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談
關燈
小
中
大
栗子吃,無意中踏在虎身上,虎跪起來張口待咬,及一見是小孩兒,便翻走了,不過有時有被虎爪抓傷了的。
若遇上了豹子就不然,越是小孩兒,它越是喜歡抓了吃,見面少有得脫的。
&rdquo這是我第一次遇虎之情形。
第二次就更有趣了,這年我正是一十三歲,在長沙鄉中蒙童館裡讀書。
那位蒙師姓甯,最是迷信風水,每月總有三五日,帶着羅盤,到各處深山之中,尋找墓地。
他這種尋找墓地的事業,一不是人家死了人,托他尋找;二不是尋找着,留待後日自己應用,實是不過借此實習實習罷了。
他每次出外實習,總得帶着一個學生同走,免得在山中寂寞。
我生性喜動,很當過幾次這種随員。
一次蒙師和一個也是迷信風水的朋友談論左近數十裡的發冢。
所謂發冢者,就是葬過之後,子孫發達,功歸于祖墓,因謂之發冢。
那朋友說某山某向有一座草冢,不出十年,他家必然大發,沙水如何好,朝案如何好,來龍如何好,落穴如何好,說得蒙師心癢難撓。
第二日,就帶了些盤纏,教我替他提了羅盤,天光一亮,便動身去看那不出十年必能大發的墳墓。
那墳在湘陰縣境内,離蒙館有三十多裡的路程,因我年輕,不大能跑路,直到下午三四點鐘才走到,已走得疲倦不堪了。
隻得到一家小飯店裡,準備歇宿一宵,次日再上山去看墓。
這夜蒙師和飯店裡夥計閑談,夥計就說:&ldquo在一個月以前,這地方出了猛虎,上山砍柴的人,被咬傷了好幾個,死了一個。
近來不見傷人,想必已離開這裡,往别處去了。
&rdquo蒙師說:&ldquo若不曾往别處去,絕沒有這麼多日子不傷人的,縱不傷人,也得傷不少的家畜,這近處的豬狗,沒聽說有被咬去的麼?&rdquo那店夥說:&ldquo不曾聽人說過,想必是沒有。
&rdquo蒙師聽了,更是毫不措意。
這夜胡亂睡了一覺,次日早起,天才黎明,便吃了些充饑的早點,蒙師教我提了羅盤,一同入山尋覓那未來的發冢。
那山并不甚高大,上山的道路,也不甚陡削。
山腰以下的樹木,極蒼翠秾密;山腰以上,大概是因土宜的關系,一棵茶杯大小的樹也沒有,一望盡是蘆葦、荊棘。
記得那時正是暮春天氣,無論一草一木,都欣欣然盡其生生之理。
這山上紅色杜鵑花極多,我師徒入山,正當朝暾初上,映着鮮紅如血的杜鵑。
花揣葉末,更頂着一顆一顆的露珠,各自對着朝陽,放出些微末的光芒來,是這般點綴在鮮紅的花枝上,古人所謂&ldquo杜鵑泣血&rdquo,四個字安在這上面,倒很恰切。
隻是那時這山上的景緻,雖有這般豔麗,卻苦于我的年齡太輕,一點兒不知道領略,就隻把那一幅圖畫,深深地印入了腦中。
自後至今二十年間,不曾第二次遇過那般的景緻,如此也可見良辰美景,确是人生不易多得的。
蒙師胸中,充滿了無數死人住宅的圖樣,像這般景緻,與他的襟懷,是格格不相入的,隻是一路走着,一路托着羅盤,探看山勢。
不一會兒,走到了一處極深邃的山坡裡,這山坡也是沒一株樹木,一片茸茸青草,就和鋪了一張很厚的地毯相似。
我跟着蒙師,才轉入山坡,就發現朝南的一個山尻裡,有一大堆連枝帶葉的枯松樹,堆得足有七八尺高下。
我當時看了心想這一大堆松樹,堆得颠倒錯亂,不像是砍倒準備做柴燒的,并且枝葉都留在上面,而樹蔸又沒有了,近蔸的所在,有像是折斷的,有像是齒牙咬斷的,卻沒一根像砍的,也沒一根像鋸的,不免覺着奇怪。
