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無寵不驚過一生

關燈
裡,作為酒菜。

    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來當飯吃。

    人們叫别了,常喊作&ldquo過橋面&rdquo。

    這裡的冬菇非常肥鮮,十景也非常入味。

    澆頭的分量不少,下酒之後,還有剩餘,可以澆在面上。

    我們常常去吃,後來那堂倌熟悉了,看見我們進去,就叫&ldquo過橋客人來了,請坐請坐!&rdquo現在,老黃早已作古,這素菜館也改頭換面,不可複識了。

     另有一種情境,則見于患難之中。

    那年日本侵略中國,石門灣淪陷,我們一家老幼九人逃到杭州,轉桐廬,在城外河頭上租屋而居。

    那屋主姓盛,兄弟四人。

    我們租住老三的屋子,隔壁就是老大,名叫寶函。

    他有一個孫子,名叫貞謙,約十七八歲,酷愛讀書,常常來向我請教問題,因此寶函也和我要好,常常邀我到他家去坐。

    這老翁年約六十多歲,身體很健康,常常坐在一隻小桌旁邊的圓鼓凳上。

    我一到,他就請我坐在他對面的椅子上。

    站起身來,揭開鼓凳的蓋,拿出一把大酒壺來,在桌上的杯子裡滿滿地斟了兩盅,又向鼓凳裡摸出一把花生米來,就和我對酌。

    他的鼓凳裡裝着棉絮,酒壺裹在棉絮裡,可以保暖,斟出來的兩碗黃酒,熱氣騰騰。

    酒是自家釀的,色香味都上等。

    我們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閑談。

    談的大都是關于他的孫子貞謙的事。

    他隻有這孫子,很疼愛他。

    說&ldquo這小人一天到晚望書,身體不好&hellip&hellip&rdquo望書即看書,是桐廬土白。

    我用空話安慰他,騙他酒吃。

    騙得太多,不好意思,我準備後來報謝他。

    但我們住在河頭上不到一個月,杭州淪陷,我們匆匆離去,終于沒有報謝他的酒惠。

    現在,這老翁不知是否在世,貞謙已入中年,情況不得而知。

     最後一種情境,見于杭州西湖之畔。

    那時我僦居在裡西湖招賢寺隔壁的小平屋裡,對門就是孤山,所以朋友送我一副對聯,叫作&ldquo居鄰葛嶺招賢寺,門對孤山放鶴亭&rdquo。

    家居多暇,則閑坐在湖邊的石凳上,欣賞湖光山色。

    每見一中年男子,蹲在岸上,向湖邊垂釣。

    他釣的不是魚,而是蝦。

    釣鈎上裝一粒飯米,挂在岸石邊。

    一會兒拉起線來,就有很大的一隻蝦。

    其人把它關在一個瓶子裡。

    于是再裝上飯米,挂下去釣。

    釣得了三四隻大蝦,他就把瓶子藏入藤籃裡,起身走了。

    我問他:&ldquo何不再釣幾隻?&rdquo他笑着回答說:&ldquo下酒夠了。

    &rdquo我跟他去,見他走進嶽墳旁邊的一家酒店裡,揀一座頭坐下了。

    我就在他旁邊的桌上坐下,叫酒保來一斤酒,一盆花生米。

    他也叫一斤酒,卻不叫菜,取出瓶子來,用釣絲縛住了這三四隻蝦,拿到酒保燙酒的開水裡去一浸,不久取出,蝦已經變成紅色了。

    他向酒保要一小碟醬油,就用蝦下酒。

    我看他吃菜很省,一隻蝦要吃很久,由此可知此人是個酒徒。

     此人常到我家門前的岸邊來釣蝦。

    我被他引起酒興,也常跟他到嶽墳去吃酒。

    彼此相熟了,但不問姓名。

    我們都獨酌無伴,就相與交談。

    他知道我住在這裡,問我何不釣蝦。

    我說我不愛此物。

    他就向我勸誘,盡力宣揚蝦的滋味鮮美,營養豐富。

    又教我釣蝦的竅門。

    他說:&ldquo蝦這東西,愛躲在湖岸石邊。

    你倘到湖心去釣,是永遠釣不着的。

    這東西愛吃飯粒和蚯蚓,但蚯蚓龌龊,它吃了,你就吃它,等于你吃蚯蚓。

    所以我總用飯粒。

    你看,它現在死了,還抱着飯粒呢。

