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矣!&rdquo
詐賄被侮
衙役之輩,遇事敲詐,久為社會所切齒。
苟賢有司執而痛懲之,當無不稱快者。
然懲之之快,猶不如玩弄之之為可笑也。
昔慈安太後賓天時,哀诏至滬,臣民遵例穿孝百日。
乃于此百日之内,有禦棗紅馬褂以出者。
某役見之,以為是可擇而噬者也,遽前呵之。
其人作惶恐狀,問何故。
役呵曰:&ldquo國制,汝不知耶?&rdquo曰:&ldquo國制奈何?&rdquo曰:&ldquo汝禦紅衣胡為者?&rdquo曰:&ldquo紅衣不可禦耶?餘制此已三年矣。
&rdquo役怒曰:&ldquo蠢奴才!不足與言,惟當捉将官裡去。
&rdquo遽前執之。
其人大懼,願出資免。
役伸手索資。
其人摸索囊中,良久,僅出十文錢,授之曰:&ldquo吾僅有此。
&rdquo役怒,複前執之。
其人哀之曰:&ldquo毋然,吾當質物以酬汝。
&rdquo役許之,同趨路旁質家。
其人解所衣棗紅馬褂,質錢兩串,納囊中徑去。
役追索資,其人唶曰:&ldquo若胡為而妄索吾資?&rdquo役亦唶曰:&ldquo汝違制穿紅衣,豈忘之耶?&rdquo其人笑問曰:&ldquo然則吾之紅衣何在?&rdquo役嗒然。
對聯 南京初辟馬路時,當道拟創行人力車。
某庠生具禀,願備車輛出租,乞免捐稅,而自願糞除馬路為報效。
時人為之集一聯曰: 斯文掃地;大雅扶輪。
工切典雅,谑而不虐,傳誦一時。
集《四書》句 丁酉秋冬之間,襄《字林滬報》筆政,與嘉善張葦芝共晨夕,相與評論時事,皆喜為詭谲之談。
葦芝曾戲集《四書》句為八股體,以刺從政者,題曰《俗吏篇》。
今八股已廢,葦芝亦久歸道山。
偶于敗簏中檢出此紙,錄存于此: 今之從政者何如?古之所謂民賊也。
夫學而優則仕,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謂之殃民,國人皆曰可殺,唯何甚!昔者竊聞之:君子之仕也,行義以達其道。
其君用之,國治而天下平。
是故在上位,在下位,道不同,盡心焉耳矣。
古之君子,誠如是也。
今之君子,異乎吾所聞。
朝廷莫如爵貴,人之所欲也,吾何為獨不然?雖然,則常聞之矣:天子使吏治其國,有官守者,有言責者。
忠信重祿,所以勸賢也。
不以其道得之,恥也。
君子尊賢而容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仁義禮智,所以勸百姓也。
見賢而不能舉,命也。
今也不然,有賤丈夫焉,嚣嚣然曰:&ldquo誦其詩,讀其書,日省月試,難矣哉!吾弗為之矣。
&rdquo去其金,求則得之,猶運諸掌也。
踐其位,行其禮,脅肩謅笑。
有是哉?天下皆是也。
觀其色而不恥者,是誠何心哉?聽訟,升堂矣,無财不可以為悅,以杖叩其胫,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怨乎?彼将曰:&ldquo自取之也,又何怨?&rdquo鄙夫,無知也。
有土此有财,放于利而行,饋五十镒而受,饋七十镒而受。
雖多,彼将曰:&ldquo以身發财,不多也。
&rdquo得志,居移氣,養移體,食前方丈,般樂怠傲,無所不至矣。
不得志,一箪食,一瓢飲,衣敝缊袍,放辟邪侈,無不為矣。
今居中國,東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欲辟土地。
