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o吟雲:
倚枕對孤燈,不耐觀琴譜。
好夢幾時成?又響芭蕉雨。
善才脫口和雲: 織女訴離情,牛郎留笛譜。
淩晨烏鵲飛,淚灑絲絲雨。
女微吟再三,忽愀然不樂,櫻唇斂紅,柳眉鎖翠。
善才遽起曰:&ldquo唱和雅事,句便不佳,無傷大雅,何忽作此态向人?&rdquo女曰:&ldquo情緣殆盡于此乎?詩谶已兆矣!&rdquo善才曰:&ldquo吾殆以卿為聰明人也,由此觀之,亦愚婦耳。
夫明皇,太真,笑牛女之暌違,誓生生之夫婦,其恩愛可謂極矣。
然而馬嵬兵變,生死長辭。
敢問其谶兆自何詩耶?卿無惑焉。
&rdquo于是女複喜,善才複卧,戲拍其肩曰:&ldquo卿勿複爾,前篇從删,請再為之。
&rdquo吟曰: 神女真海量,可入無雙譜。
除卻日午時,無刻不言雨。
女絕倒,钗為之堕,曰:&ldquo郎君口孽哉!若見閻摩王,定堕拔舌地獄。
&rdquo善才遽颦蹙曰:&ldquo悲乎!吾竟不知命在何時矣。
&rdquo因作反袂拭淚狀。
女大驚曰:&ldquo郎何遽出此?天下甯有殺人癡女子哉?&rdquo曰:&ldquo卿謂見閻摩王,豈非小生死谶乎?&rdquo女又大笑。
善才忽莊言曰:&ldquo今而後,知詩之感人深也,請勿複言矣。
&rdquo問何故,曰:&ldquo能使啼者笑,笑者啼,其感人不已神乎?&rdquo女又撫掌。
既而新月斜窗,花搖淡影,小鬟秉燭來治栖,兩人遷坐北牖下,女徐弄琴弦,善才閑敲棋子。
女目善才曰:&ldquo君善棋乎?&rdquo曰:&ldquo何敢言善,若遇陶士行,當百戰百勝耳;如林君複者,或可與我并驅中原。
&rdquo女默默為間,曰:&ldquo君僅知棋局幾道耳,能鼓琴乎?&rdquo曰:&ldquo庶幾伯仲淵明,餘子碌碌,未足數也。
&rdquo女笑曰:&ldquo然則必不及淵明矣。
&rdquo善才曰:&ldquo淵明不可作,是未敢知。
實告卿,吾不解琴,然而能聞聲辨意。
&rdquo女曰:&ldquo脫不解當若何?&rdquo小鬟方拂衾,停拂反顧曰:&ldquo聽而不解,無殊對驢,罰作驢鳴何如?&rdquo女曰:&ldquo今宵佳會,即推小鬟作盟主矣。
&rdquo善才諾。
女遂挽紅袖,出素手,撫弦動操,钗顫環鳴。
曲既終,曰:&ldquo弦上聲如何?&rdquo曰:&ldquo仙乎!仙乎!初若置身風濤中,心蕩神悚。
既而情為之移,頓作天際真人想。
&rdquo女愕然曰:&ldquo君真鐘子期也!所撫者《水仙操》耳。
&rdquo女又疑其所習聞者,複操獨得之古調以試之。
善才曰:&ldquo美哉!雍雍乎,喈喈乎!大有鳳凰于飛,和鳴锵锊之緻,聽之使人動伉俪之情。
&rdquo女舍琴而作曰:&ldquo神解也!誠如君言,此司馬挑文君之操,所謂《鳳求凰》者是也。
此調久不傳,奴于洞庭君處宛轉竊得之。
微獨人間無此曲,恐天上亦寥寥耳。
君不解琴操,而獨得其真,殆以神會者耶?&rdquo 小鬟忽呼曰:&ldquo阿姑姑,驢子其亡。
&rdquo女瓠犀微露曰:&ldquo樂哉今夕!暑退涼生,荷香滿院。
果得長耳公仰天一鳴,頓使蝶夢皆驚,遠勝關西大漢唱&lsquo大江東去&rsquo也。
其如不得聞何哉?&rdquo善才遽合十曰:&ldquo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幸遇锺子期挽住,不然被張果老騎去也。
&rdquo三人拊掌大笑。
女忽頃耳凝神曰:&ldquo蓮漏已三下,牛女想已睡去,鴛鴦亦合雙栖矣。
&rdquo小鬟聞言,阖扉自去。
