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豁然開朗
關燈
小
中
大
凡我在三十年中所見、所聞、所為的一切事物,都有極詳細的記載與考證;其所占的地位隻有書頁的一角,全書的無窮大分之一。
我确信宇宙間一定有這冊大賬簿,于是我的疑惑與悲哀全部解除了。
子規啼血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漸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ldquo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ldquo漸&rdquo。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ldquo漸漸&rdquo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ldquo漸漸&rdquo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ldquo漸漸&rdquo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迹,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假使人生的進行不像山坡而像風琴的闆,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像旋律&ldquo接離進行&rdquo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ldquo漸&rdquo維持的。
這在女人恐怕尤為必要:歌劇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
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ldquo漸漸&rdquo變成的。
人之所以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ldquo漸&rdquo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屢次破産而&ldquo漸漸&rdquo蕩盡其家産,變為貧者;貧者隻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hellip&hellip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
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ldquo漸漸&rdquo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有什麼強烈的刺激。
故雖到了饑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着目前生的歡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成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功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法則。
由萌芽的春&ldquo漸漸&rdquo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ldquo漸漸&rdquo變成枯寂的冬。
我們雖已經曆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以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迹可尋。
晝夜也是如: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ldquo漸漸&rdquo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迹,即不覺晝之已變為夜。
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迹。
兒女漸漸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
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候水仙花開放,真是癡态!倘水仙花果真當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
&ldquo漸&rdquo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隐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迹,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
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農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裡去工作,夕暮又抱了跳過溝回家。
每日如此,未嘗間斷。
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
造物的騙人,使人流連于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
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ldquo不動&rdquo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于時辰鐘的針了。
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
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ldquo我&rdquo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流連着我的生,可憐受盡&ldquo漸&rdquo的欺騙! &ldquo漸&rdquo的本質是&ldquo時間&rdquo。
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
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隻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
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為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隻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
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甯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衆人争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ldquo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rdquo&ldquo大家都要下去的!&rdquo然而在乘&ldquo社會&rdquo或&ldquo世界&rdquo的大火車的&ldquo人生&rdquo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
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
像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隻有搭船乘車時長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争鬥,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
那是&ldquo大人格&rdquo&ldquo大人生&rdquo。
他們能不為&ldquo漸&rdquo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納須彌于芥子。
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ldquo蝸牛角上争何?石火光中寄此身。
&rdquo英國詩人(Blake)也說:&ldquo一粒沙裡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國;手掌裡盛住無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rdquo 一九二五年作 欲上青天攬明月 大賬簿[1] 我幼年時,有一次坐了船到鄉間去掃墓。
正靠在船窗口出神觀看船腳邊層出不窮的波浪的時候,手中拿着的不倒翁失足翻落河中。
