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餘情能寄
關燈
小
中
大
眼看見竊賊逃到我家,要入室搜查。
其實抓賊是假,這幾個人最後直接過來翻閱父親的文稿和書籍,想知道父親是否有&ldquo思想問題&rdquo。
父親頗為震怒,要求當局調查,但最後當然不了了之。
我到美國留學後,與父母保持每周一次的通信。
有一次父親遇到一位朋友,對方竟說他知道父親給我寫的信中的一些内容,父親大驚,才知道往來信件也會被偷偷地檢查。
在台灣時,父母還遭遇過這樣一件事。
那一年我的假期結束馬上準備返美,母親為了款待我,特地做鳝魚給我吃。
突然聽到有人按門鈴,有一男子身穿軍裝戴着墨鏡,自稱是父親的學生。
父親正準備起身迎接時,男子突然掏出手槍,對準父親,還把槍膛中的子彈退出來給父親看,表示是真刀真槍,不是開玩笑的。
父親鎮靜地拍了拍來人的肩頭,讓他坐下來。
那人真的坐下來,但仍以槍指着父親。
我冒險從邊門溜出,跑到鄰居家借電話報警。
待我回來,強盜已經離去。
他向父親要去了&ldquo歐米伽&rdquo手表、母親的假首飾和一些買菜錢。
強盜臨走時曾威脅父親不可報警,否則會回來滅門。
見我已報了警,大家心神不定地過了一晚,連電燈都不敢開,還把窗簾都拉起來,請求警察保護。
結果警察在我家客廳守了一夜。
那個&ldquo歐米伽&rdquo是父親過生日時,三十位朋友聯合送的,父親很喜歡,好在我之前有心,把手表的出廠号碼抄下來,記在父親的記事本上。
結果第二天警察就在當鋪找到了那塊表,立即人贓俱獲。
父親去警局辦手續時正巧遇到那個強盜,他停下來對父親說:&ldquo梁先生,對不起您!&rdquo父親也有些難過。
後來我們知道在當時的&ldquo戒嚴法&rdquo下持械行劫,無論贓物多少,都一律死刑,何況他又是現役軍人,雖然母親後來替他求情,但也無助于事。
不盡的思念 到了台灣,父親又重新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
父親翻譯莎士比亞劇本始于抗戰前,那時我隻有四五歲。
後來因抗戰,颠沛流離,隻譯了十本,便停頓下來,因為翻譯莎士比亞是沒有錢的,為了我們一家,父親必須謀生,教書、寫文章。
生活相對安定下來後,他又開始有計劃地翻譯。
父親給自己規定,每天要譯兩千字。
台灣的天氣很熱,那時也沒有冷氣,父親這個北方人對氣候頗不适應,他又很胖,非常怕熱,經常揮汗如雨。
父親非常有毅力,如果因為有事未能完成預計的工作,第二天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補上。
翻譯莎士比亞,是胡适先生的建議,最初是父親與另外兩個人一起翻譯,但那兩位後來中途退出,隻剩下父親一人堅持。
翻譯莎士比亞是件苦事,因為他全部用古英文寫作,我曾經向父親抱怨說,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亞的原文,父親笑着說:&ldquo你若能看懂的話,那就不是莎士比亞了。
&rdquo 父親每譯完一劇,就将手稿交給母親裝訂。
母親用古老的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上打洞,然後用線縫成線裝書的樣子。
沒有母親的支持,父親是無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
翻譯莎士比亞沒有收入,母親不在乎,她沒有逼迫丈夫去賺錢,而是全力以赴支持父親。
這一點,在我小時候并沒有深深體會,長大結婚,有了家庭後,才能理解母親當年的不易。
父親喜歡吃,他不做,但喜歡品。
到台灣、美國後,他時常念叨北京的小吃,什麼爆肚、炒肝、糖葫蘆之類,後來也有朋友從大陸帶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給他,父親嘗了後,總是搖頭歎氣:&ldquo不一樣,不一樣!&rdquo 我在台灣與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年,因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ldquo獨生女&rdquo。
飯後,我們經常坐在客廳裡,喝茶閑聊,話題多半是&ldquo吃&rdquo。
話題多半是從當天的菜肴說起,有何得失,再談改進之道,話題最後,總是懷念在故鄉北京時的道地做法,然後慨歎一聲,一家人陷于惆怅的鄉思之情。