有大人者,空空如也,曰:&ldquo和為貴。
&rdquo當今之世,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野有餓殍。
有司者,怡怡如也,曰:&ldquo吾不能。
&rdquo噫!鬥筲之人盈天下,聖上複起,亦無如之何也已矣! 借對 嘗謂對偶文字,為吾國獨有之妙制。
蓋他國皆多雙音以上之字,惟吾國一字一音,然後得此整齊之什也。
然文章一道,進化無已,于正對之外,又有所謂借對者,字面則字字工整,字義則相去極遠。
此惟别具巧思者能之,笨拙者不能也。
以餘所聞,如:&ldquo樹已半空何用斧&rdquo,對&ldquo果然一點不相幹”又&ldquo楊三已死無蘇醜&rdquo,對&ldquo李二先生是漢奸&rdquo。
皆巧不可階。
相傳上一聯為南皮張相國所屬;下一聯則京師人因昆劇醜腳楊三以科诨著于時,一旦死去,故撰為出聯求對,所屬聯不知何人手筆,蓋指李文忠而言,則未免有傷忠厚矣。
近複聞人言:有出聯求對者雲:&ldquo未得同心齊殺賊”一時屬對者不下數千,惟一聯最佳者雲:&ldquo申生重耳晉亡人&rdquo。
此等借對,真可謂異想天開。
餘曾拈奧相&ldquo梅特涅&rdquo三字,以對吾國伯相&ldquo李鴻章&rdquo,蓋妙在&ldquo特&rdquo為獸名也。
複蘇 擇一空敞之地為市場,四鄉之人,定日麇集其間,互為交易,北人謂之&ldquo集&rdquo,粵中謂之&ldquo圩&rdquo。
赴其地者,北人謂之&ldquo趕集&rdquo,粵中謂之&ldquo趁圩&rdquo。
蓋古者日中為市之遺意也。
廣東興甯縣某市場,一日趁圩者既散,獨遺一人,僵坐弗動,撫之,冰矣;察之,則服鴉片自盡者也。
有識之者,言此人家在二十裡外某村中。
遂鳴諸裡正,一面使人飛報其家。
及其家人馳至,日已昏矣,審視為自盡,亦無他言。
顧家貧甚,倉卒無以為殓。
乞諸善堂,得薄槥。
草草殓已,即覓土工,瘗于就近之義地。
會天将雨,家人不及臨穴,夤夜馳歸。
越十餘日,為俗稱&ldquo回殃&rdquo之期。
家人方哭奠,其人忽自外歸。
家人大驚,狂竄入室,急閉戶,隔戶訴之曰:&ldquo家貧,不能豐殓,知無以對君,然請念骨肉情,毋為祟。
&rdquo且哭且訴,驚懼齒震,不能成聲。
其人自戶外言曰:&ldquo若輩毋懼,吾未死也。
且辟戶,吾将以情告若。
&rdquo家人以鬼之能為人言也,懼欲死,号佛呼救。
其人請辟門益力,而戶内人懼益甚,拒益堅,相持良久。
鄰人聞聲來,見之,亦驚懼卻走。
有勇者入,叩其故。
其人自訴曰:&ldquo吾初本服鴉片求死,瞑然無知。
及夜半,覺有穢水入腹,味大惡,狂吐而醒。
扪四壁,自知已在棺内。
默念:&lsquo不毒死,将複悶死矣。
&rsquo騰足以起,棺劃然辟。
撫摩覺甚薄,知為施榇。
而泥水滿中,自顧亦淋漓盡緻。
頓悟頃之入腹者,即此泥水也。
竭蹶以起,遍體沾濕。
自念:&lsquo以窮迫,故求死。
今乃複活,無面目見人。
&rsquo四顧審視,知為義地。
憶三裡外某寺僧,向所稔識,不如且往依之,或求剃度,遂蹒跚往。
住十許日,僧苦勸之歸雲。
&rdquo家人隔戶聞之,疑懼始解,辟戶相見。
逾日,訪諸市場土工。
土工見之亦驚,乃曰:&ldquo往日瘗君,甫成穴,舁棺其中,未及覆土,而雨大至,遂相率奔歸,拟明日竟其事。
及晨而往,則棺辟而屍杳,吾侪以為屍變耳。
然事近怪異,一驚揚,則官府莅驗,從此多事矣。