    &rdquo他提起一隻大蝦來給我看,我果然看見那蝦還抱着半粒飯。

    他繼續說:&ldquo這東西比魚好得多。

    魚,你釣了來,要剖,要洗,要用油鹽醬醋來燒,多少麻煩。

    這蝦就便當得多:隻要到開水裡一煮,就好吃了。

    不須花錢,而且新鮮得很。

    &rdquo他這釣蝦論講得頭頭是道,我真心贊歎。

     這釣蝦人常來我家門前釣蝦,我也好幾次跟他到嶽墳吃酒,彼此熟識了,然而不曾通過姓名。

    有一次,夏天,我帶了扇子去吃酒。

    他借看我的扇子,看到了我的名字,吃驚地叫道:&ldquo啊!我有眼不識泰山!&rdquo于是叙述他曾經讀過我的随筆和漫畫,說了許多仰慕的話。

    我也請教他姓名,知道他姓朱,名字現已忘記,是在湖濱旅館門口擺刻字攤的。

    下午收了攤,常到裡西湖來釣蝦吃酒。

    此人自得其樂,甚可贊佩。

    可惜不久我就離開杭州,遠遊他方,不再遇見這釣蝦的酒徒了。

     寫這篇瑣記時,我久病初愈,酒戒又開。

    回想上述情景,酒興頓添。

    正是: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淺。

     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與梅花 [1]本篇曾收入《緣緣堂随筆集》(1983年)。

     湖畔夜飲[1] 前天晚上,四位來西湖遊春的朋友,在我的湖畔小屋裡飲酒。

    酒闌人散,皓月當空。

    湖水如鏡,花影滿堤。

    我送客出門,舍不得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

    柳蔭下一條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我就坐了,想起小時在學校裡唱的春月歌:&ldquo春夜有明月,都作歡喜相。

    每當燈火中,團團清輝上。

    人月交相慶,花月并生光。

    有酒不得飲,舉杯獻高堂。

    &rdquo覺得這歌詞溫柔敦厚,可愛得很!又念現在的小學生,唱的歌粗淺俚鄙,沒有福分唱這樣的好歌,可惜得很!回味那歌的最後兩句,覺得我高堂俱亡,雖有美酒,無處可獻,又感傷得很!三個&ldquo得很&rdquo逼得我立起身來,緩步回家。

    不然,恐怕把老淚掉在湖堤上,要被月魄花靈所笑了。

     回進家門,家中人說,我送客出門之後,有一上海客人來訪,其人名叫CT[2],住在葛嶺飯店。

    家中人告訴他,我在湖畔看月,他就向湖畔去找我了。

    這是半小時以前的事,此刻時鐘已指十時半。

    我想,CT找我不到,一定已經回旅館去歇息了。

    當夜我就不去找他,管自睡覺了。

    第二天早晨,我到葛嶺飯店去找他,他已經出門,茶役正在打掃他的房間。

    我留了名片,請他正午或晚上來我家共飲。

    正午,他沒有來。

    晚上,他又沒有來。

    料想他這上海人難得到杭州來,一見西湖,就整日尋花問柳,不回旅館,沒有看見我留在旅館裡的名片。

    我就獨酌,照例傾盡一斤。

     黃昏八點鐘,我正在酩酊之餘,CT來了。

    闊别十年,多經浩劫,他反而胖了,反而年輕了。

    他說我也還是老樣子,不過頭發白些。

    &ldquo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rdquo這詩句雖好,我們可以不唱。

    略略幾句寒暄之後,我問他吃夜飯沒有。

    他說,他是在湖濱吃了夜飯&mdash&mdash也飲一斤酒&mdash&mdash不回旅館,一直來看我的。

    我留在他旅館裡的名片,他根本沒有看到。

    我肚裡的一斤酒,在這位青年時代共我在上海豪飲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幹幹淨淨,清清醒醒。