父親與母親的感情很好,他們後來跟着我到西雅圖生活了一段時間,我時常在汽車的後視鏡裡很&ldquo嫉妒&rdquo地發現,他們還經常手拉手坐在一起。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日上午,父親與母親照樣手拉手到附近市場購物,市場門口一個梯子突然倒下,正好擊中了母親。
母親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因傷勢很重,需要動大手術。
臨進手術室前,母親以一貫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
進手術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預感,對父親說:&ldquo你不要着急,治華(編者注:梁實秋的本名為梁治華),你要好好照料自己。
&rdquo幾個小時後,護士出來通知,母親已不治。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父親坐在醫院長椅上開始啜泣,渾身發抖,像個孤苦無依的孩子&hellip&hellip 中山公園的四宜軒是他們當初定情之地。
一九八七年,我借到北京開會之機,專程到中山公園拍了許多四宜軒的照片,帶回給父親。
但父親還是不滿足,說想要一張帶匾額的全景。
可惜四宜軒房屋尚在,匾額早已無影無蹤。
後來大姐文茜又去照了許多,托人帶給父親。
父親一見照片就忍不住落淚,隻好偷偷藏起來,不敢多看。
父母在世時,他們盡量不提哥哥、姐姐的事情,盡管他們心裡都明白對方的痛苦和思念。
母親信佛,每天燒香祈禱,這樣她的精神才能支撐下去。
就在母親去世後一個月,父親終于輾轉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
他特地跑到西雅圖母親的墓地前,告慰母親。
一九八一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回到了兒時居住的庭院,卻已是物是人非。
臨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棗樹葉,上面還有一個小青棗,讓我帶回台灣,送給父親。
這棵棗樹是我們在北京時老棗樹的後代,老樹早已被砍去。
我小心翼翼地把棗葉包好,回到台灣後,把在大陸的見聞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彙報,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三十三年的經曆,講到激動處,時常與父親相顧而泣。
那個棗和樹葉後來都枯萎了,父親把葉子留下來,放在書裡,珍存着。
一九八六年,我最後一次赴台探望父親。
臨走時與父親在客廳中道别,父親穿一件藍布棉外衣,略彎着腰,全身發抖。
他用沙啞的聲音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怎麼叫出租車,怎麼辦出境手續等,那一刻,他又把我當作他的沒出門的小女兒。
那一次離家,我充滿了不祥之感。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父親因突發心髒病住院。
當時,小量的輸氧已經不夠。
父親窒息,最後扯開小氧氣罩,大叫:&ldquo我要死了!&rdquo&ldquo我就這樣死了!&rdquo此時,醫生終于同意給予大量輸氧,卻發現床頭牆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輸氧的管子換床。
就在這完全中斷輸氧的五分鐘裡,父親死了。
父親強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髒停止,他留下的最後五句絕筆之一是:&ldquo我還需更多的氧。
&rdquo沒想到父親留在人間最後的字迹,竟然是這樣的求生呼号。
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腸寸斷之感。
我的父親梁實秋 梁文骐 父親學了一輩子英文,教了一輩子英文。
晚年尚編寫了《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