遂仍覆棺蓋而掩之。
至今栗栗,不敢夜行,恐屍為祟。
固不虞君之得慶更生也。
&rdquo至義地,發其土,空槥俨然。
土人遂相傳以泥漿水救服鴉片者,為無上妙藥。
試之,辄得吐而愈雲。
主權已複乎,國家已亡乎 吾國凡通商之處,幾皆成為外人治外法權之地,而上海為尤甚,此盡人皆知者也。
各國之旅居上海者,凡國家辦公之處,皆别以某國字樣,蓋辦公處名義從同,不得不以國為别也。
近日中國郵政局新建屋舍,榜門之華文曰&ldquo上海郵政總局”西文則書LTHerialPostoFFice等字,譯言為國家郵政局也。
合華、洋文,皆無中國名義。
若内地局署,吾固一望而知為中國之局矣,以無他國雜居也。
今乃在華洋各國雜居之地,吾視之,乃大惑不解焉。
豈中國之主權已複,上海為中國所有地,更無俟冠以國名,一如内地之各署乎?抑中國已亡,遂無中國之名義乎?不然,上海一隅,各國之郵政具在,将何以為别也?此兩問題,立于絕反對之地位,而乃同出于此數字一名詞之中,是不可不研究者也。
由後一說,吾不敢知。
由前一說,則各處之郵政信箱,與夫郵政信差,何以又皆有&ldquo大清郵政&rdquo字樣也? 瓶水解毒 粵中多祠堂,然惟祭時一辟門用之,餘時閉門無所用。
高堂大廈,置之可惜,遂有租與他人為學塾者。
某祠所設塾,學生大小不一,多寄宿者。
某夏日,師他出,及夜不歸,學生相聚謀消夜。
消夜者,粵中方言,夜間酒食之謂也。
于是有謀酒者,有謀肉者。
一學生建議曰:&ldquo祠後菜園,畜鵝甚夥,盍盜其一,以果我腹?&rdquo衆韪之,相将秉燭入。
某生瞥見一鵝,昂其首,遽前捕之。
凡捕鵝者,必執其頸,使不得施其喙也。
手甫下,噭然大号,撲地狂哭。
衆大驚,趨視之,則一巨蛇纏其臂,以尾刺腋下。
蓋蛇昂首吸夜露,彼誤以為鵝也。
衆相視無策,不敢救,亦不能救。
一小學生适持一針,戲以針剌蛇目,蛇負痛竄去。
衆舁此生歸宿舍,置榻上,已奄奄一息矣,不知解救之法。
相約苟有變,當以暴卒告其父兄而已。
遂相率歸寝。
夜半,此生忽蘇,大渴,求茗不得,取水注之水飲之,各生之水注為之盡涸,渴仍不已。
念大堂上一巨花瓶,或當有水。
摸索往探之,有水半瓶。
及傾側罄飲之,渴始少解,後歸寝。
及天明,覺床席盡濕。
自撫其體,則有汗如涎,觸手滑膩。
驚起拭之,霍然無病矣。
或曰:&ldquo此瓶水能解蛇毒故也。
&rdquo惜乎未及考察此水當日曾養何花者。
恐未必養花之水,盡能解毒耳。
桂琬節孝記 婦女之殉義殉節,多以繩、藥;若夫飲刃伏劍,蓋寡聞焉。
大抵繩、藥二物,其痛苦之至也徐,及其至也,雖欲求免不得矣。
至于刀劍,則痛苦之來也驟,多有驚駭而釋手者。
是故慷慨捐軀,從容就義者,其求死之志雖決,而所以緻死之道,亦默有所取舍者也。
惟桂琬以飲刃聞,則其義烈益有不可及者矣。
琬為桂中行太守之女公子,幼有至性,事親以孝聞。
年十六,适蔣氏,未期年而寡,琬誓以死殉。
家人伺之密,不得間。
琬亦恐傷其姑心,勉營喪葬,依姑而居,強食息笑語者數年,人以為事過情忘矣。
嗣以母疾歸省。
時太守任徐州郡侯,琬入署,視母疾且殆。
竊念弟妹多未成立,則母之所系者綦重,而己身前已許夫以死,故己可死而母不可死也。
達午夜,焚香告天,請以身代母。
自書&ldquo蔣門桂氏舍身代母&rdquo八字,置爐下,拔刀自刎,血流漬地。
及家人驚覺,已不可救矣。
越日,母疾頓瘳。
郡人謂孝女之至誠格天之感召也。
劇資築亭署旁,以旌其孝。
蓋至今亭猶翼然雲。
一死而節孝兼備,抑亦奇女子矣!