    我說:&ldquo我們再吃酒!&rdquo他說:&ldquo好,不要什麼菜蔬。

    &rdquo窗外有些微雨,月色朦胧。

    西湖不像昨夜的開顔發豔,卻有另一種輕颦淺笑,溫潤靜穆的姿态。

    昨夜宜于到湖邊步月,今夜宜于在燈前和老友共飲。

    &ldquo夜雨剪春韭&rdquo,多麼動人的詩句!可惜我沒有家園,不曾種韭。

    即使我有園種韭,這晚上也不想去剪來和CT下酒。

    因為實際的韭菜,遠不及詩中的韭菜好吃。

    照詩句實行,是多麼愚笨的事呀! 女仆端了一壺酒和四隻盆子出來,醬鴨、醬肉、皮蛋和花生米,放在收音機旁的方桌上。

    我和CT就對坐飲酒。

    收音機上面的牆上,正好貼着一首我寫的,數學家蘇步青的詩:&ldquo草草杯盤共一歡,莫因柴米話辛酸。

    春風已綠門前草,且耐餘寒放眼看。

    &rdquo有了這詩,酒味特别的好。

    我覺得世間最好的酒肴,莫如詩句。

    而數學家的詩句,滋味尤為純正。

    因為我又覺得,别的事都可有專家,而詩不可有專家。

    因為作詩就是做人。

    人做得好的,詩也作得好。

    倘說作詩有專家,非專家不能作詩,就好比說做人有專家,非專家不能做人,豈不可笑?因此,有些&ldquo專家&rdquo的詩,我不愛讀。

    因為他們往往愛用古典,蹈襲傳統;咬文嚼字,賣弄玄虛;扭扭捏捏,裝腔作勢;甚至神經過敏,出神見鬼。

    而非專家的詩,倒是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純正樸茂,可愛得很。

    樽前有了蘇步青的詩,桌上醬鴨,醬肉,皮蛋和花生米,味同嚼蠟;唾棄不足惜了! 我和CT共飲,另外還有一種美味的酒肴!就是話舊。

    闊别十年,身經浩劫。

    他淪陷在孤島上,我奔走于萬山中。

    可驚可喜,可歌可泣的話,越談越多。

    談到酒酣耳熱的時候,話聲都變了呼号叫嘯,把睡在隔壁房間裡的人都驚醒。

    談到二十餘年前他在寶山路商務印書館當編輯,我在江灣立達學園教課時的事,他要看看我的子女阿寶,軟軟和瞻瞻─&mdash《子恺漫畫》裡的三個主角,幼時他都見過的。

    瞻瞻現在叫作豐華瞻,正在北平北大研究院,我叫不到;阿寶和軟軟現在叫豐陳寶和豐甯馨,已經大學畢業而在中學教課了,此刻正在廂房裡和她們的弟妹們練習平劇!我就喊她們來&ldquo參見&rdquo。

     CT用手在桌子旁邊的地上比比,說:&ldquo我在江灣看見你們時,隻有這麼高。

    &rdquo她們笑了,我們也笑了。

    這種笑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

    所謂&ldquo人生的滋味&rdquo,在這裡可以濃烈地嘗到。

    CT叫阿寶&ldquo大小姐&rdquo,叫軟軟&ldquo三小姐&rdquo。

    我說:&ldquo《花生米不滿足》《瞻瞻新官人,軟軟新娘子,寶姐姐做媒人》《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等畫,都是你從我的牆壁上揭去,制了鋅闆在《文學周報》上發表的,你這老前輩對她們小孩子又有什麼客氣?依舊叫&lsquo阿寶&rsquo&lsquo軟軟&rsquo好了。