十四歲入清華讀書八年,留美三年,退休後又居七八年。
似乎應該西化頗深。
其實不然,父親還是一個傳統的中國讀書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父親身上,似乎獲得成功。
祖父是前清秀才,家境優裕,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讀書為樂。
祖母育子女十二人,二夭折。
存五子五女。
父親是次子,但長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實際是長子,最為祖父鐘愛。
舊式瓦房的三間東廂房,是祖父的書房。
設一床,午睡。
自地及宇,皆書,不見牆。
此書房是個森嚴的地方,孩子是不準進去玩的。
就是叔叔姑姑們長大,仍是不進這書房的,父親是唯一的例外。
父親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我四五歲。
我記得父親老是坐在祖父書房裡,不知談些什麼。
父親并不治小學,祖父的那些書,我想父親也未曾讀過。
但書的存在,即是一種教育。
父親小時候上公立小學,然而祖父仍延請了一位周老師來家做塾師,授古文。
我七八歲時,在父親書房裡曾發現過父親小時候的作文簿,之乎者也,我看不懂。
父親考清華時,先初試入圍,然後由一個督軍之類的大官堂試。
一列小孩,長衫飄飄,由馬弁引領,魚貫登堂,設幾做文。
父親因有塾學根底,以首卷高第。
所以,清華雖是洋學堂,以英語教育為主,父親卻是先有了塾學熏陶。
幼年的灌注,對于他一生的治學、立世,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
父親晚年,倒是穿西裝。
而教書十年,口操英語,卻總是長袍馬褂,千層底布鞋,疊裆褲子還要綁上腿帶子,很土。
初次上課,時髦的男女學生往往竊笑,父親也不在乎。
好在外觀上的不調和,并不妨礙授課。
在北京師大,有一次講Burns的一首詩,情思悱恻,一女生淚如雨下,講到慘怛處,這女生索性伏案大哭起來。
我問父親:&ldquo您是否覺得很抱歉?&rdquo父親說:&ldquo不。
Burns才應該覺得抱歉。
&rdquo 父親年輕時不甚用功,據他自己說,三十歲之後才曉得用功。
其實這還不算很遲。
蘇老泉也是二十七歲才用功念書的。
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學,固然今之國中生類多能之,上學之外,補習班、家教,雙管齊下。
而在父親那個時代,并不多見。
照我的觀察,父親的用功,也還未到&ldquo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rdquo那種程度。
到了晚年,知來日之無多,才如饑似渴地猛讀起來。
像《二十四史》這樣的重磅巨著,也通讀無遺。
總的來說,父親雖然數十年手不釋編,但是他的興趣卻很廣泛。
也許習文學的人應該如此吧。
父親喜歡書畫。
中國的曆代書法家,他最推崇右軍,常常歎息:&ldquo右軍的字實在無法學得到&rdquo。
父親寫過不少條幅,中年以前寫稿寫信都是用毛筆,晚年才改用鋼筆、圓珠筆。
大概是比較省事省力吧。
也畫過一些梅花、山水。
但過了中年就不再畫了。
也治過印。
镌刻的章,皆放在北平家中,亂湮煙滅無存矣。
至于博弈,亦是父親所好。
抗戰時期,在四川北碚,家中常有竹戰。
但他從不出去打牌。
文人之耽于麻将者,恐怕梁任公當推第一人。
據說任公主編報紙,許多社論即是任公在牌桌上口授筆錄而來。
父親之耽麻将遠不至此。
家中的另一種戰争是圍棋。
棋客入室,不遑寒暄,即狂殺起來。
他們下的那種棋,日本謂之&ldquo囲碁&rdquo。
落子如飛,如驟雨,如爆豆,速度既快,盤數遂多。
輸的紅了眼,赢的吃開了胃。
在恨恨聲、驚呼聲、抗議聲、嘻嘻的笑聲、喃喃的自語聲、哀歎呻吟聲中,在桐油燈的暗弱光線下,不知東方之既白。
父親的興趣不限于親炙,壁上觀也同樣盎然不倦。
幾位感情特别豐富的棋客,父親最愛觀賞。
北碚時代過去,博弈之事遂告浸絕。
父親愛看體育競技。
但體育運動是父親之所短。
在清華讀書時,馬約翰先生主管體育,督導甚嚴。
父親的遊泳課不及格。
補考,橫渡遊泳池即可。
據父親說,砰然一聲落水,頭幾下是撲騰,緊跟着就喝水,最後是在池底爬,幾乎淹死。
老師把他撈起來,隻好給他及格。
父親玩過的球類運動,有乒乓球、棒球兩種。