苟賢有司執而痛懲之,當無不稱快者。
然懲之之快,猶不如玩弄之之為可笑也。
昔慈安太後賓天時,哀诏至滬,臣民遵例穿孝百日。
乃于此百日之内,有禦棗紅馬褂以出者。
某役見之,以為是可擇而噬者也,遽前呵之。
其人作惶恐狀,問何故。
役呵曰:&ldquo國制,汝不知耶?&rdquo曰:&ldquo國制奈何?&rdquo曰:&ldquo汝禦紅衣胡為者?&rdquo曰:&ldquo紅衣不可禦耶?餘制此已三年矣。
&rdquo役怒曰:&ldquo蠢奴才!不足與言,惟當捉将官裡去。
&rdquo遽前執之。
其人大懼,願出資免。
役伸手索資。
其人摸索囊中,良久,僅出十文錢,授之曰:&ldquo吾僅有此。
&rdquo役怒,複前執之。
其人哀之曰:&ldquo毋然,吾當質物以酬汝。
&rdquo役許之,同趨路旁質家。
其人解所衣棗紅馬褂,質錢兩串,納囊中徑去。
役追索資,其人唶曰:&ldquo若胡為而妄索吾資?&rdquo役亦唶曰:&ldquo汝違制穿紅衣,豈忘之耶?&rdquo其人笑問曰:&ldquo然則吾之紅衣何在?&rdquo役嗒然。
對聯 南京初辟馬路時,當道拟創行人力車。
某庠生具禀,願備車輛出租,乞免捐稅,而自願糞除馬路為報效。
時人為之集一聯曰: 斯文掃地;大雅扶輪。
工切典雅,谑而不虐,傳誦一時。
集《四書》句 丁酉秋冬之間,襄《字林滬報》筆政,與嘉善張葦芝共晨夕,相與評論時事,皆喜為詭谲之談。
葦芝曾戲集《四書》句為八股體,以刺從政者,題曰《俗吏篇》。
今八股已廢,葦芝亦久歸道山。
偶于敗簏中檢出此紙,錄存于此: 今之從政者何如?古之所謂民賊也。
夫學而優則仕,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謂之殃民,國人皆曰可殺,唯何甚!昔者竊聞之:君子之仕也,行義以達其道。
其君用之,國治而天下平。
是故在上位,在下位,道不同,盡心焉耳矣。
古之君子,誠如是也。
今之君子,異乎吾所聞。
朝廷莫如爵貴,人之所欲也,吾何為獨不然?雖然,則常聞之矣:天子使吏治其國,有官守者,有言責者。
忠信重祿,所以勸賢也。
不以其道得之,恥也。
君子尊賢而容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仁義禮智,所以勸百姓也。
見賢而不能舉,命也。
今也不然,有賤丈夫焉,嚣嚣然曰:&ldquo誦其詩,讀其書,日省月試,難矣哉!吾弗為之矣。
&rdquo去其金,求則得之,猶運諸掌也。
踐其位,行其禮,脅肩謅笑。
有是哉?天下皆是也。
觀其色而不恥者,是誠何心哉?聽訟,升堂矣,無财不可以為悅,以杖叩其胫,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怨乎?彼将曰:&ldquo自取之也,又何怨?&rdquo鄙夫,無知也。
有土此有财,放于利而行,饋五十镒而受,饋七十镒而受。
雖多,彼将曰:&ldquo以身發财,不多也。
&rdquo得志,居移氣,養移體,食前方丈,般樂怠傲,無所不至矣。
不得志,一箪食,一瓢飲,衣敝缊袍,放辟邪侈,無不為矣。
今居中國,東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欲辟土地。
有大人者,空空如也,曰:&ldquo和為貴。
&rdquo當今之世,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野有餓殍。