我眼看它躍入波浪中,向船尾方面滾騰而去,一刹那間形影俱杳,全部交付與不可知的渺茫的世界了。
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層出不窮的波浪&mdash&mdash不倒翁失足的傷心地,再向船後面的茫茫白水怅望了一會,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與悲哀。
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與結果究竟如何,又悲哀這永遠不可知的命運。
它也許随了波浪流去,擱住在岸灘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許被漁網打去,從此做了漁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遠沉淪在幽暗的河底,歲久化為泥土,世間從此不再見這個不倒翁。
我曉得這不倒翁現在一定有個下落,将來也一定有個結果,然而誰能去調查呢?誰能知道這不可知的命運呢?這種疑惑與悲哀隐約地在我心頭推移。
終于我想:父親或者知道這究竟,能解除我這種疑惑與悲哀。
不然,将來我年紀長大起來,總有一天能知道這究竟,能解除這疑惑與悲哀。
後來我的年紀果然長大起來。
然而這種疑惑與悲哀,非但依舊不能解除,反而随了年紀的長大而增多增深了。
我攜了小學校裡的同學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樹枝,當手杖用了一會,後來抛棄在田間的時候,總要對它回顧好幾次,心中自問自答:&ldquo我不知幾時得再見它?它此後的結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遠不得再見它了!它的後事永遠不可知了!&rdquo倘是獨自散步,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我更要依依不舍地流連一會。
有時已經走了幾步,又回轉身去,把所抛棄的東西重新拾起來,鄭重地道個訣别,然後硬着頭皮抛棄它,再向前走。
過後我也曾自笑這癡态,而且明明曉得這些是人生中惜不勝惜的瑣事;然而那種悲哀與疑惑确實地充塞在我的心頭,使我不得不然! 在熱鬧的地方,忙碌的時候,我這種疑惑與悲哀也會被壓抑在心的底層,而安然地支配取舍各種事物,不複作如前的癡态。
間或在動作中偶然浮起一點疑惑與悲哀來;然而大衆的感化與現實的壓迫的力非常偉大,立刻把它壓制下去,它隻在我的心頭一閃而已。
一到靜僻的地方,孤獨的時候,最是夜間,它們又全部浮出在我的心頭了。
燈下,我推開算術演草簿,提起筆來在一張廢紙上信手塗寫日間所谙誦的詩句:&ldquo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hellip&hellip&rdquo沒有寫完,就拿向燈火上,燒着了紙的一角。
我眼看見火勢孜孜地蔓延過來,心中又忙着和個個字道别。
完全變成了灰燼之後,我眼前忽然分明現出那張字紙的完全的原形;俯視地上的灰燼,又感到了暗淡的悲哀。
假定現在我要再見一見一分鐘以前分明存在的那張字紙,無論托紳董、縣官、省長、大總統,仗世界一切皇帝的勢力,或堯舜、孔子、蘇格拉底、基督等一切古代聖哲複生,大家協力幫我設法,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了!&mdash&mdash但這種奢望我決計沒有。
我隻是看看那堆灰燼,想在沒有區别的微塵中認識各個字的屍骸,找出哪一點是&ldquo春&rdquo字的灰,哪一點是&ldquo蠶&rdquo字的灰&hellip&hellip又想象它明天朝晨被此地的仆人掃除出去,不知結果如何:倘然散入風中,不知它将分飛何處?&ldquo春&rdquo字的灰飛入誰家,&ldquo蠶&rdquo字的灰飛入誰家?&hellip&hellip倘然混入泥土中,不知它将滋養哪幾株植物?&hellip&hellip都是渺茫不可知的千古的大疑問了。
吃飯的時候,一顆飯粒從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
我顧視這顆飯粒,不想則已,一想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與悲哀來:不知哪一天哪一個農夫在哪一處田裡種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結着煮成這顆飯粒的谷。
這粒谷又不知經過了誰的刈、誰的磨、誰的舂、誰的粜,而到了我們的家裡,現在煮成飯粒,而落在我的衣襟上。
這種疑問都可以有确實的答案;然而除了這顆飯粒自己曉得以外,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調查,回答。
袋裡摸出來一把銅闆,分明個個有複雜而悠長的曆史。
鈔票與銀洋經過人手,有時還被打一個印,但銅闆的經曆完全沒有痕迹可尋。
它們之中,有的曾為街頭乞丐的哀怨的目的物;有的曾為勞動者的血汗的代價;有的曾經換得一碗粥,救濟一個餓夫的饑腸;有的曾經變成一粒糖,塞住一個小孩的啼哭;有的曾經參與在盜賊的贓物中;有的曾經安眠在富
我确信宇宙間一定有這冊大賬簿,于是我的疑惑與悲哀全部解除了。
子規啼血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漸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ldquo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ldquo漸&rdquo。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ldquo漸漸&rdquo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ldquo漸漸&rdquo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ldquo漸漸&rdquo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迹,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假使人生的進行不像山坡而像風琴的闆,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像旋律&ldquo接離進行&rdquo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ldquo漸&rdquo維持的。
這在女人恐怕尤為必要:歌劇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
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實則現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ldquo漸漸&rdquo變成的。
人之所以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ldquo漸&rdquo的助力。
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屢次破産而&ldquo漸漸&rdquo蕩盡其家産,變為貧者;貧者隻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hellip&hellip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
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ldquo漸漸&rdquo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有什麼強烈的刺激。
故雖到了饑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着目前生的歡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成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功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法則。
由萌芽的春&ldquo漸漸&rdquo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ldquo漸漸&rdquo變成枯寂的冬。
我們雖已經曆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以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迹可尋。
晝夜也是如: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ldquo漸漸&rdquo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迹,即不覺晝之已變為夜。
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迹。
兒女漸漸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
