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逝世兩周年紀念
關燈
小
中
大
假若這話是對的,就請想想看吧,批判别人的時候,不是往往忘卻别人的努力,而老嫌人家作得不夠嗎?設若能看到這一點,我們不是應當看看自己,我們自己假如也把研究、創作、翻譯,同時并作,像魯迅先生那樣,我們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呢?我們就是對于一位聖人,也應不客氣的批評,可是我們也應當曉得批評不僅是發威,而是于批評中,取得被批評者的最良最崇高的精神,以自策自勵。
魯迅先生能于整理國故而外,去介紹,去翻譯,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
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隻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魯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遠不屈不撓,不自滿,不自餒。
魯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後起者也能死而後已的繼續努力。
抓住一位英雄的弱點以開心自慰,既無損于英雄,又無益于自己,何苦來呢! 還有人也許說,魯迅先生的後期著作,隻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假若他能閉戶寫作,不問外面的事,也許能寫出比阿Q更偉大的東西,豈不更好? 是的,魯迅先生也許能那樣的寫出更偉大的作品。
可是,那就不成其為魯迅先生了。
希望魯迅先生去專心著作的人,雖然用着惋惜的語調,可是心中實在暗暗的不滿意!不滿意他因愛護青年,幫忙青年,而用去許多時間;不滿意他因好管閑事而浪費了許多筆墨。
我不曉得假若魯迅先生關上屋門,立志寫偉大的作品,能夠有什麼貢獻;我不喜猜想。
我卻準知道魯迅先生的愛護青年與好管閑事是值得欽佩的事,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奮鬥的怒火,去管閑事。
是的,先生的愛護青年,有時候近于溺愛了;可是佛連一個螞蟻也愛呢!母親的偉大往往使她溺愛兒女;這隻有母親自己曉得其中的意義,旁觀者隻能表示惋惜與不滿,因為旁觀者不是母親,也就代替不了母親,明白不了母親,自己不是母親,沒有慈心,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嚴加管束,把青年們管束得像羊羔一樣老實,長者才可逍遙自在的為所欲為。
為長者計,這實在是不錯的辦法。
可是,青年呢?長者的聰明往往把&ldquo将來&rdquo帶到自己的棺材裡去,青年成了殉葬者。
魯迅先生不是這樣的長者,他甯可少寫些文章,而替青年們看稿子;他甯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們掏錢印書,他提拔青年,因為他不肯隻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們活埋了。
這也許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點傻氣。
至于愛管閑事,的确使魯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
他的不留情的諷刺譏罵,實在使長者們難堪,因此也就要不得。
中國人不會憤怒,也不喜别人挂火,而魯迅先生卻是最會挂火的人。
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會老老實實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筆時時刺着那些不會怒,不肯犧牲的人們的心。
在長者們,也許暗中說句:&ldquo幸而那個家夥死了。
&rdquo可是,我們上哪裡去找另一個魯迅呢?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多少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我們的胸來吧!?? 隻寫了些小品文嗎?據我看,魯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
我敢說,他的學問限制不了後起者的更進一步,他的小說也攔不住後起者的猛進直前。
小品文,在五十年内恐怕沒有第二把手,來與他争光。
他會怒,越怒,文字越好。
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來。
他的舊學問好,新知識廣博,他能由舊而新,随手拾掇極精确的字與詞,得到驚人的效果。
你隻能摘用他所用過的,而不易像他那樣把新舊的工具都搬來應用,用創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離縮短,而成為他獨有的東西。
他長于古文古詩,又博覽東西的文藝,所以他會把最簡單的言語(中國話),調動得(極難調動)疊宕多姿,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
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納在一兩千字裡,像塊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彈的作用。
隻寫了些短文麼?啊,這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的,文藝建設!?? 燃起我們的怒火吧,青年!以學識,以正義感,以最有力的文字,盡力于抗戰建國的事業吧!在抗戰中紀念魯迅先生,我們必須有這個決心!