有司者,怡怡如也,曰:&ldquo吾不能。
&rdquo噫!鬥筲之人盈天下,聖上複起,亦無如之何也已矣! 借對 嘗謂對偶文字,為吾國獨有之妙制。
蓋他國皆多雙音以上之字,惟吾國一字一音,然後得此整齊之什也。
然文章一道,進化無已,于正對之外,又有所謂借對者,字面則字字工整,字義則相去極遠。
此惟别具巧思者能之,笨拙者不能也。
以餘所聞,如:&ldquo樹已半空何用斧&rdquo,對&ldquo果然一點不相幹”又&ldquo楊三已死無蘇醜&rdquo,對&ldquo李二先生是漢奸&rdquo。
皆巧不可階。
相傳上一聯為南皮張相國所屬;下一聯則京師人因昆劇醜腳楊三以科诨著于時,一旦死去,故撰為出聯求對,所屬聯不知何人手筆,蓋指李文忠而言,則未免有傷忠厚矣。
近複聞人言:有出聯求對者雲:&ldquo未得同心齊殺賊”一時屬對者不下數千,惟一聯最佳者雲:&ldquo申生重耳晉亡人&rdquo。
此等借對,真可謂異想天開。
餘曾拈奧相&ldquo梅特涅&rdquo三字,以對吾國伯相&ldquo李鴻章&rdquo,蓋妙在&ldquo特&rdquo為獸名也。
複蘇 擇一空敞之地為市場,四鄉之人,定日麇集其間,互為交易,北人謂之&ldquo集&rdquo,粵中謂之&ldquo圩&rdquo。
赴其地者,北人謂之&ldquo趕集&rdquo,粵中謂之&ldquo趁圩&rdquo。
蓋古者日中為市之遺意也。
廣東興甯縣某市場,一日趁圩者既散,獨遺一人,僵坐弗動,撫之,冰矣;察之,則服鴉片自盡者也。
有識之者,言此人家在二十裡外某村中。
遂鳴諸裡正,一面使人飛報其家。
及其家人馳至,日已昏矣,審視為自盡,亦無他言。
顧家貧甚,倉卒無以為殓。
乞諸善堂,得薄槥。
草草殓已,即覓土工,瘗于就近之義地。
會天将雨,家人不及臨穴,夤夜馳歸。
越十餘日,為俗稱&ldquo回殃&rdquo之期。
家人方哭奠,其人忽自外歸。
家人大驚,狂竄入室,急閉戶,隔戶訴之曰:&ldquo家貧,不能豐殓,知無以對君,然請念骨肉情,毋為祟。
&rdquo且哭且訴,驚懼齒震,不能成聲。
其人自戶外言曰:&ldquo若輩毋懼,吾未死也。
且辟戶,吾将以情告若。
&rdquo家人以鬼之能為人言也,懼欲死,号佛呼救。
其人請辟門益力,而戶内人懼益甚,拒益堅,相持良久。
鄰人聞聲來,見之,亦驚懼卻走。
有勇者入,叩其故。
其人自訴曰:&ldquo吾初本服鴉片求死,瞑然無知。
及夜半,覺有穢水入腹,味大惡,狂吐而醒。
扪四壁,自知已在棺内。
默念:&lsquo不毒死,将複悶死矣。
&rsquo騰足以起,棺劃然辟。
撫摩覺甚薄,知為施榇。
而泥水滿中,自顧亦淋漓盡緻。
頓悟頃之入腹者,即此泥水也。
竭蹶以起,遍體沾濕。
自念:&lsquo以窮迫,故求死。
今乃複活,無面目見人。
&rsquo四顧審視,知為義地。
憶三裡外某寺僧,向所稔識,不如且往依之,或求剃度,遂蹒跚往。
住十許日,僧苦勸之歸雲。
&rdquo家人隔戶聞之,疑懼始解,辟戶相見。
逾日,訪諸市場土工。
土工見之亦驚,乃曰:&ldquo往日瘗君,甫成穴,舁棺其中,未及覆土,而雨大至,遂相率奔歸,拟明日竟其事。
及晨而往,則棺辟而屍杳,吾侪以為屍變耳。
然事近怪異,一驚揚,則官府莅驗,從此多事矣。
遂仍覆棺蓋而掩之。
至今栗栗,不敢夜行,恐屍為祟。
固不虞君之得慶更生也。
&rdquo至義地,發其土,空槥俨然。
