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初到美國

關燈
在我看來,甯可少讀韓文,不可少讀現代通行文章。

    教小兒讀書,不應離其思想見解知識太遠。

    讀通行雜志文進步易,讀古文進步難。

    臨名帖得益遲,臨朋友來往書劄得益速。

    你們幾位朋友來信,不卻幾通已讓小兒抄寫了。

    凡物取其近則易明易曉。

    此理常人少知之者,而教育之失敗常在此。

    而且書劄到底是真迹,名帖怎樣好也已失真,失真則神氣不足,反不如平常張君李君一通手劄來得活現。

     英文也是下流的。

    不教名家作品,隻同她們念晚報上羅斯福總統夫人每日紀錄(MyDay,byEleanorRoosevelt,inN.Y.WorldTelegram)&mdash下流得很,平凡得很。

    所談無非早晨會什麼客,下午到哪兒赴會,家常瑣屑,天氣晴雨,一點也沒有高論,一點也沒有妙語。

    例如今日叫她們背誦之句是&ldquo車站人站的那麼多,火車将開時,羅斯福隻得請大家退幾步,恐怕車開時,有人碰傷&rdquo。

    及&ldquo小孩都在窗外探頭&rdquo。

    這有什麼文學價值?一點也沒有。

    但是如此英文基礎會念好的。

    我叫她們把這整句的意思,試用英文講出來,講不出來再看書,看後再試講,講到全句順口為止。

    一點也沒有分數,沒有甲乙丙丁。

     餘者出門,走路,看戲,也亂看亂學,文學乎?不文學也。

    她們所學的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所取材之人生。

    不把讀書時間與不讀書時間分開,也是我的目的。

    宇宙就是一本大書,讓她們去念。

     作文題目也是下流的。

    沒有救國論,&ldquo資本制裁&rdquo(此語曾見于商務所編小學公民讀本),&ldquo自強不息&rdquo(上海某小學作文題目)。

    她們隻寫日記,一日一篇,範圍絕對自由&mdash叙事,遊記,議論,私見,回憶,抒情,描寫會話,刻繪人物,都可包入,都無限制。

    奇怪!成績比學校所教的好。

    何以故?&ldquo真&rdquo字而已。

    今日小學作文寫出來何以都是假小兒語?&ldquo然而天天玩耍,不顧學業,那麼空費光陰,豈不可惜麼?&rdquo這種千篇一律的陳腐假小兒語由何而來?由教科書來。

    教科書是大人寫假小兒語來給真小孩讀的,所以真小孩隻好學大人的假小兒語,整個抄入文章裡去。

    上段所引,即見于世界書局學生新尺牍。

    其給我的印象頗似廈門真正中國教士禱告時學講西洋教士的假廈門話,而自命風流。

     讀者大約以為我發癡了。

    否則以為林某好發怪論。

    一國之中,不少教育專家,教育官長,專門委員,積多年之經驗,與專科之知識,始定出今日學制來。

    子何人也?而獨持異議!不是教育專家發瘋,便是林某發瘋。

    林某瘋不瘋,無從斷定。

    世上瘋人瘋事是那麼多,智愚賢不肖,也無大差别。

    林某前日見紐約報載恩斯坦之教育意見與己見相同,而樂與恩斯坦同跻瘋人之列。

    恩斯坦十月十五日在紐約省大學高等教育紀念十周之演說詞日: &ldquo人生及學校工作之最要動機在于工作之快樂,及知道這工作在社會之價值。

    依我看來,學校最要做的工作,在于啟發鞏固青年這種靈機。

     &ldquo這種學校對于教師期望他是此業中的一位藝術家。

    這種教師應當享有教材選擇及教授方法的盡量自由。

    因為教師也是一樣的,受外來的拘束壓力就失了他工作的快樂。

     &ldquo我要反對一種觀念,說學校須直接教學生将來應世有用的知識及各種技能。

    應世不是那麼簡單,可以由學校的專科訓練學得來的。

    (林按:試将社會某成功者加以研究,而分析其成功之要素,有幾樣是專科訓練所訓練出來的?) &ldquo此外,我認為将一個個人作一架死機械看待,是應加以反對的。

     &ldquo學堂的宗旨,應當是期望青年離校時成個調和的人格(harmoniorspersonality),而不是個&lsquo專家&rsquo。

    在某種方面,我想就是預備專門職業的學校也應如此。

     &ldquo所最要的目标,不是學得專科知識,而是明辨是非及獨立思想的普通能力。

    &hellip&hellip &ldquo如果青年由步行體操訓練他的肌肉與耐力,他便能做以後任何勞力的工作。

    心靈技巧的訓練也是如此。

     &ldquo所以某滑稽家的名言是不錯的。

    &lsquo教育者,學校所習盡數送還先生以後之餘剩也&rsquo(Educationisthatwhichremainsafteronehasforgotteneverythinghelearnedinschool.)&rdquo(見十月十六日紐約《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