    &rdquo大家都笑。

    人生的滋味,在這裡又濃烈地嘗到了。

    我們就默默地幹了兩杯。

    我見CT的豪飲,不減二十餘年前。

     我回憶起了二十餘年前的一件舊事,有一天,我在日升樓前,遇見CT。

    他拉住我的手說:&ldquo子恺,我們吃西菜去。

    &rdquo我說&ldquo好的&rdquo。

    他就同我向西走,走到新世界對面的晉隆西菜館樓上,點了兩客公司菜。

    外加一瓶白蘭地。

    吃完之後,招待送賬單來。

    CT對我說:&ldquo你身上有錢嗎?&rdquo我說&ldquo有!&rdquo摸出一張五元鈔票來,把賬付了。

    于是一同下樓,各自回家─&mdash他回到閘北,我回到江灣。

    過了一天,CT到江灣來看我,摸出一張拾元鈔票來,說:&ldquo前天要你付賬,今天我還你。

    &rdquo我驚奇而又發笑,說:&ldquo賬付過算了,何必還我?更何必加倍還我呢?&rdquo我定要把拾元鈔票塞進他的西裝袋裡去,他定要拒絕。

    坐在旁邊的立達同事劉薰宇,就過來搶了這張鈔票去,說:&ldquo不要客氣,拿到新江灣小店裡去吃酒吧!&rdquo大家贊成。

    于是号召了七八個人,夏丐尊先生、匡互生、方光焘都在内,到新江灣的小酒店裡去吃酒。

    吃完這張拾元鈔票時,大家都已爛醉了。

    此情此景,憬然在目。

    如今夏先生和匡互生均已作古,劉薰宇遠在貴陽,方光焘不知又在何處。

    隻有CT仍舊在這裡和我共飲。

    這豈非人世難得之事!我們又浮兩大白。

     夜闌飲散,春雨綿綿。

    我留CT宿在我家,他一定要回旅館。

    我給他一把傘,看他的高大的身子在湖畔柳蔭下的細雨中漸漸地消失了。

    我想:&ldquo他明天不要拿兩把傘來還我!&rdquo 三十七年(1948年)三月廿八日夜于湖畔小屋 冬日街頭 [1]1948年3月28日夜作于湖畔小屋。

    原載《論語》1948年4月16日第15期。

     [2]CT即鄭振铎。

    &mdash&mdash編者注 初冬浴日漫感[1] 離開故居一兩個月,一旦歸來,坐到南窗下的書桌旁時第一感到異樣的,是小半書桌的太陽光。

    原來夏已去,秋正盡,初冬方到。

    窗外的太陽已随分南傾了。

     把椅子靠在窗緣上,背着窗坐了看書,太陽光籠罩了我的上半身。

    它非但不像一兩月前地使我讨厭,反正使我覺得暖烘地快适。

    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陽似乎正在把一種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過了它的光線而流注到我的身體中來。

     我掩卷冥想:我吃驚于自己的感覺,為什麼忽然這樣變了?前日之所惡變成了今日之所歡;前日之所棄變成了今日所求;前日之仇變成了今日之恩。

    張眼望見了棄置在高閣上的扇子,又吃一驚。

    前日之所歡變成了今日之所惡;前日之所求變成了今日之所棄;前日之恩變成了今日之仇。

     忽又自笑:&ldquo夏日可畏,冬日可愛&rdquo,以及&ldquo團扇棄捐&rdquo,古之名言,夫人皆知,又何足吃驚?于是我的理智屈服了。

    于是我的感覺仍不屈服,覺得當此炎涼遞變的交代期上,自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足以使我吃驚。

    這仿佛是太陽已經落山而天還沒有全黑的傍晚時光:我們還可以感到晝,同時已可以感到夜。

    又好比一腳已跨上船而一腳尚在岸上的登舟時光:我們還可以感到陸,同時亦可以感到水。

    我們在夜裡固皆知道有晝,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陸,但隻是&ldquo知道&rdquo而已,不是&ldquo實感&rdquo。

    我久被初冬的日光籠罩在南窗下,身上發出汗來,漸漸潤濕了襯衣。

    當此之時,浴日的&ldquo實感&rdquo與揮扇的&ldquo實感&rdquo在我身中混成一氣,這不是可吃驚的經驗嗎? 于是我索性抛書,躺在牆角的藤椅裡,用了這種混成的實感而環視室中,覺得有許多東西大變了相。

    有的東西變好了:像這個房間,在夏天常嫌其太小,洞開了一切窗門,還不夠,幾乎想拆去牆壁才好。

    但現在忽然大起來,大得很!不久将要用屏帏把它隔小來了。

    又如案上這把熱水壺,以前曾被茶缸驅逐到碗櫥的角裡,現在又像紀念碑似的矗立在眼前了。

    棉被從前在伏日裡曬的時候,大家讨嫌它既笨且厚,現在鋪在床裡,忽然使人悅目,樣子也薄起來了。

    沙發椅子曾經想賣掉,現在幸而沒有人買去。

    從前曾經想替黑貓脫下皮袍子,現在卻羨慕它了。

    反之,有的東西變壞了:像風,從前人遇到了它都稱&ldquo快哉!&rdquo歡迎它進來,現在漸漸拒絕它,不久要像防賊一樣嚴防它入室了。

    又如竹榻,以前曾為衆人所寶,極一時之榮,現在已無人間津,形容枯槁,毫無生氣了。

    壁上一張汽水廣告畫。

    角上畫着一大瓶汽水,和一隻泛溢着白泡沫的玻璃杯,下面畫着海水浴圖。

    以前望見汽水圖口角生津,看了海水浴圖恨不得自己做了畫中人,現在這幅畫幾乎使人打寒噤了。

    裸體的洋囝囝跌坐在窗口的小書架上,以前覺得它太寫意,現在看它可憐起來。

    希臘古代名雕的石膏模型Venus立像,把裙子褪在大腿邊,高高地獨立在淩空的花盆架上。

    我在夏天看見她的臉孔是帶笑的,這幾天望去忽覺其容有蹙,好像在悲歎她自己失卻了兩隻手臂,無法拉起裙子來禦寒。

     其實,物何嘗變相?是我自己的感覺變叛了。

    感覺何以能變叛?是自然教它的。

    自然的命令何其嚴重:夏天不由你不愛風,冬天不由你不愛日。

    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贊頌冬天所詛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詛咒夏天所贊頌的! 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壯如夏,老如冬。

    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覺變叛,其命令有這般嚴重,又這般滑稽。

     一九三五年十月于石門灣 湖上酒家 [1]本篇曾載1935年11月《中學生》第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