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六剃頭
關燈
小
中
大
長沙小吳門正街有一家剃頭店,年代開得最久,因是姓吳的所開,那條街上的人都順口叫他&ldquo吳家剃頭店&rdquo,店主行六,大家都叫他&ldquo吳六剃頭&rdquo,這吳六雖是個開剃頭店的人,卻練得一身絕好的武藝。
民國壬子年,吳六的年紀已經七十六歲,還能用一隻手端起一個二三百觔重的石臼,面不紅、氣不喘,一點兒看不出他吃力的樣子。
隻是吳六雖懷抱這麼一身絕技,在小吳門正街住了五十多年,知道他會武藝的人極少。
僅有幾個會武藝的内行,知道吳六的内、外功都做到了絕頂,暗暗地佩服他、推崇他,然誰也不肯拿着吳六會武藝的話,對外行亂說,因此普通一般人絕少知道的。
武藝并不是一件犯禁的東西,吳六為什麼要這麼諱莫如深呢?這其中有兩個原因,這兩種原因,也隻長沙幾個内行朋友當中,年事較長的才知道得詳細。
在下在長沙辦國技學會的時候,隐隐約約地聞得吳六剃頭的名,滿打算将他請到會裡來,先托長沙的老教師劉心泉去請。
劉心泉是劉三元的徒弟,那時的年紀也有七十二三歲了。
少時和吳六很有點兒交情,直到四十歲以後,劉心泉因住在長沙鄉下教拳,就在鄉下買了些田産,不常到長沙省裡來,與吳六的交情漸漸疏遠了,所以不曾請動吳六。
在下打聽得浏陽的鄧升平和吳六是生死至交,特地托人将鄧升平接到會裡,一看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
生得又矮又胖,挺着羅漢肚子,頭頂光溜溜的沒一根頭發,兩道花白眉毛,卻仍是十分濃厚,長的足有一寸七八分,朝兩邊眼角垂下來,和畫像上的長眉祖師一樣。
原生得一部好胡須,隻因鄧升平的性情古怪,嫌胡須太長了不方便,隻在五十多歲的時候,留了幾年須,不知因着什麼事情,賭氣在吳六店裡剃了,自後便不曾留過。
鄧升平的武藝,完全是硬門功夫,兩條又短又粗的臂膊随意伸出來,端一滿碗清水,五六個漢子用繩索拴住他的脈腕,極力拉扯,碗裡的水不會有一點兒滴出來。
他生平隻佩服吳六,每年至少得來長沙一次,來時總是住在吳六店裡。
這回在下托人将他接到會裡,他一個字不認識,看不懂宣言書和章程,隻得由在下當面把倡辦國技學會的宗旨與辦法,詳細說明給他聽。
他倒是誠意地贊成,并答應盡力幫忙。
在下便把托劉心泉去請吳六不曾請動的話說了,要求他且替國技學會幫了這回忙,去将吳六請來。
鄧升平一聽這話,即時現出難為的神氣,連連地搖着頭說道:&ldquo這個忙隻怕沒人能幫得了,旁人都容易說話,唯有吳六爹跟前,這種話委實有些難說。
托别人去說還好,好一點,不過請他不來罷了,若是我去,一開口就得受他的申斥,犯不着去碰這無謂的釘子。
&rdquo在下問是什麼道理,鄧升平隻是搖頭道:&ldquo道理是沒什麼道理,他生成是這麼古怪的脾氣,誰也拿着他沒有法子。
&rdquo在下當時聽了,知道是鄧升平不肯把原因說出來,絕不是因吳六的脾氣真個古怪。
但是那時和鄧升平初次見面,彼此都不是相知的人,不便追問下去,隻得暫時将這事擱起,殷勤地把鄧升平留在會裡,每日陪着他談論拳腳。
盤桓到一個禮拜之後,漸漸與在下說得投機了。
很承他老人家的情分,不把在下當外行看待,他生平最得意的手法,都盡情解釋給我聽,一點兒不隐匿。
在下拳腳生疏的地方,他也一點兒不客氣,一面糾正,一面講演,苦口婆心,比正式拜的師傅還來得懇切些。
這夜已是三更時分了,因是七月間天氣,夜裡仍是很熱,鄧升平先睡了一會兒,睡不着,獨自起來,走到在下房門口,見在下不曾睡,便進房向在下問道:&ldquo于今我們起廠子教徒弟,官府也不過問麼?&rdquo在下道:&ldquo這與官府有什麼相幹,要他來過問做什麼?&rdquo鄧升平很露出詫異的樣子說道:&ldquo設廠授徒是幹犯禁令的事,怎麼不與官府相幹?在八九年前,我很有幾個同門的兄弟,曾為這事吃過虧的。
于今見這裡彰明較著的挂起招牌來,所以問先生這話。
&rdquo在下笑道:&ldquo那是清朝專制皇帝的禁令,于今已改變了國體,從前的一切禁令,都不發生效力了。
