先驅。
魯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偉大。近二三十年來他的正義的呼聲響徹了中國的暗夜,在荊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舉着思想的火炬,領導無數的青年向着遠遠的一線亮光前進。
現在,這樣的一個人從中國的地平線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個不可補償的損失。尤其是在國難加深、民族解放運動熾烈的時候,失去了這樣的一個偉大的導師,我們的哀痛不是沒有原因的。
别了,魯迅先生!你說,“忘記我。”沒有一個人能夠忘記你的。我們不會讓你靜靜地死去。你會活起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全中國人民的心裡。你活着來看大家怎樣繼承你的遺志向中華民族解放的道路邁進!
1936年10月在上海
【點評】
巴金(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他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産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1934年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1949年以後,曆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緻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随想》。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并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随想錄》(包括《随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
《悼念魯迅先生》:魯迅先生走了,他是中國的良心,他感動了有良心的中國人,他是英勇的戰士,偉大的導師,知己朋友。魯迅先生的逝世是國家之痛,是國人之痛。先生具有偉大的人格,他高舉思想的火炬,為年輕人指引着光明的方向。從文章中可以深刻體會到巴金先生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對于魯迅先生的逝世無比的悲痛。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個不幸的消息從上海的一角傳出來,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傳遍了全中國,全世界:
魯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電、挽辭、眼淚、哀哭從中國各個地方像洪流一樣地彙集到上海來。任何一個小城市的報紙上也發表了哀掉的文章,連最僻遠的村鎮裡也響起了悲痛的哭聲。全中國的良心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地悲痛的。這一個老人,他的一枝筆、一顆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業。甚至在他安靜地閉上眼睛的時候,他還把成千上萬的人牽引到他的身邊。不論是親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敵,都懷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遺體前哀痛地埋下了頭。至少,在這一刻全中國的良心是團結在一起的。
我們沒有多的言辭來哀悼這麼一位偉大的人,因為一切的語言在這個老人的面前都變成了十分渺小;我們不能單單用眼淚來埋葬死者,因為死者是一個至死不屈的英勇戰士。但是我們也無法制止悲痛來否認我們的巨大損失;這個老人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導師,青年失去了一個愛護他們的知己朋友,中國人民失去了一個代他們說話的人,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失去了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缺額是無法填補的。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沒有人能夠否認這樣的一句話。然而我們并不想稱他做巨星,比他作太陽,因為這樣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壯觀。他從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國青年的頭上。一個不識者的簡單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懷的吐露;一個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籲也會得到他同情的幫忙。在中國沒有一個作家像他那樣愛護青年的。
然而把這樣的一個人單單看做中國文藝界的珍寶是不夠的。我們固然珍惜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我們也和别的許多人一樣以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們更重視: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他是一個偉大的戰士;在人類解放運動中,他是十個勇敢的先驅。
魯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偉大。近二三十年來他的正義的呼聲響徹了中國的暗夜,在荊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舉着思想的火炬,領導無數的青年向着遠遠的一線亮光前進。
現在,這樣的一個人從中國的地平線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個不可補償的損失。尤其是在國難加深、民族解放運動熾烈的時候,失去了這樣的一個偉大的導師,我們的哀痛不是沒有原因的。
别了,魯迅先生!你說,“忘記我。”沒有一個人能夠忘記你的。我們不會讓你靜靜地死去。你會活起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全中國人民的心裡。你活着來看大家怎樣繼承你的遺志向中華民族解放的道路邁進!
1936年10月在上海
【點評】
巴金(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他所創作的小說有兩大主題: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會專制制度的罪惡,代表作有《春天裡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熱烈、真誠,文字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産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1934年寫作小說《神》、《鬼》、《人》,風格漸趨平和穩健。抗戰後期創作風格轉變,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主,表現出深厚的人道主義,代表作有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1949年以後,曆任全國文聯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主席、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收獲》和《上海文學》主編,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陸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緻失去愛妻。1973年起悄悄翻譯俄國民主革命家赫爾岑的回憶錄《往事與随想》。1978年“文革”結束後,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所走過的道路和教訓,并以個人為解剖對象,寫作了五卷《随想錄》(包括《随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
《悼念魯迅先生》:魯迅先生走了,他是中國的良心,他感動了有良心的中國人,他是英勇的戰士,偉大的導師,知己朋友。魯迅先生的逝世是國家之痛,是國人之痛。先生具有偉大的人格,他高舉思想的火炬,為年輕人指引着光明的方向。從文章中可以深刻體會到巴金先生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對于魯迅先生的逝世無比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