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關于《無所不談合集》、我編《當代漢英詞典》

關燈
一九四六年冬,馬星野先生來美,約我為中央社專欄撰稿人之一。

    我自一九三六年辭去《論語》半月刊、《人間世》、《宇宙風》的編輯責任,赴美專著英文書籍,中文寫作此調不彈已三十年。

    馬先生給我這個好機會,複歸舊業,不免見獵心喜,欣然答應。

    自一九六五年春至一九六七年間陸續撰文發表。

    後因與香港中文大學訂約編纂《當代漢英詞典》,勢難兼顧,乃又中辍。

    計三年間所作不下一百八十篇,前出一、二集已經售罄,讀者向隅。

    乃與開明書店商量,連同一九六八年所寫(本應為三集),彙為合集,複分類排比或略補注篇題,以求詳備。

    甫琴先生毅然首肯,且拟重新用老五号字排印,為重修定本,耳目一新。

    甫琴先生半世知己之隆情厚意,銘感不忘。

    &rsquo 書中雜談古今中外,山川人物,類多小品之作,即有意見,以深入淺出文調寫來,意主淺顯,不重理論,不涉玄虛,中有幾篇議論文,是我思想重心所寄。

    如《戴東原與我們》、《說誠與僞》、《論中外之國民性》諸篇,力斥虛僞之理學,抑程朱,尊孔孟,認為宋儒之以佛入儒,談心說性,去孔孟之近情哲學甚遠,信儒者不禅定亦已半禅定,顔習齋、顧亭林已先我言之。

    此為儒家由動轉入靜之大關捩,國人不可不深察其故。

    《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是我一貫的中心思想,尤詳述此議,心所謂危,不敢不告。

     我編《當代漢英詞典》 編一部中文詞典,以仿《牛津簡明字典》,是我數十載的夙願。

    一九四四年,書成,共六十餘冊,由家兄憾廬及海戈先生編成。

    抗戰初發,毀于兵火,僅餘帶去美國之十三冊。

    三十年來常懷此志,一九六六年,退隐台北,七載辛勤,始償素願,受舉大旨如下。

     國語必有詳确記載國語的詞書,這個觀念與字書完全不同。

    中國字書,一概以字為本位,不以語文中之詞為本位。

    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由現代語言學觀點編成的一本中國語文詞典的專書。

    西方的英文、法文&ldquo字典&rdquo,都是以那些的國語為本體,凡國語中的詞的用法及文法詞類,及其變化,都記載詳盡。

    我國的詞書,如《辭源》、《辭海》,雖然以詞為單位,内容卻偏于百科全書性質,未能就詞論詞,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變化,也不能于單音組及數音組綴合所成之詞,加以整理及分析。

    中國語言中平常的詞,如:&ldquo如果&rdquo、&ldquo倘使&rdquo&ldquo一下子&rdquo就不屑列入。

    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獨具隻眼,能辨明詞義之孳乳,遂能于六書之&ldquo轉注&rdquo加以新解釋,以&ldquo長成&rdquo之&ldquo長&rdquo與&ldquo家長&rdquo之&ldquo長&rdquo,&ldquo命令&rdquo之&ldquo令&rdquo與&ldquo縣令&rdquo之&ldquo令&rdquo(段氏&ldquo假借&rdquo之例)認為轉注。

    因為他通達音聲之理,所以能注重語言中之音聲,通其語音之轉變,而超出說文研究字形的範圍。

     中國向來無國語,因國語尚未統一。

    經五十年來國語統一會諸公(如吳稚晖、黎錦熙等)的高瞻遠矚,不斷地讨論,始定北平話為國語。

    一九三二年《國音常用字彙》,一九四七年《中華新韻》頒布出版,而後讀音始有統一的标準。

    又跟着一九一八年頒布的注音字母吝處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認之國語與讀音。

    又自從文學革命以來,以白活為文學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經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編《國語辭典》,在抗戰期間由一九三七年出版第一冊,至一九四五年出版第四冊,而後我們可以說中國國語有一部詳盡準确的詞書。

    對于已往的白話文學(詩、詞、曲及明清小說)及現代北平國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統的紀錄。

    這是開山的工作,前人筚路藍縷之功,我們後學乃受其賜。

    所以我才敢夢想做一本更合時代的漢英詞典。

     (一)範圍&mdash本書的範圍,凡當代國語中通用的詞語,報紙、雜志及書籍可以見到的,一概列入。

    現在國語基本文法是白話的,但文言中傳下來不少豐富的詞彙,已經混成一片。

    所謂文言與白話的區分并無嚴格的畛域。

    今日報章所見,文言與白話的成分各不同,但是白話既成了國人的文學工具、必定要吸收古代詩文中豐富的、鍛煉過的、多含蓄的意象。

    如&ldquo集思廣益&rdquo、&ldquo欲速則不達&rdquo、&ldquo飛黃騰達&rdquo、&ldquo通宵達旦&rdquo及&ldquo不即不離&rdquo,已經為教育界文人所通用的成語,絕非用白話所能達意。

    如今&ldquo而立之年&rdquo已成陳迹,士子亦不屑引用,認為炫弄而已,但是&ldquo不即不離&rdquo,以白話翻譯,已經失其傳 裕神之用。

    文言中許多常用的詞語,如&ldquo心許其人&rdquo、&ldquo其貌不揚&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