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候水仙花開放,真是癡态!倘水仙花果真當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
&ldquo漸&rdquo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隐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迹,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
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農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裡去工作,夕暮又抱了跳過溝回家。
每日如此,未嘗間斷。
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
造物的騙人,使人流連于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
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ldquo不動&rdquo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于時辰鐘的針了。
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
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ldquo我&rdquo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流連着我的生,可憐受盡&ldquo漸&rdquo的欺騙! &ldquo漸&rdquo的本質是&ldquo時間&rdquo。
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的音樂比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
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定其一點。
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隻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
性質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為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隻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
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甯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衆人争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ldquo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rdquo&ldquo大家都要下去的!&rdquo然而在乘&ldquo社會&rdquo或&ldquo世界&rdquo的大火車的&ldquo人生&rdquo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
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
像現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隻有搭船乘車時長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争鬥,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
那是&ldquo大人格&rdquo&ldquo大人生&rdquo。
他們能不為&ldquo漸&rdquo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納須彌于芥子。
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ldquo蝸牛角上争何?石火光中寄此身。
&rdquo英國詩人(Blake)也說:&ldquo一粒沙裡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國;手掌裡盛住無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rdquo 一九二五年作 欲上青天攬明月 大賬簿[1] 我幼年時,有一次坐了船到鄉間去掃墓。
正靠在船窗口出神觀看船腳邊層出不窮的波浪的時候,手中拿着的不倒翁失足翻落河中。
我眼看它躍入波浪中,向船尾方面滾騰而去,一刹那間形影俱杳,全部交付與不可知的渺茫的世界了。
我看看自己的空手,又看看窗下的層出不窮的波浪&mdash&mdash不倒翁失足的傷心地,再向船後面的茫茫白水怅望了一會,心中黯然地起了疑惑與悲哀。
我疑惑不倒翁此去的下落與結果究竟如何,又悲哀這永遠不可知的命運。
它也許随了波浪流去,擱住在岸灘上,落入于某村童的手中;也許被漁網打去,從此做了漁船上的不倒翁;又或永遠沉淪在幽暗的河底,歲久化為泥土,世間從此不再見這個不倒翁。
我曉得這不倒翁現在一定有個下落,将來也一定有個結果,然而誰能去調查呢?誰能知道這不可知的命運呢?這種疑惑與悲哀隐約地在我心頭推移。
終于我想:父親或者知道這究竟,能解除我這種疑惑與悲哀。
不然,将來我年紀長大起來,總有一天能知道這究竟,能解除這疑惑與悲哀。
後來我的年紀果然長大起來。
然而這種疑惑與悲哀,非但依舊不能解除,反而随了年紀的長大而增多增深了。
我攜了小學校裡的同學赴郊外散步,偶然折取一根樹枝,當手杖用了一會,後來抛棄在田間的時候,總要對它回顧好幾次,心中自問自答:&ldquo我不知幾時得再見它?它此後的結果不知究竟如何?我永遠不得再見它了!它的後事永遠不可知了!&rdquo倘是獨自散步,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我更要依依不舍地流連一會。
有時已經走了幾步,又回轉身去,把所抛棄的東西重新拾起來,鄭重地道個訣别,然後硬着頭皮抛棄它,再向前走。
過後我也曾自笑這癡态,而且明明曉得這些是人生中惜不勝惜的瑣事;然而那種悲哀與疑惑确實地充塞在我的心頭,使我不得不然! 在熱鬧的地方,忙碌的時候,我這種疑惑與悲哀也會被壓抑在心的底層,而安然地支配取舍各種事物,不複作如前的癡态。
間或在動作中偶然浮起一點疑惑與悲哀來;然而大衆的感化與現實的壓迫的力非常偉大,立刻把它壓制下去,它隻在我的心頭一閃而已。
一到靜僻的地方,孤獨的時候,最是夜間,它們又全部浮出在我的心頭了。
燈下,我推開算術演草簿,提起筆來在一張廢紙上信手塗寫日間所谙誦的詩句:&ldquo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hellip&hellip&rdquo沒有寫完,就拿向燈火上,燒着了紙的一角。
我眼看見火勢孜孜地蔓延過來,心中又忙着和個個字道别。
完全變成了灰燼之後,我眼前忽然分明現出那張字紙的完全的原形;俯視地上的灰燼,又感到了暗淡的悲哀。
假定現在我要再見一見一分鐘以前分明存在的那張字紙,無論托紳董、縣官、省長、大總統,仗世界一切皇帝的勢力,或堯舜、孔子、蘇格拉底、基督等一切古代聖哲複生,大家協力幫我設法,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了!&mdash&mdash但這種奢望我決計沒有。
我隻是看看那堆灰燼,想在沒有區别的微塵中認識各個字的屍骸,找出哪一點是&ldquo春&rdquo字的灰,哪一點是&ldquo蠶&rdquo字的灰&hellip&hellip又想象它明天朝晨被此地的仆人掃除出去,不知結果如何:倘然散入風中,不知它将分飛何處?&ldquo春&rdquo字的灰飛入誰家,&ldquo蠶&rdquo字的灰飛入誰家?&hellip&hellip倘然混入泥土中,不知它将滋養哪幾株植物?&hellip&hellip都是渺茫不可知的千古的大疑問了。
吃飯的時候,一顆飯粒從碗中翻落在我的衣襟上。
我顧視這顆飯粒,不想則已,一想又惹起一大篇的疑惑與悲哀來:不知哪一天哪一個農夫在哪一處田裡種下一批稻,就中有一株稻穗上結着煮成這顆飯粒的谷。
這粒谷又不知經過了誰的刈、誰的磨、誰的舂、誰的粜,而到了我們的家裡,現在煮成飯粒,而落在我的衣襟上。
這種疑問都可以有确實的答案;然而除了這顆飯粒自己曉得以外,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調查,回答。
袋裡摸出來一把銅闆,分明個個有複雜而悠長的曆史。
鈔票與銀洋經過人手,有時還被打一個印,但銅闆的經曆完全沒有痕迹可尋。
它們之中,有的曾為街頭乞丐的哀怨的目的物;有的曾為勞動者的血汗的代價;有的曾經換得一碗粥,救濟一個餓夫的饑腸;有的曾經變成一粒糖,塞住一個小孩的啼哭;有的曾經參與在盜賊的贓物中;有的曾經安眠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