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告訴敬事房。
讓他們留著門。
」太後吩咐,「十四阿哥在這兒陪我吃飯。
」 「是!」常全乘機說道,「十三阿哥還在等著跟老主子請安呢!不如留十三阿哥一塊兒侍膳吧!」 太後想了好半天說:「好吧!也省得人家疑心咱們娘兒倆說什麼私話。
」 於是常全傳懿旨,允祥也進殿磕了頭,陪著太後一起用晚膳。
宮中的規矩很大,太後、皇帝傳膳,都是在正中獨據一桌,侍膳後妃、公主、皇子皆是站著進食,無復家人樂敘天倫的情趣,所以太後特為吩咐:「咱們不用那些規矩,就跟民間一樣,娘兒們一桌吃飯,有什麼不行?」 於是太後上坐,兩個兒子左右陪侍,天家玉食,豐盛非凡,但肴饌一道接一道地端上桌,隻都是打個照面便撤了下去,因為在哀戚的氣氛暗地裏凝結未散的情況中,誰也不會有好胃口。
母子三個都一樣,最後是就著錦州醬小菜,各吃了一碗香粳米粥。
飯罷拿茶漱了口,太後首先站起來往寢殿中走,同時交代了一句:「你們倆都來!」 見此光景,常全知道應該警戒了,便使個眼色,示意宮女們都遠遠避開。
「聽說你見了你四哥了?」太後問十四阿哥。
「是!」十四阿哥答說,「我隻給他請安。
」 「你們說了些什麼?」 「四哥聽了年羹堯的話,罵我。
」十四阿哥說,「我不受!他沒有資格罵我!」 「小祥!」太後轉臉問道,「你看這件事怎麼辦?」 允祥想一想,臉現惶恐地答說:「但求能不惹太後煩心,皇上跟弟弟都應仰體慈意才是。
」 太後點點頭:「你這話還公平。
實在說,兄不友,弟不恭,總有個錯在前面的。
若說要我做太後,我倒是願意做杜太後。
」 兄弟倆都有些詫異,太後怎麼會想到宋朝開國的杜太後?不由得都用請求解釋的眼光看著她。
「杜太後交代宋太祖的話,你們總記得?」 當然記得。
杜太後曾經表示:國賴長君,匡胤萬年以後,應該傳位給匡義,然後再傳位於侄。
如今太後引用杜太後的話,意思自然是皇帝將來賓天,應將大位傳於十四阿哥。
這個主意實在太出人意外了,不但允祥,連允禵都不知道是否可行。
「回太後的話,」允祥問道,「這番意思,是不是要傳給皇上?」 「應該讓他知道。
」 「是!」允祥沒有再說下去,他真不知道應不應該自告奮勇。
「娘!」允禵開口了,「我看是多餘的。
」 「不妨試一試。
」太後轉臉說道,「小祥,你去說。
」 「是!」允祥硬著頭皮答應。
※ ※ ※ 「哼!」皇帝冷笑,「太後倒識得字,可沒有讀過《宋史》,怎麼會把這段典故源源本本記在肚子裏?你倒說,是何道理?」 「臣亦是這樣在想。
」允祥答說。
「看來是第十四的花樣?」 「不像!」允祥接口便答,「很不像。
」 「何以見得?」 「第一,」允祥很用心地思索著,「太後說這話的時候,十四阿哥亦很有大出意料的樣子;第二,十四阿哥如果有這麼一個想法,態度不至於如此;第三,太後宮裏跟十四阿哥之間,決沒有私下通信的情形。
」 這三點解釋,極有道理,尤其是第二點,皇帝以親身的感受,作易地而處的假想,自己對「四哥」不管如何不滿,但如想分一杯羹,有兄終弟及的企圖,那就無論如何得要委曲求全,決不是現在這種寧折不彎的決裂態度。
「那麼,照你看呢?是誰教了太後這麼一套異想天開的話?」 「臣要勸皇上,對這一層實在不必去追究。
」 「那麼該追究什麼?追究他們勸太後說話的用意?」 那也就跟追究什麼人教唆太後一樣了。
允祥想好了很委婉的話說:「也許太後也知道這麼做並不合適,所以根本上像沒有做這件事似的,泰然得很。
既然如此,皇上也不必認真。
」 「對這件事認真是一回事,認真對這件事應該採取的態度,又是一件事。
」皇帝問道,「照你說這件事應該作何處置?」 這問是在允祥意料之中,也是他最感為難之處,所以答語是早就想好了的。