随即指給蒙師看,并問是不是砍了做柴燒的。
蒙師略望了一眼,絕不在意地答道:&ldquo不是砍了做柴燒,這種茶杯粗細的松樹,能做什麼用?&rdquo蒙師說着,仍向上走。
約莫離那堆松樹有二三百步遠近,山勢越走越高。
再低頭看那堆松樹時,形式仿佛一個絕大的鳥巢,周圍用松樹堆砌得又像一隻大碗,中間鋪着絨也似的枯草,我不禁失聲呼道:&ldquo先生,那不是叫化子做的房子麼?&rdquo我這句話才呼出口,蒙師還不曾回答,猛聽得驚天動地的一聲大嗥,一隻牯牛般大的斑毛老虎,随着那嗥聲,從樹堆裡一蹿,到了樹外青草地上,正擡頭四望。
視線還沒射到我師徒身上,蒙師已拖了我胳膊,向這邊山下便跑。
幸虧我小時在鄉下爬山越嶺慣了,心裡又沒存着恐懼的念頭,能跑得很快。
倒是蒙師,因為知道這東西不是好玩意兒,拖着我跑過十來步之後,就漸漸地跑不動了,口裡隻顧一疊連聲地催我快跑,自己卻爬爬跌跌地踉跄逃到山下。
手中羅盤也沒有了,腳上鞋子也不知在什麼時候跑掉了一隻,身上穿的一件藍竹布長衫,終年所賴以做彰身之具的,前後都被荊棘鈎破了好幾條裂口,一副慣受雨打風吹,紫醬色的臉膛,就仿佛新從灰色染缸裡改染了顔色的。
但是蒙師雖吓成了這個樣子,而平日尊嚴的态度,仍竭力地保持,不肯改變,喘息略平了些,便正色說道:&ldquo老虎睡在它窠裡,若不是你這東西高喉嚨、大嗓子地叫喚,怎麼會把它驚醒起來?以後務須記着,在山裡見着這種虎窠,萬不可高聲大叫,隻趕緊往下山逃跑便了。
&rdquo 我聽了這種教訓,口裡不敢說什麼,心想:&ldquo你剛才還說這茶杯粗細的松樹,不是砍了做柴燒,不能做什麼用。
于個便怪我不該高喉嚨、大嗓子地叫喚。
&rdquo遂故意問道:&ldquo先生的羅盤呢?此刻不看地了
若遇上了豹子就不然,越是小孩兒,它越是喜歡抓了吃,見面少有得脫的。
&rdquo這是我第一次遇虎之情形。
第二次就更有趣了,這年我正是一十三歲,在長沙鄉中蒙童館裡讀書。
那位蒙師姓甯,最是迷信風水,每月總有三五日,帶着羅盤,到各處深山之中,尋找墓地。
他這種尋找墓地的事業,一不是人家死了人,托他尋找;二不是尋找着,留待後日自己應用,實是不過借此實習實習罷了。
他每次出外實習,總得帶着一個學生同走,免得在山中寂寞。
我生性喜動,很當過幾次這種随員。
一次蒙師和一個也是迷信風水的朋友談論左近數十裡的發冢。
所謂發冢者,就是葬過之後,子孫發達,功歸于祖墓,因謂之發冢。
那朋友說某山某向有一座草冢,不出十年,他家必然大發,沙水如何好,朝案如何好,來龍如何好,落穴如何好,說得蒙師心癢難撓。
第二日,就帶了些盤纏,教我替他提了羅盤,天光一亮,便動身去看那不出十年必能大發的墳墓。
那墳在湘陰縣境内,離蒙館有三十多裡的路程,因我年輕,不大能跑路,直到下午三四點鐘才走到,已走得疲倦不堪了。
隻得到一家小飯店裡,準備歇宿一宵,次日再上山去看墓。
這夜蒙師和飯店裡夥計閑談,夥計就說:&ldquo在一個月以前,這地方出了猛虎,上山砍柴的人,被咬傷了好幾個,死了一個。
近來不見傷人,想必已離開這裡,往别處去了。
&rdquo蒙師說:&ldquo若不曾往别處去,絕沒有這麼多日子不傷人的,縱不傷人,也得傷不少的家畜,這近處的豬狗,沒聽說有被咬去的麼?&rdquo那店夥說:&ldquo不曾聽人說過,想必是沒有。
&rdquo蒙師聽了,更是毫不措意。