良宵苦短。
東方既白,小鬟推戶入,灑掃房室,蹀躞有聲。
二人起,相對微笑。
小鬟捧匜進,置架上曰:&ldquo門外何來喧嚷聲?奴出視之。
&rdquo遂去。
既盥,女對鏡理妝,善才枕其股觀之。
女忽拍善才面曰:&ldquo起!妖且至。
&rdquo錯愕顧視,一物高八九尺,人體而牛毛,無耳鼻及口,雙目如鏡,執匕首,見善才即攫之,背負而出。
初,善才立潭畔與女語,其鄰周某實見之,方疑為誰家眷屬,乃不轉瞬而相與俱沒。
大駭,趨其所立處視之,笠若扇委焉。
急奔告其母。
母大哭曰:&ldquo吾兒其果魚腹乎?&rdquo周為号召鄰裡,執長竿搜潭中殆遍,而蹤迹杳然,喪氣而返。
團坐柳陰,無不扼腕,至有泣下者。
曰:&ldquo積善之家有餘殃,天道其愦愦矣!今而後,甯為惡矣!&rdquo 忽一人昂然來,狀貌雄偉,環眼虬髯,蓋求飲者也。
自雲王姓,世居海濱,采參為業。
見衆如此,問故。
争告之,且言李母厚德,不宜遭此橫禍。
王慨然曰:&ldquo此水怪作祟耳,吾為探之。
&rdquo衆悅,奔告母。
母親出拜見,延至家,問何需。
曰:&ldquo一牛皮,一匕首足矣。
&rdquo母曰:&ldquo匕首吾自有。
&rdquo出以授王,曰:&ldquo其如無牛皮何?&rdquo衆鄰曰:&ldquo吾等當為圖之。
&rdquo王視匕首,鋒铓射人,若新發于硎。
曰:&ldquo是秋水湛湛然者,不知決人幾許人矣,寶刀也。
&rdquo母曰:&ldquo是固吾兒所性命視之者,物在人亡,可勝悲惋!&rdquo言次,鄰人舁牛皮至。
王又索玻璃破鏡一具。
謂鄰人曰:&ldquo诘朝相見,尚求多備金鼓、火槍至,以助我也。
&rdquo鄰人去,王就外舍宿。
及明,鄰衆大集,王突出,衆皆驚為厲鬼。
察之,則以牛皮按人形作囊以自裹,僅露兩手,塗以油墨,目際剪雙孔,而以玻璃自内掩之者
好夢幾時成?又響芭蕉雨。
善才脫口和雲: 織女訴離情,牛郎留笛譜。
淩晨烏鵲飛,淚灑絲絲雨。
女微吟再三,忽愀然不樂,櫻唇斂紅,柳眉鎖翠。
善才遽起曰:&ldquo唱和雅事,句便不佳,無傷大雅,何忽作此态向人?&rdquo女曰:&ldquo情緣殆盡于此乎?詩谶已兆矣!&rdquo善才曰:&ldquo吾殆以卿為聰明人也,由此觀之,亦愚婦耳。
夫明皇,太真,笑牛女之暌違,誓生生之夫婦,其恩愛可謂極矣。
然而馬嵬兵變,生死長辭。
敢問其谶兆自何詩耶?卿無惑焉。
&rdquo于是女複喜,善才複卧,戲拍其肩曰:&ldquo卿勿複爾,前篇從删,請再為之。
&rdquo吟曰: 神女真海量,可入無雙譜。
除卻日午時,無刻不言雨。
女絕倒,钗為之堕,曰:&ldquo郎君口孽哉!若見閻摩王,定堕拔舌地獄。
&rdquo善才遽颦蹙曰:&ldquo悲乎!吾竟不知命在何時矣。
&rdquo因作反袂拭淚狀。
女大驚曰:&ldquo郎何遽出此?天下甯有殺人癡女子哉?&rdquo曰:&ldquo卿謂見閻摩王,豈非小生死谶乎?&rdquo女又大笑。
善才忽莊言曰:&ldquo今而後,知詩之感人深也,請勿複言矣。
&rdquo問何故,曰:&ldquo能使啼者笑,笑者啼,其感人不已神乎?&rdquo女又撫掌。
既而新月斜窗,花搖淡影,小鬟秉燭來治栖,兩人遷坐北牖下,女徐弄琴弦,善才閑敲棋子。
女目善才曰:&ldquo君善棋乎?&rdquo曰:&ldquo何敢言善,若遇陶士行,當百戰百勝耳;如林君複者,或可與我并驅中原。
&rdquo女默默為間,曰:&ldquo君僅知棋局幾道耳,能鼓琴乎?&rdquo曰:&ldquo庶幾伯仲淵明,餘子碌碌,未足數也。
&rdquo女笑曰:&ldquo然則必不及淵明矣。
&rdquo善才曰:&ldquo淵明不可作,是未敢知。