我見過父親打乒乓球,彼時腹圍已可觀,手握橫拍立定不動,專等球來找他。
打棒球,我未及見。
但直至辭世,父親對棒球情有獨鐘。
每逢電視有棒球賽,父親必是熱心觀衆。
父親寫過談吃數十文。
在吃的方面,父親無疑是伊壁鸠魯主義者。
自罹患消渴後,禁糖。
他本非特嗜甜食,但是物以稀為貴,此刻甜點、巧克力、汽水、較甜的水果,乃至放了糖的菜肴,一齊變成了伊甸園中的美味蘋果,越不準吃越想吃。
此上帝之所不能禁也,縱然不能公然大嚼,私下小嘗實所多有。
每以此發病,賴有特效藥耳。
戒煙酒,則是父親的勝利戰例。
煙量原是每日兩包,戛然而止。
酒量是兩瓶白幹,後來則隻飲啤酒小盅。
茶,父親本也喝得很考究,晚年則很少喝茶,喝也極淡。
父親不信鬼神。
但于佛教頗有興趣。
在廣州中山大學時,外文系主任(林xx)笃奉密宗,常在家中設壇行法。
畫符、誦咒、灌頂等皆不必說,最奇的是&ldquo開頂&rdquo。
據說人死之後,靈魂困于腦股之内,無由飛升,乃至淪陷。
欲免此厄,須誠心下跪,由法師念咒,以青草一根,插進頭頂二寸,開一小孔,謂之&ldquo開頂&rdquo。
如此一旦涅槃,魂靈兒就由那小孔一溜煙飛進天堂,絕無困滞。
父親常去觀法,也借佛經回來看,唯有&ldquo開頂&rdquo,父親不幹。
父親之好佛,端在佛典中哲理部分,不及其他。
父親之晚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個階段。
除了讀書寫作之外,一切都淡薄了,一反&ldquo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rdquo之往日,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父親逝世後,台視李惠惠女士打電話來:&ldquo幾次要去訪問令尊,都被令尊拒絕了,所以至今還不知道令尊家在何處。
現在令尊已經去世,是否可去令尊家訪問了呢?&rdquo這一次的訪問,終于實現。
父親已不複能拒絕。
父親在贈琦君女士的金縷曲結尾雲&ldquo營自家生計。
富與貴浮雲耳。
&rdquo這正是他晚年之心聲。
父親的最後幾分鐘,乃以缺氧緻死。
當時,小量的輸氧已經不夠。
父親窒息,索筆,手顫不能卒書,先後寫了五次,要更多的氧。
此是父親握管八十年的最後絕筆。
最後,父親扯開小氧氣罩,大叫:&ldquo我要死了!&rdquo&ldquo我就這樣死了!&rdquo到了這個時候,中心診所主治醫生終于同意給予大量輸氧,但卻發現床頭牆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輸氧的管子,換床。
七手八腳忙亂了五分鐘。
就在這完全中斷輸氧的五分鐘裡,父親死了。
一去不返!哀哉!
其實抓賊是假,這幾個人最後直接過來翻閱父親的文稿和書籍,想知道父親是否有&ldquo思想問題&rdquo。
父親頗為震怒,要求當局調查,但最後當然不了了之。
我到美國留學後,與父母保持每周一次的通信。
有一次父親遇到一位朋友,對方竟說他知道父親給我寫的信中的一些内容,父親大驚,才知道往來信件也會被偷偷地檢查。
在台灣時,父母還遭遇過這樣一件事。
那一年我的假期結束馬上準備返美,母親為了款待我,特地做鳝魚給我吃。
突然聽到有人按門鈴,有一男子身穿軍裝戴着墨鏡,自稱是父親的學生。
父親正準備起身迎接時,男子突然掏出手槍,對準父親,還把槍膛中的子彈退出來給父親看,表示是真刀真槍,不是開玩笑的。
父親鎮靜地拍了拍來人的肩頭,讓他坐下來。
那人真的坐下來,但仍以槍指着父親。
我冒險從邊門溜出,跑到鄰居家借電話報警。
待我回來,強盜已經離去。
他向父親要去了&ldquo歐米伽&rdquo手表、母親的假首飾和一些買菜錢。
強盜臨走時曾威脅父親不可報警,否則會回來滅門。
見我已報了警,大家心神不定地過了一晚,連電燈都不敢開,還把窗簾都拉起來,請求警察保護。
結果警察在我家客廳守了一夜。
那個&ldquo歐米伽&rdquo是父親過生日時,三十位朋友聯合送的,父親很喜歡,好在我之前有心,把手表的出廠号碼抄下來,記在父親的記事本上。
結果第二天警察就在當鋪找到了那塊表,立即人贓俱獲。
父親去警局辦手續時正巧遇到那個強盜,他停下來對父親說:&ldquo梁先生,對不起您!&rdquo父親也有些難過。
後來我們知道在當時的&ldquo戒嚴法&rdquo下持械行劫,無論贓物多少,都一律死刑,何況他又是現役軍人,雖然母親後來替他求情,但也無助于事。
