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之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在前清光緒二十五六年之間,湖南因有譚嗣同、唐才常等一班豪傑之士講求新學,設立時務學堂,湖南的風氣為之一變。
就是鄉村裡的蒙館先生教學生,也不似從前專教《四書味根錄》,做破承題、起講了,也和學校裡一般地有地理,有曆史,有算學,有國文,分科教授。
不過蒙館先生的知識有限。
外國語言文學,以及幾何、化學等專門學問固然是沒有,便是算學、地理,也隻能拿着《數理精蘊》和《方輿紀要》等書,揀自己看得懂的說給學生聽罷了。
雖說是一種徒具形式的教授,然使一班青年學子的腦筋中都知道有科學,知道八股文章無用,這效力就算很大了。
接着又有黃克強、劉揆一等一班豪傑之士出來,提倡革清朝之命,創設黃漢會,羅緻三湘七澤血性男子密謀起義。
湖南的風氣又為之一變。
那時黃克強不名黃興,也不字克強,原名黃轸,字瑾武。
論到黃克強三個字,在民國元二年的時候,自然是馳名中外,隻是在長沙一部分地方,還不及黃瑾武三個字的婦孺皆知。
因黃瑾武從小喜練拳腳,體格更生得強壯,兩膀很有些氣力,性情又異常勇猛,最喜歡尋着有名的拳教師比賽。
他比赢了,固是興高采烈;就是打輸了,他不但不覺得羞愧沒有面子,反很誠摯懇切地與那比赢了的教師結交。
有和他親交的朋友,見他好勇鬥狠,替他擔心,怕他被武藝好的教師打傷,勸他不可再尋那些有名的教師比賽。
他便笑道:&ldquo我也曾略事詩書,稍知養氣之道,豈是好勇鬥狠的人?隻為要多物色真有能耐的人,為我将來的臂助。
拳教師有大聲名的不見得真有大本領,一班有純盜虛聲的,我既要為将來物色幫手,此時便不能不親自試驗試驗。
所以遇着武藝比我高的,我無不竭誠交歡他,就是武藝不及我的,也隻要這人天性笃厚,膽大心雄,我也一般地做好朋友交結。
&rdquo黃瑾武因從來抱着這種物色人才的心願,日積月累,由比賽而結識的拳教師已不在少數了。
黃漢會一成立,所有曾經結識的拳教師都成了黃漢會的會員。
每一個拳教師至少也有四五十個徒弟,如最著名的王福全、梁鑒铨、彭少和、林齊青等幾個大教師,每人有幾百個徒弟。
這許多練武的壯年徒弟,由各人的師傅召集攏來,加入黃漢會,齊聽黃瑾武一個人的指揮号令,這種潛勢力也就不可輕侮了。
從來湖南的拳教師都是各分各的地段,各收各的徒弟,彼此不相侵犯,也不相聯絡。
拳教師中雖也有往來交結的,然大抵因私人的關系,或親或鄰,或是同門師兄弟,并不是為切磋技藝而相結合。
自黃瑾武提倡革命,創設黃漢會,羅緻無數拳教師當會員,不但革清朝的命,也可算是拳術界的大革命。
因黃瑾武存心借黃漢會這種結合,革除拳術家曆來的門戶積習,每開會一次,平江、浏陽、長沙、湘陰數縣的拳術家都得共聚一堂。
集合的目的是要一班拳術家各自回家鄉擴充會務,招納會員。
然擴充會務招納會員等事,是須待各自歸家鄉後實行的。
在集會時候,隻不過三言兩語便已了事,餘下的時間就大家研究拳腳,各人顯出各人的看家本領給黃瑾武評判。
黃瑾武生性闊達,沒一點兒偏私之見,凡是入了黃漢會的人,無一個不是心悅誠服地推崇黃瑾武。
有許多世家子弟,因心中欽慕黃瑾武的緣故,本來無心練武的,也要延聘一個拳教師來家,借練拳為名,謀與黃漢會中人接近聯絡。
黃漢會才成立了幾個月,文人學士素不齒數的拳術,陡然變成極熱烈的流行品了。
鄉宦人家想結識黃瑾武的,辦上等酒席敦請黃瑾武吃飯,必須幾個拳教師作陪。
酒至半酣,豪興頓發,談拳論掌,色舞眉飛。
談論到興會淋漓的時候,便撤去杯盤搬開桌椅,騰出一塊地方來,各教師紮衣的紮衣,捋袖的捋袖,或走一趟拳,或使一路棒。
有時黃瑾武自己高興起來,也解衣袒出兩條粗壯無倫的胳膊,和這些教師較量幾手,輸赢都不當作一回事。
湘陰的世家子彭某,與黃瑾武家有些世誼。
隻因兩家相隔有五六十裡,過從甚稀,不曾和黃瑾武見過面。
聞黃瑾武的名,也辦了酒席,特地請黃瑾武赴宴。
黃瑾武既蓄志要革清政府的命,不僅極力去羅緻會武藝的人,對于世家巨族的子弟,也無不盡力交歡。
彭、黃兩家又有世誼,自然一請便去。
彭某知道瑾武的性格,也照例請了幾個拳教師作陪。
不過所請的幾個教師,都沒有驚人的本領,也沒有赫赫的聲名,瑾武一個也不曾會過。
彭某是個很文弱的讀書人,對于武藝全不懂得。
就是請來作陪的幾個教師,和彭某平日并無來往,不過因居處相近,彼此認識而已。
在酒席上面,瑾武略與幾個教師談論了些練武功的話,即覺話不投機,懶得往下再談拳腳了。