「其事萬不可行!無奈太後的懿旨,不便公然辯駁,臣以為如果皇上能夠膝下密陳,剖析關係利害,太後以天下為重,自無有不收回成命之理。
」 這是往皇帝自己身上推。
看來似乎太圓滑了一點,但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換了允祥,怕也隻有這樣的想法。
於是皇帝毅然決然地答說:「就這樣,我自己去求見太後。
」 皇帝去見太後總是在五更時分,說起來這才符合晨昏定省的古義,其實有點「孔子拜陽貨」的味道。
太後有多年的宿疾,喉頭不能受寒風吹,否則就會咳嗽大作,如果前一天發病,五更時分還在床上,自然免見;倘或已經起身,但如時令不正,或者風雨陰寒,常全等人亦會勸太後保養,隻說一聲:「知道了!」亦是免見。
這一來母子之間倒都覺得輕鬆,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見比見好。
但這一天不同,皇帝固然有話要面陳太後,太後亦希望從皇帝口中聽到一句從先帝賓天以來,唯一可使她略感安慰的話。
因此,這天進見,氣氛不同,太後一面喝著奶茶,一面自己告訴皇帝,她的咳嗽本來很厲害,而一夜過來舒服得多了。
又說夜來睡得很好,意思是表示心境寬舒。
有此寬舒的心境,自然是一心以為她提出的辦法,能夠化解他們同母兄弟的怨恨,同時也以為皇帝可能正在找這麼一個補過的機會。
皇帝隻是貌作恭順地聽著,等太後說完,他才含著笑容,從容不迫地問道:「宋朝杜太後的故事,娘是聽誰說的?」 那笑容中有著好笑的味道,太後便問:「怎麼,這個故事沒有說對?」 「說對了的。
可惜隻說了半截。
」 「怎麼隻有半截?」 「隻有前半截,還有後半截。
」 太後可不知道這個故事還有後半截,怔怔地望著兒子,說不出話。
「娘想來還不知道後半截的故事,兒子來說全了它。
」皇帝喝口茶,剝著指甲,像閒談似地說,「宋太祖是照杜太
讓他們留著門。
」太後吩咐,「十四阿哥在這兒陪我吃飯。
」 「是!」常全乘機說道,「十三阿哥還在等著跟老主子請安呢!不如留十三阿哥一塊兒侍膳吧!」 太後想了好半天說:「好吧!也省得人家疑心咱們娘兒倆說什麼私話。
」 於是常全傳懿旨,允祥也進殿磕了頭,陪著太後一起用晚膳。
宮中的規矩很大,太後、皇帝傳膳,都是在正中獨據一桌,侍膳後妃、公主、皇子皆是站著進食,無復家人樂敘天倫的情趣,所以太後特為吩咐:「咱們不用那些規矩,就跟民間一樣,娘兒們一桌吃飯,有什麼不行?」 於是太後上坐,兩個兒子左右陪侍,天家玉食,豐盛非凡,但肴饌一道接一道地端上桌,隻都是打個照面便撤了下去,因為在哀戚的氣氛暗地裏凝結未散的情況中,誰也不會有好胃口。
母子三個都一樣,最後是就著錦州醬小菜,各吃了一碗香粳米粥。
飯罷拿茶漱了口,太後首先站起來往寢殿中走,同時交代了一句:「你們倆都來!」 見此光景,常全知道應該警戒了,便使個眼色,示意宮女們都遠遠避開。
「聽說你見了你四哥了?」太後問十四阿哥。
「是!」十四阿哥答說,「我隻給他請安。
」 「你們說了些什麼?」 「四哥聽了年羹堯的話,罵我。
」十四阿哥說,「我不受!他沒有資格罵我!」 「小祥!」太後轉臉問道,「你看這件事怎麼辦?」 允祥想一想,臉現惶恐地答說:「但求能不惹太後煩心,皇上跟弟弟都應仰體慈意才是。
」 太後點點頭:「你這話還公平。
實在說,兄不友,弟不恭,總有個錯在前面的。
若說要我做太後,我倒是願意做杜太後。
」 兄弟倆都有些詫異,太後怎麼會想到宋朝開國的杜太後?不由得都用請求解釋的眼光看著她。
「杜太後交代宋太祖的話,你們總記得?」 當然記得。
杜太後曾經表示:國賴長君,匡胤萬年以後,應該傳位給匡義,然後再傳位於侄。
如今太後引用杜太後的話,意思自然是皇帝將來賓天,應將大位傳於十四阿哥。