實告卿,吾不解琴,然而能聞聲辨意。
&rdquo女曰:&ldquo脫不解當若何?&rdquo小鬟方拂衾,停拂反顧曰:&ldquo聽而不解,無殊對驢,罰作驢鳴何如?&rdquo女曰:&ldquo今宵佳會,即推小鬟作盟主矣。
&rdquo善才諾。
女遂挽紅袖,出素手,撫弦動操,钗顫環鳴。
曲既終,曰:&ldquo弦上聲如何?&rdquo曰:&ldquo仙乎!仙乎!初若置身風濤中,心蕩神悚。
既而情為之移,頓作天際真人想。
&rdquo女愕然曰:&ldquo君真鐘子期也!所撫者《水仙操》耳。
&rdquo女又疑其所習聞者,複操獨得之古調以試之。
善才曰:&ldquo美哉!雍雍乎,喈喈乎!大有鳳凰于飛,和鳴锵锊之緻,聽之使人動伉俪之情。
&rdquo女舍琴而作曰:&ldquo神解也!誠如君言,此司馬挑文君之操,所謂《鳳求凰》者是也。
此調久不傳,奴于洞庭君處宛轉竊得之。
微獨人間無此曲,恐天上亦寥寥耳。
君不解琴操,而獨得其真,殆以神會者耶?&rdquo 小鬟忽呼曰:&ldquo阿姑姑,驢子其亡。
&rdquo女瓠犀微露曰:&ldquo樂哉今夕!暑退涼生,荷香滿院。
果得長耳公仰天一鳴,頓使蝶夢皆驚,遠勝關西大漢唱&lsquo大江東去&rsquo也。
其如不得聞何哉?&rdquo善才遽合十曰:&ldquo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幸遇锺子期挽住,不然被張果老騎去也。
&rdquo三人拊掌大笑。
女忽頃耳凝神曰:&ldquo蓮漏已三下,牛女想已睡去,鴛鴦亦合雙栖矣。
&rdquo小鬟聞言,阖扉自去。
良宵苦短。
東方既白,小鬟推戶入,灑掃房室,蹀躞有聲。
二人起,相對微笑。
小鬟捧匜進,置架上曰:&ldquo門外何來喧嚷聲?奴出視之。
&rdquo遂去。
既盥,女對鏡理妝,善才枕其股觀之。
女忽拍善才面曰:&ldquo起!妖且至。
&rdquo錯愕顧視,一物高八九尺,人體而牛毛,無耳鼻及口,雙目如鏡,執匕首,見善才即攫之,背負而出。
初,善才立潭畔與女語,其鄰周某實見之,方疑為誰家眷屬,乃不轉瞬而相與俱沒。
大駭,趨其所立處視之,笠若扇委焉。
急奔告其母。
母大哭曰:&ldquo吾兒其果魚腹乎?&rdquo周為号召鄰裡,執長竿搜潭中殆遍,而蹤迹杳然,喪氣而返。
團坐柳陰,無不扼腕,至有泣下者。
曰:&ldquo積善之家有餘殃,天道其愦愦矣!今而後,甯為惡矣!&rdquo 忽一人昂然來,狀貌雄偉,環眼虬髯,蓋求飲者也。
自雲王姓,世居海濱,采參為業。
見衆如此,問故。
争告之,且言李母厚德,不宜遭此橫禍。
王慨然曰:&ldquo此水怪作祟耳,吾為探之。
&rdquo衆悅,奔告母。
母親出拜見,延至家,問何需。
曰:&ldquo一牛皮,一匕首足矣。
&rdquo母曰:&ldquo匕首吾自有。
&rdquo出以授王,曰:&ldquo其如無牛皮何?&rdquo衆鄰曰:&ldquo吾等當為圖之。
&rdquo王視匕首,鋒铓射人,若新發于硎。
曰:&ldquo是秋水湛湛然者,不知決人幾許人矣,寶刀也。
&rdquo母曰:&ldquo是固吾兒所性命視之者,物在人亡,可勝悲惋!&rdquo言次,鄰人舁牛皮至。
王又索玻璃破鏡一具。
謂鄰人曰:&ldquo诘朝相見,尚求多備金鼓、火槍至,以助我也。
&rdquo鄰人去,王就外舍宿。
及明,鄰衆大集,王突出,衆皆驚為厲鬼。
察之,則以牛皮按人形作囊以自裹,僅露兩手,塗以油墨,目際剪雙孔,而以玻璃自内掩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