不盡的思念 到了台灣,父親又重新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
父親翻譯莎士比亞劇本始于抗戰前,那時我隻有四五歲。
後來因抗戰,颠沛流離,隻譯了十本,便停頓下來,因為翻譯莎士比亞是沒有錢的,為了我們一家,父親必須謀生,教書、寫文章。
生活相對安定下來後,他又開始有計劃地翻譯。
父親給自己規定,每天要譯兩千字。
台灣的天氣很熱,那時也沒有冷氣,父親這個北方人對氣候頗不适應,他又很胖,非常怕熱,經常揮汗如雨。
父親非常有毅力,如果因為有事未能完成預計的工作,第二天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補上。
翻譯莎士比亞,是胡适先生的建議,最初是父親與另外兩個人一起翻譯,但那兩位後來中途退出,隻剩下父親一人堅持。
翻譯莎士比亞是件苦事,因為他全部用古英文寫作,我曾經向父親抱怨說,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亞的原文,父親笑着說:&ldquo你若能看懂的話,那就不是莎士比亞了。
&rdquo 父親每譯完一劇,就将手稿交給母親裝訂。
母親用古老的納鞋底的錐子在稿紙邊上打洞,然後用線縫成線裝書的樣子。
沒有母親的支持,父親是無法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的。
翻譯莎士比亞沒有收入,母親不在乎,她沒有逼迫丈夫去賺錢,而是全力以赴支持父親。
這一點,在我小時候并沒有深深體會,長大結婚,有了家庭後,才能理解母親當年的不易。
父親喜歡吃,他不做,但喜歡品。
到台灣、美國後,他時常念叨北京的小吃,什麼爆肚、炒肝、糖葫蘆之類,後來也有朋友從大陸帶一些老北京的小吃給他,父親嘗了後,總是搖頭歎氣:&ldquo不一樣,不一樣!&rdquo 我在台灣與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年,因為哥哥姐姐的失散,成了&ldquo獨生女&rdquo。
飯後,我們經常坐在客廳裡,喝茶閑聊,話題多半是&ldquo吃&rdquo。
話題多半是從當天的菜肴說起,有何得失,再談改進之道,話題最後,總是懷念在故鄉北京時的道地做法,然後慨歎一聲,一家人陷于惆怅的鄉思之情。
父親與母親的感情很好,他們後來跟着我到西雅圖生活了一段時間,我時常在汽車的後視鏡裡很&ldquo嫉妒&rdquo地發現,他們還經常手拉手坐在一起。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日上午,父親與母親照樣手拉手到附近市場購物,市場門口一個梯子突然倒下,正好擊中了母親。
母親被送到醫院進行搶救,因傷勢很重,需要動大手術。
臨進手術室前,母親以一貫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
進手術室前,她似乎已有所預感,對父親說:&ldquo你不要着急,治華(編者注:梁實秋的本名為梁治華),你要好好照料自己。
&rdquo幾個小時後,護士出來通知,母親已不治。
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父親坐在醫院長椅上開始啜泣,渾身發抖,像個孤苦無依的孩子&hellip&hellip 中山公園的四宜軒是他們當初定情之地。
一九八七年,我借到北京開會之機,專程到中山公園拍了許多四宜軒的照片,帶回給父親。
但父親還是不滿足,說想要一張帶匾額的全景。
可惜四宜軒房屋尚在,匾額早已無影無蹤。
後來大姐文茜又去照了許多,托人帶給父親。
父親一見照片就忍不住落淚,隻好偷偷藏起來,不敢多看。
父母在世時,他們盡量不提哥哥、姐姐的事情,盡管他們心裡都明白對方的痛苦和思念。
母親信佛,每天燒香祈禱,這樣她的精神才能支撐下去。
就在母親去世後一個月,父親終于輾轉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
他特地跑到西雅圖母親的墓地前,告慰母親。
一九八一年夏,我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回到了兒時居住的庭院,卻已是物是人非。
臨行前,大姐文茜折了一小枝棗樹葉,上面還有一個小青棗,讓我帶回台灣,送給父親。
這棵棗樹是我們在北京時老棗樹的後代,老樹早已被砍去。