這夜胡亂睡了一覺,次日早起,天才黎明,便吃了些充饑的早點,蒙師教我提了羅盤,一同入山尋覓那未來的發冢。
那山并不甚高大,上山的道路,也不甚陡削。
山腰以下的樹木,極蒼翠秾密;山腰以上,大概是因土宜的關系,一棵茶杯大小的樹也沒有,一望盡是蘆葦、荊棘。
記得那時正是暮春天氣,無論一草一木,都欣欣然盡其生生之理。
這山上紅色杜鵑花極多,我師徒入山,正當朝暾初上,映着鮮紅如血的杜鵑。
花揣葉末,更頂着一顆一顆的露珠,各自對着朝陽,放出些微末的光芒來,是這般點綴在鮮紅的花枝上,古人所謂&ldquo杜鵑泣血&rdquo,四個字安在這上面,倒很恰切。
隻是那時這山上的景緻,雖有這般豔麗,卻苦于我的年齡太輕,一點兒不知道領略,就隻把那一幅圖畫,深深地印入了腦中。
自後至今二十年間,不曾第二次遇過那般的景緻,如此也可見良辰美景,确是人生不易多得的。
蒙師胸中,充滿了無數死人住宅的圖樣,像這般景緻,與他的襟懷,是格格不相入的,隻是一路走着,一路托着羅盤,探看山勢。
不一會兒,走到了一處極深邃的山坡裡,這山坡也是沒一株樹木,一片茸茸青草,就和鋪了一張很厚的地毯相似。
我跟着蒙師,才轉入山坡,就發現朝南的一個山尻裡,有一大堆連枝帶葉的枯松樹,堆得足有七八尺高下。
我當時看了心想這一大堆松樹,堆得颠倒錯亂,不像是砍倒準備做柴燒的,并且枝葉都留在上面,而樹蔸又沒有了,近蔸的所在,有像是折斷的,有像是齒牙咬斷的,卻沒一根像砍的,也沒一根像鋸的,不免覺着奇怪。
随即指給蒙師看,并問是不是砍了做柴燒的。
蒙師略望了一眼,絕不在意地答道:&ldquo不是砍了做柴燒,這種茶杯粗細的松樹,能做什麼用?&rdquo蒙師說着,仍向上走。
約莫離那堆松樹有二三百步遠近,山勢越走越高。
再低頭看那堆松樹時,形式仿佛一個絕大的鳥巢,周圍用松樹堆砌得又像一隻大碗,中間鋪着絨也似的枯草,我不禁失聲呼道:&ldquo先生,那不是叫化子做的房子麼?&rdquo我這句話才呼出口,蒙師還不曾回答,猛聽得驚天動地的一聲大嗥,一隻牯牛般大的斑毛老虎,随着那嗥聲,從樹堆裡一蹿,到了樹外青草地上,正擡頭四望。
視線還沒射到我師徒身上,蒙師已拖了我胳膊,向這邊山下便跑。
幸虧我小時在鄉下爬山越嶺慣了,心裡又沒存着恐懼的念頭,能跑得很快。
倒是蒙師,因為知道這東西不是好玩意兒,拖着我跑過十來步之後,就漸漸地跑不動了,口裡隻顧一疊連聲地催我快跑,自己卻爬爬跌跌地踉跄逃到山下。
手中羅盤也沒有了,腳上鞋子也不知在什麼時候跑掉了一隻,身上穿的一件藍竹布長衫,終年所賴以做彰身之具的,前後都被荊棘鈎破了好幾條裂口,一副慣受雨打風吹,紫醬色的臉膛,就仿佛新從灰色染缸裡改染了顔色的。
但是蒙師雖吓成了這個樣子,而平日尊嚴的态度,仍竭力地保持,不肯改變,喘息略平了些,便正色說道:&ldquo老虎睡在它窠裡,若不是你這東西高喉嚨、大嗓子地叫喚,怎麼會把它驚醒起來?以後務須記着,在山裡見着這種虎窠,萬不可高聲大叫,隻趕緊往下山逃跑便了。
&rdquo 我聽了這種教訓,口裡不敢說什麼,心想:&ldquo你剛才還說這茶杯粗細的松樹,不是砍了做柴燒,不能做什麼用。
于個便怪我不該高喉嚨、大嗓子地叫喚。
&rdquo遂故意問道:&ldquo先生的羅盤呢?此刻不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