這個主意實在太出人意外了,不但允祥,連允禵都不知道是否可行。
「回太後的話,」允祥問道,「這番意思,是不是要傳給皇上?」 「應該讓他知道。
」 「是!」允祥沒有再說下去,他真不知道應不應該自告奮勇。
「娘!」允禵開口了,「我看是多餘的。
」 「不妨試一試。
」太後轉臉說道,「小祥,你去說。
」 「是!」允祥硬著頭皮答應。
※ ※ ※ 「哼!」皇帝冷笑,「太後倒識得字,可沒有讀過《宋史》,怎麼會把這段典故源源本本記在肚子裏?你倒說,是何道理?」 「臣亦是這樣在想。
」允祥答說。
「看來是第十四的花樣?」 「不像!」允祥接口便答,「很不像。
」 「何以見得?」 「第一,」允祥很用心地思索著,「太後說這話的時候,十四阿哥亦很有大出意料的樣子;第二,十四阿哥如果有這麼一個想法,態度不至於如此;第三,太後宮裏跟十四阿哥之間,決沒有私下通信的情形。
」 這三點解釋,極有道理,尤其是第二點,皇帝以親身的感受,作易地而處的假想,自己對「四哥」不管如何不滿,但如想分一杯羹,有兄終弟及的企圖,那就無論如何得要委曲求全,決不是現在這種寧折不彎的決裂態度。
「那麼,照你看呢?是誰教了太後這麼一套異想天開的話?」 「臣要勸皇上,對這一層實在不必去追究。
」 「那麼該追究什麼?追究他們勸太後說話的用意?」 那也就跟追究什麼人教唆太後一樣了。
允祥想好了很委婉的話說:「也許太後也知道這麼做並不合適,所以根本上像沒有做這件事似的,泰然得很。
既然如此,皇上也不必認真。
」 「對這件事認真是一回事,認真對這件事應該採取的態度,又是一件事。
」皇帝問道,「照你說這件事應該作何處置?」 這問是在允祥意料之中,也是他最感為難之處,所以答語是早就想好了的。
「其事萬不可行!無奈太後的懿旨,不便公然辯駁,臣以為如果皇上能夠膝下密陳,剖析關係利害,太後以天下為重,自無有不收回成命之理。
」 這是往皇帝自己身上推。
看來似乎太圓滑了一點,但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換了允祥,怕也隻有這樣的想法。
於是皇帝毅然決然地答說:「就這樣,我自己去求見太後。
」 皇帝去見太後總是在五更時分,說起來這才符合晨昏定省的古義,其實有點「孔子拜陽貨」的味道。
太後有多年的宿疾,喉頭不能受寒風吹,否則就會咳嗽大作,如果前一天發病,五更時分還在床上,自然免見;倘或已經起身,但如時令不正,或者風雨陰寒,常全等人亦會勸太後保養,隻說一聲:「知道了!」亦是免見。
這一來母子之間倒都覺得輕鬆,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見比見好。
但這一天不同,皇帝固然有話要面陳太後,太後亦希望從皇帝口中聽到一句從先帝賓天以來,唯一可使她略感安慰的話。
因此,這天進見,氣氛不同,太後一面喝著奶茶,一面自己告訴皇帝,她的咳嗽本來很厲害,而一夜過來舒服得多了。
又說夜來睡得很好,意思是表示心境寬舒。
有此寬舒的心境,自然是一心以為她提出的辦法,能夠化解他們同母兄弟的怨恨,同時也以為皇帝可能正在找這麼一個補過的機會。
皇帝隻是貌作恭順地聽著,等太後說完,他才含著笑容,從容不迫地問道:「宋朝杜太後的故事,娘是聽誰說的?」 那笑容中有著好笑的味道,太後便問:「怎麼,這個故事沒有說對?」 「說對了的。
可惜隻說了半截。
」 「怎麼隻有半截?」 「隻有前半截,還有後半截。
」 太後可不知道這個故事還有後半截,怔怔地望著兒子,說不出話。
「娘想來還不知道後半截的故事,兒子來說全了它。
」皇帝喝口茶,剝著指甲,像閒談似地說,「宋太祖是照杜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