那時正是七月間天氣,異常炎熱。
彭家的房屋寬大,七開間五進。
酒席設在第五進的廳堂上,推瑾武巍然上坐。
鄉下的房
就是鄉村裡的蒙館先生教學生,也不似從前專教《四書味根錄》,做破承題、起講了,也和學校裡一般地有地理,有曆史,有算學,有國文,分科教授。
不過蒙館先生的知識有限。
外國語言文學,以及幾何、化學等專門學問固然是沒有,便是算學、地理,也隻能拿着《數理精蘊》和《方輿紀要》等書,揀自己看得懂的說給學生聽罷了。
雖說是一種徒具形式的教授,然使一班青年學子的腦筋中都知道有科學,知道八股文章無用,這效力就算很大了。
接着又有黃克強、劉揆一等一班豪傑之士出來,提倡革清朝之命,創設黃漢會,羅緻三湘七澤血性男子密謀起義。
湖南的風氣又為之一變。
那時黃克強不名黃興,也不字克強,原名黃轸,字瑾武。
論到黃克強三個字,在民國元二年的時候,自然是馳名中外,隻是在長沙一部分地方,還不及黃瑾武三個字的婦孺皆知。
因黃瑾武從小喜練拳腳,體格更生得強壯,兩膀很有些氣力,性情又異常勇猛,最喜歡尋着有名的拳教師比賽。
他比赢了,固是興高采烈;就是打輸了,他不但不覺得羞愧沒有面子,反很誠摯懇切地與那比赢了的教師結交。
有和他親交的朋友,見他好勇鬥狠,替他擔心,怕他被武藝好的教師打傷,勸他不可再尋那些有名的教師比賽。
他便笑道:&ldquo我也曾略事詩書,稍知養氣之道,豈是好勇鬥狠的人?隻為要多物色真有能耐的人,為我将來的臂助。
拳教師有大聲名的不見得真有大本領,一班有純盜虛聲的,我既要為将來物色幫手,此時便不能不親自試驗試驗。
所以遇着武藝比我高的,我無不竭誠交歡他,就是武藝不及我的,也隻要這人天性笃厚,膽大心雄,我也一般地做好朋友交結。
&rdquo黃瑾武因從來抱着這種物色人才的心願,日積月累,由比賽而結識的拳教師已不在少數了。
黃漢會一成立,所有曾經結識的拳教師都成了黃漢會的會員。
每一個拳教師至少也有四五十個徒弟,如最著名的王福全、梁鑒铨、彭少和、林齊青等幾個大教師,每人有幾百個徒弟。
這許多練武的壯年徒弟,由各人的師傅召集攏來,加入黃漢會,齊聽黃瑾武一個人的指揮号令,這種潛勢力也就不可輕侮了。
從來湖南的拳教師都是各分各的地段,各收各的徒弟,彼此不相侵犯,也不相聯絡。
拳教師中雖也有往來交結的,然大抵因私人的關系,或親或鄰,或是同門師兄弟,并不是為切磋技藝而相結合。
自黃瑾武提倡革命,創設黃漢會,羅緻無數拳教師當會員,不但革清朝的命,也可算是拳術界的大革命。
因黃瑾武存心借黃漢會這種結合,革除拳術家曆來的門戶積習,每開會一次,平江、浏陽、長沙、湘陰數縣的拳術家都得共聚一堂。
集合的目的是要一班拳術家各自回家鄉擴充會務,招納會員。
然擴充會務招納會員等事,是須待各自歸家鄉後實行的。
在集會時候,隻不過三言兩語便已了事,餘下的時間就大家研究拳腳,各人顯出各人的看家本領給黃瑾武評判。
黃瑾武生性闊達,沒一點兒偏私之見,凡是入了黃漢會的人,無一個不是心悅誠服地推崇黃瑾武。
有許多世家子弟,因心中欽慕黃瑾武的緣故,本來無心練武的,也要延聘一個拳教師來家,借練拳為名,謀與黃漢會中人接近聯絡。
黃漢會才成立了幾個月,文人學士素不齒數的拳術,陡然變成極熱烈的流行品了。
鄉宦人家想結識黃瑾武的,辦上等酒席敦請黃瑾武吃飯,必須幾個拳教師作陪。
酒至半酣,豪興頓發,談拳論掌,色舞眉飛。
談論到興會淋漓的時候,便撤去杯盤搬開桌椅,騰出一塊地方來,各教師紮衣的紮衣,捋袖的捋袖,或走一趟拳,或使一路棒。
有時黃瑾武自己高興起來,也解衣袒出兩條粗壯無倫的胳膊,和這些教師較量幾手,輸赢都不當作一回事。
湘陰的世家子彭某,與黃瑾武家有些世誼。
隻因兩家相隔有五六十裡,過從甚稀,不曾和黃瑾武見過面。
聞黃瑾武的名,也辦了酒席,特地請黃瑾武赴宴。
黃瑾武既蓄志要革清政府的命,不僅極力去羅緻會武藝的人,對于世家巨族的子弟,也無不盡力交歡。
彭、黃兩家又有世誼,自然一請便去。
彭某知道瑾武的性格,也照例請了幾個拳教師作陪。
不過所請的幾個教師,都沒有驚人的本領,也沒有赫赫的聲名,瑾武一個也不曾會過。
彭某是個很文弱的讀書人,對于武藝全不懂得。
就是請來作陪的幾個教師,和彭某平日并無來往,不過因居處相近,彼此認識而已。
在酒席上面,瑾武略與幾個教師談論了些練武功的話,即覺話不投機,懶得往下再談拳腳了。
那時正是七月間天氣,異常炎熱。
彭家的房屋寬大,七開間五進。
酒席設在第五進的廳堂上,推瑾武巍然上坐。
鄉下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