土人遂相傳以泥漿水救服鴉片者,為無上妙藥。
試之,辄得吐而愈雲。
主權已複乎,國家已亡乎 吾國凡通商之處,幾皆成為外人治外法權之地,而上海為尤甚,此盡人皆知者也。
各國之旅居上海者,凡國家辦公之處,皆别以某國字樣,蓋辦公處名義從同,不得不以國為别也。
近日中國郵政局新建屋舍,榜門之華文曰&ldquo上海郵政總局”西文則書LTHerialPostoFFice等字,譯言為國家郵政局也。
合華、洋文,皆無中國名義。
若内地局署,吾固一望而知為中國之局矣,以無他國雜居也。
今乃在華洋各國雜居之地,吾視之,乃大惑不解焉。
豈中國之主權已複,上海為中國所有地,更無俟冠以國名,一如内地之各署乎?抑中國已亡,遂無中國之名義乎?不然,上海一隅,各國之郵政具在,将何以為别也?此兩問題,立于絕反對之地位,而乃同出于此數字一名詞之中,是不可不研究者也。
由後一說,吾不敢知。
由前一說,則各處之郵政信箱,與夫郵政信差,何以又皆有&ldquo大清郵政&rdquo字樣也? 瓶水解毒 粵中多祠堂,然惟祭時一辟門用之,餘時閉門無所用。
高堂大廈,置之可惜,遂有租與他人為學塾者。
某祠所設塾,學生大小不一,多寄宿者。
某夏日,師他出,及夜不歸,學生相聚謀消夜。
消夜者,粵中方言,夜間酒食之謂也。
于是有謀酒者,有謀肉者。
一學生建議曰:&ldquo祠後菜園,畜鵝甚夥,盍盜其一,以果我腹?&rdquo衆韪之,相将秉燭入。
某生瞥見一鵝,昂其首,遽前捕之。
凡捕鵝者,必執其頸,使不得施其喙也。
手甫下,噭然大号,撲地狂哭。
衆大驚,趨視之,則一巨蛇纏其臂,以尾刺腋下。
蓋蛇昂首吸夜露,彼誤以為鵝也。
衆相視無策,不敢救,亦不能救。
一小學生适持一針,戲以針剌蛇目,蛇負痛竄去。
衆舁此生歸宿舍,置榻上,已奄奄一息矣,不知解救之法。
相約苟有變,當以暴卒告其父兄而已。
遂相率歸寝。
夜半,此生忽蘇,大渴,求茗不得,取水注之水飲之,各生之水注為之盡涸,渴仍不已。
念大堂上一巨花瓶,或當有水。
摸索往探之,有水半瓶。
及傾側罄飲之,渴始少解,後歸寝。
及天明,覺床席盡濕。
自撫其體,則有汗如涎,觸手滑膩。
驚起拭之,霍然無病矣。
或曰:&ldquo此瓶水能解蛇毒故也。
&rdquo惜乎未及考察此水當日曾養何花者。
恐未必養花之水,盡能解毒耳。
桂琬節孝記 婦女之殉義殉節,多以繩、藥;若夫飲刃伏劍,蓋寡聞焉。
大抵繩、藥二物,其痛苦之至也徐,及其至也,雖欲求免不得矣。
至于刀劍,則痛苦之來也驟,多有驚駭而釋手者。
是故慷慨捐軀,從容就義者,其求死之志雖決,而所以緻死之道,亦默有所取舍者也。
惟桂琬以飲刃聞,則其義烈益有不可及者矣。
琬為桂中行太守之女公子,幼有至性,事親以孝聞。
年十六,适蔣氏,未期年而寡,琬誓以死殉。
家人伺之密,不得間。
琬亦恐傷其姑心,勉營喪葬,依姑而居,強食息笑語者數年,人以為事過情忘矣。
嗣以母疾歸省。
時太守任徐州郡侯,琬入署,視母疾且殆。
竊念弟妹多未成立,則母之所系者綦重,而己身前已許夫以死,故己可死而母不可死也。
達午夜,焚香告天,請以身代母。
自書&ldquo蔣門桂氏舍身代母&rdquo八字,置爐下,拔刀自刎,血流漬地。
及家人驚覺,已不可救矣。
越日,母疾頓瘳。
郡人謂孝女之至誠格天之感召也。
劇資築亭署旁,以旌其孝。
蓋至今亭猶翼然雲。
一死而節孝兼備,抑亦奇女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