我小心翼翼地把棗葉包好,回到台灣後,把在大陸的見聞一五一十地向父親彙報,其中包括姐姐文茜、哥哥文骐三十三年的經曆,講到激動處,時常與父親相顧而泣。
那個棗和樹葉後來都枯萎了,父親把葉子留下來,放在書裡,珍存着。
一九八六年,我最後一次赴台探望父親。
臨走時與父親在客廳中道别,父親穿一件藍布棉外衣,略彎着腰,全身發抖。
他用沙啞的聲音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怎麼叫出租車,怎麼辦出境手續等,那一刻,他又把我當作他的沒出門的小女兒。
那一次離家,我充滿了不祥之感。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父親因突發心髒病住院。
當時,小量的輸氧已經不夠。
父親窒息,最後扯開小氧氣罩,大叫:&ldquo我要死了!&rdquo&ldquo我就這樣死了!&rdquo此時,醫生終于同意給予大量輸氧,卻發現床頭牆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輸氧的管子換床。
就在這完全中斷輸氧的五分鐘裡,父親死了。
父親強烈的求生欲望一直支持他到心髒停止,他留下的最後五句絕筆之一是:&ldquo我還需更多的氧。
&rdquo沒想到父親留在人間最後的字迹,竟然是這樣的求生呼号。
每想到此,我便有肝腸寸斷之感。
我的父親梁實秋 梁文骐 父親學了一輩子英文,教了一輩子英文。
晚年尚編寫了《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
十四歲入清華讀書八年,留美三年,退休後又居七八年。
似乎應該西化頗深。
其實不然,父親還是一個傳統的中國讀書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父親身上,似乎獲得成功。
祖父是前清秀才,家境優裕,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讀書為樂。
祖母育子女十二人,二夭折。
存五子五女。
父親是次子,但長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實際是長子,最為祖父鐘愛。
舊式瓦房的三間東廂房,是祖父的書房。
設一床,午睡。
自地及宇,皆書,不見牆。
此書房是個森嚴的地方,孩子是不準進去玩的。
就是叔叔姑姑們長大,仍是不進這書房的,父親是唯一的例外。
父親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我四五歲。
我記得父親老是坐在祖父書房裡,不知談些什麼。
父親并不治小學,祖父的那些書,我想父親也未曾讀過。
但書的存在,即是一種教育。
父親小時候上公立小學,然而祖父仍延請了一位周老師來家做塾師,授古文。
我七八歲時,在父親書房裡曾發現過父親小時候的作文簿,之乎者也,我看不懂。
父親考清華時,先初試入圍,然後由一個督軍之類的大官堂試。
一列小孩,長衫飄飄,由馬弁引領,魚貫登堂,設幾做文。
父親因有塾學根底,以首卷高第。
所以,清華雖是洋學堂,以英語教育為主,父親卻是先有了塾學熏陶。
幼年的灌注,對于他一生的治學、立世,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
父親晚年,倒是穿西裝。
而教書十年,口操英語,卻總是長袍馬褂,千層底布鞋,疊裆褲子還要綁上腿帶子,很土。
初次上課,時髦的男女學生往往竊笑,父親也不在乎。
好在外觀上的不調和,并不妨礙授課。
在北京師大,有一次講Burns的一首詩,情思悱恻,一女生淚如雨下,講到慘怛處,這女生索性伏案大哭起來。
我問父親:&ldquo您是否覺得很抱歉?&rdquo父親說:&ldquo不。
Burns才應該覺得抱歉。
&rdquo 父親年輕時不甚用功,據他自己說,三十歲之後才曉得用功。
其實這還不算很遲。
蘇老泉也是二十七歲才用功念書的。
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學,固然今之國中生類多能之,上學之外,補習班、家教,雙管齊下。
而在父親那個時代,并不多見。
照我的觀察,父親的用功,也還未到&ldquo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rdquo那種程度。
到了晚年,知來日之無多,才如饑似渴地猛讀起來。