&rdquo 鄧升平好像思索什麼的樣子,一會兒忽然問道:&ldquo從前不曾辦了的案子,難道他一切都不辦了麼?&rdquo在下道:&ldquo這卻看是什麼案子,有人繼續向法院裡控告,當然還是辦。
&
民國壬子年,吳六的年紀已經七十六歲,還能用一隻手端起一個二三百觔重的石臼,面不紅、氣不喘,一點兒看不出他吃力的樣子。
隻是吳六雖懷抱這麼一身絕技,在小吳門正街住了五十多年,知道他會武藝的人極少。
僅有幾個會武藝的内行,知道吳六的内、外功都做到了絕頂,暗暗地佩服他、推崇他,然誰也不肯拿着吳六會武藝的話,對外行亂說,因此普通一般人絕少知道的。
武藝并不是一件犯禁的東西,吳六為什麼要這麼諱莫如深呢?這其中有兩個原因,這兩種原因,也隻長沙幾個内行朋友當中,年事較長的才知道得詳細。
在下在長沙辦國技學會的時候,隐隐約約地聞得吳六剃頭的名,滿打算将他請到會裡來,先托長沙的老教師劉心泉去請。
劉心泉是劉三元的徒弟,那時的年紀也有七十二三歲了。
少時和吳六很有點兒交情,直到四十歲以後,劉心泉因住在長沙鄉下教拳,就在鄉下買了些田産,不常到長沙省裡來,與吳六的交情漸漸疏遠了,所以不曾請動吳六。
在下打聽得浏陽的鄧升平和吳六是生死至交,特地托人将鄧升平接到會裡,一看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
生得又矮又胖,挺着羅漢肚子,頭頂光溜溜的沒一根頭發,兩道花白眉毛,卻仍是十分濃厚,長的足有一寸七八分,朝兩邊眼角垂下來,和畫像上的長眉祖師一樣。
原生得一部好胡須,隻因鄧升平的性情古怪,嫌胡須太長了不方便,隻在五十多歲的時候,留了幾年須,不知因着什麼事情,賭氣在吳六店裡剃了,自後便不曾留過。
鄧升平的武藝,完全是硬門功夫,兩條又短又粗的臂膊随意伸出來,端一滿碗清水,五六個漢子用繩索拴住他的脈腕,極力拉扯,碗裡的水不會有一點兒滴出來。
他生平隻佩服吳六,每年至少得來長沙一次,來時總是住在吳六店裡。
這回在下托人将他接到會裡,他一個字不認識,看不懂宣言書和章程,隻得由在下當面把倡辦國技學會的宗旨與辦法,詳細說明給他聽。
他倒是誠意地贊成,并答應盡力幫忙。
在下便把托劉心泉去請吳六不曾請動的話說了,要求他且替國技學會幫了這回忙,去将吳六請來。
鄧升平一聽這話,即時現出難為的神氣,連連地搖着頭說道:&ldquo這個忙隻怕沒人能幫得了,旁人都容易說話,唯有吳六爹跟前,這種話委實有些難說。
托别人去說還好,好一點,不過請他不來罷了,若是我去,一開口就得受他的申斥,犯不着去碰這無謂的釘子。
&rdquo在下問是什麼道理,鄧升平隻是搖頭道:&ldquo道理是沒什麼道理,他生成是這麼古怪的脾氣,誰也拿着他沒有法子。
&rdquo在下當時聽了,知道是鄧升平不肯把原因說出來,絕不是因吳六的脾氣真個古怪。
但是那時和鄧升平初次見面,彼此都不是相知的人,不便追問下去,隻得暫時将這事擱起,殷勤地把鄧升平留在會裡,每日陪着他談論拳腳。
盤桓到一個禮拜之後,漸漸與在下說得投機了。
很承他老人家的情分,不把在下當外行看待,他生平最得意的手法,都盡情解釋給我聽,一點兒不隐匿。
在下拳腳生疏的地方,他也一點兒不客氣,一面糾正,一面講演,苦口婆心,比正式拜的師傅還來得懇切些。
這夜已是三更時分了,因是七月間天氣,夜裡仍是很熱,鄧升平先睡了一會兒,睡不着,獨自起來,走到在下房門口,見在下不曾睡,便進房向在下問道:&ldquo于今我們起廠子教徒弟,官府也不過問麼?&rdquo在下道:&ldquo這與官府有什麼相幹,要他來過問做什麼?&rdquo鄧升平很露出詫異的樣子說道:&ldquo設廠授徒是幹犯禁令的事,怎麼不與官府相幹?在八九年前,我很有幾個同門的兄弟,曾為這事吃過虧的。
于今見這裡彰明較著的挂起招牌來,所以問先生這話。
&rdquo在下笑道:&ldquo那是清朝專制皇帝的禁令,于今已改變了國體,從前的一切禁令,都不發生效力了。
&rdquo 鄧升平好像思索什麼的樣子,一會兒忽然問道:&ldquo從前不曾辦了的案子,難道他一切都不辦了麼?&rdquo在下道:&ldquo這卻看是什麼案子,有人繼續向法院裡控告,當然還是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