魯迅先生能于整理國故而外,去介紹,去翻譯,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事。
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隻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魯迅先生的精神便是永遠不屈不撓,不自滿,不自餒。
魯迅先生的精神能以不死,那就靠後起者也能死而後已的繼續努力。
抓住一位英雄的弱點以開心自慰,既無損于英雄,又無益于自己,何苦來呢! 還有人也許說,魯迅先生的後期著作,隻是一些小品文,未免可惜,假若他能閉戶寫作,不問外面的事,也許能寫出比阿Q更偉大的東西,豈不更好? 是的,魯迅先生也許能那樣的寫出更偉大的作品。
可是,那就不成其為魯迅先生了。
希望魯迅先生去專心著作的人,雖然用着惋惜的語調,可是心中實在暗暗的不滿意!不滿意他因愛護青年,幫忙青年,而用去許多時間;不滿意他因好管閑事而浪費了許多筆墨。
我不曉得假若魯迅先生關上屋門,立志寫偉大的作品,能夠有什麼貢獻;我不喜猜想。
我卻準知道魯迅先生的愛護青年與好管閑事是值得欽佩的事,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他有奮鬥的怒火,去管閑事。
是的,先生的愛護青年,有時候近于溺愛了;可是佛連一個螞蟻也愛呢!母親的偉大往往使她溺愛兒女;這隻有母親自己曉得其中的意義,旁觀者隻能表示惋惜與不滿,因為旁觀者不是母親,也就代替不了母親,明白不了母親,自己不是母親,沒有慈心,覺得青年們都應該嚴加管束,把青年們管束得像羊羔一樣老實,長者才可逍遙自在的為所欲為。
為長者計,這實在是不錯的辦法。
可是,青年呢?長者的聰明往往把&ldquo将來&rdquo帶到自己的棺材裡去,青年成了殉葬者。
魯迅先生不是這樣的長者,他甯可少寫些文章,而替青年們看稿子;他甯可少享受一些,而替青年們掏錢印書,他提拔青年,因為他不肯隻為自己的不朽,而把青年們活埋了。
這也許是很傻的事吧?可是最智慧的人似乎都有點傻氣。
至于愛管閑事,的确使魯迅先生得罪了不少的人。
他的不留情的諷刺譏罵,實在使長者們難堪,因此也就要不得。
中國人不會憤怒,也不喜别人挂火,而魯迅先生卻是最會挂火的人。
假若他活到今日,我想他必不會老老實實的住在上海,而必定用他的筆時時刺着那些不會怒,不肯犧牲的人們的心。
在長者們,也許暗中說句:&ldquo幸而那個家夥死了。
&rdquo可是,我們上哪裡去找另一個魯迅呢?我們自慚;自慚假若沒有多少用處,讓我們在紀念魯迅先生的時候,挺起我們的胸來吧!?? 隻寫了些小品文嗎?據我看,魯迅先生的最大成就便是小品文。
我敢說,他的學問限制不了後起者的更進一步,他的小說也攔不住後起者的猛進直前。
小品文,在五十年内恐怕沒有第二把手,來與他争光。
他會怒,越怒,文字越好。
文字容易摹仿,怒火可是不易借來。
他的舊學問好,新知識廣博,他能由舊而新,随手拾掇極精确的字與詞,得到驚人的效果。
你隻能摘用他所用過的,而不易像他那樣把新舊的工具都搬來應用,用創造的能力把古今的距離縮短,而成為他獨有的東西。
他長于古文古詩,又博覽東西的文藝,所以他會把最簡單的言語(中國話),調動得(極難調動)疊宕多姿,永遠新鮮,永遠清晰,永遠軟中透硬,永遠厲害而不粗鄙。
他以最大的力量,把感情、思想、文字,容納在一兩千字裡,像塊玲珑的瘦石,而有手榴彈的作用。
隻寫了些短文麼?啊,這是前無古人,恐怕也是後無來者的,文藝建設!?? 燃起我們的怒火吧,青年!以學識,以正義感,以最有力的文字,盡力于抗戰建國的事業吧!在抗戰中紀念魯迅先生,我們必須有這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