像《二十四史》這樣的重磅巨著,也通讀無遺。
總的來說,父親雖然數十年手不釋編,但是他的興趣卻很廣泛。
也許習文學的人應該如此吧。
父親喜歡書畫。
中國的曆代書法家,他最推崇右軍,常常歎息:&ldquo右軍的字實在無法學得到&rdquo。
父親寫過不少條幅,中年以前寫稿寫信都是用毛筆,晚年才改用鋼筆、圓珠筆。
大概是比較省事省力吧。
也畫過一些梅花、山水。
但過了中年就不再畫了。
也治過印。
镌刻的章,皆放在北平家中,亂湮煙滅無存矣。
至于博弈,亦是父親所好。
抗戰時期,在四川北碚,家中常有竹戰。
但他從不出去打牌。
文人之耽于麻将者,恐怕梁任公當推第一人。
據說任公主編報紙,許多社論即是任公在牌桌上口授筆錄而來。
父親之耽麻将遠不至此。
家中的另一種戰争是圍棋。
棋客入室,不遑寒暄,即狂殺起來。
他們下的那種棋,日本謂之&ldquo囲碁&rdquo。
落子如飛,如驟雨,如爆豆,速度既快,盤數遂多。
輸的紅了眼,赢的吃開了胃。
在恨恨聲、驚呼聲、抗議聲、嘻嘻的笑聲、喃喃的自語聲、哀歎呻吟聲中,在桐油燈的暗弱光線下,不知東方之既白。
父親的興趣不限于親炙,壁上觀也同樣盎然不倦。
幾位感情特别豐富的棋客,父親最愛觀賞。
北碚時代過去,博弈之事遂告浸絕。
父親愛看體育競技。
但體育運動是父親之所短。
在清華讀書時,馬約翰先生主管體育,督導甚嚴。
父親的遊泳課不及格。
補考,橫渡遊泳池即可。
據父親說,砰然一聲落水,頭幾下是撲騰,緊跟着就喝水,最後是在池底爬,幾乎淹死。
老師把他撈起來,隻好給他及格。
父親玩過的球類運動,有乒乓球、棒球兩種。
我見過父親打乒乓球,彼時腹圍已可觀,手握橫拍立定不動,專等球來找他。
打棒球,我未及見。
但直至辭世,父親對棒球情有獨鐘。
每逢電視有棒球賽,父親必是熱心觀衆。
父親寫過談吃數十文。
在吃的方面,父親無疑是伊壁鸠魯主義者。
自罹患消渴後,禁糖。
他本非特嗜甜食,但是物以稀為貴,此刻甜點、巧克力、汽水、較甜的水果,乃至放了糖的菜肴,一齊變成了伊甸園中的美味蘋果,越不準吃越想吃。
此上帝之所不能禁也,縱然不能公然大嚼,私下小嘗實所多有。
每以此發病,賴有特效藥耳。
戒煙酒,則是父親的勝利戰例。
煙量原是每日兩包,戛然而止。
酒量是兩瓶白幹,後來則隻飲啤酒小盅。
茶,父親本也喝得很考究,晚年則很少喝茶,喝也極淡。
父親不信鬼神。
但于佛教頗有興趣。
在廣州中山大學時,外文系主任(林xx)笃奉密宗,常在家中設壇行法。
畫符、誦咒、灌頂等皆不必說,最奇的是&ldquo開頂&rdquo。
據說人死之後,靈魂困于腦股之内,無由飛升,乃至淪陷。
欲免此厄,須誠心下跪,由法師念咒,以青草一根,插進頭頂二寸,開一小孔,謂之&ldquo開頂&rdquo。
如此一旦涅槃,魂靈兒就由那小孔一溜煙飛進天堂,絕無困滞。
父親常去觀法,也借佛經回來看,唯有&ldquo開頂&rdquo,父親不幹。
父親之好佛,端在佛典中哲理部分,不及其他。
父親之晚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個階段。
除了讀書寫作之外,一切都淡薄了,一反&ldquo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rdquo之往日,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父親逝世後,台視李惠惠女士打電話來:&ldquo幾次要去訪問令尊,都被令尊拒絕了,所以至今還不知道令尊家在何處。
現在令尊已經去世,是否可去令尊家訪問了呢?&rdquo這一次的訪問,終于實現。
父親已不複能拒絕。
父親在贈琦君女士的金縷曲結尾雲&ldquo營自家生計。
富與貴浮雲耳。
&rdquo這正是他晚年之心聲。
父親的最後幾分鐘,乃以缺氧緻死。
當時,小量的輸氧已經不夠。
父親窒息,索筆,手顫不能卒書,先後寫了五次,要更多的氧。
此是父親握管八十年的最後絕筆。
最後,父親扯開小氧氣罩,大叫:&ldquo我要死了!&rdquo&ldquo我就這樣死了!&rdquo到了這個時候,中心診所主治醫生終于同意給予大量輸氧,但卻發現床頭牆上大量輸氧的氣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輸氧的管子,換床。
七手八腳忙亂了五分鐘。
就在這完全中斷輸氧的五分鐘裡,父親死了。
一去不返!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