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在想人情物態。
所以一見邵元龍是自以為允禟待他太薄,而竟不念賓東一場,甘願出頭來攻訐故主,便可判定他是個卑鄙小人,隻要誘之以利,教他幹什麼就會幹什麼。
既然如此,無須多問。
而且他所說的,究有幾分真實,亦大成疑問。
如果中了他的先入之言,或者反會忽略了真相。
於是他說:「邵先生,找聽說你境況很窘,是不是?」 「是,言之有愧。
」 「那,我送一千兩銀子給你。
」 「這就是受之有愧了。
」邵元龍喜動眉宇,一雙鼠眼亂轉,倒好像白花花的銀子,早就備著等似的。
「來啊!告訴帳房備一千兩銀子,給邵老爺送到府上。
」 「不敢,不敢!」邵元龍爬下來磕個頭,「十七爺如此厚賜,真不知何以為報?」 「請起來,請起來!」允禮虛扶一扶,「少不得有麻煩邵先生的地方。
」 等邵元龍一走,允禮立刻進宮覆命,他把他的想法、做法秘密陳訴,皇帝頗為心許。
「等過了年再說吧!」 ※ ※ ※ 雍正元年元旦,停止朝賀,皇帝照常處理政務,而且比平時更來得忙碌。
他知道,不孝不悌的名聲,可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宮闈之事,日久易忘。
唯有善政、德政,遺澤無窮。
可以永遠讓人記得他是一個好皇帝,那就足以彌補一切了。
為百姓自以整飭吏治為先。
民隱固宜勤求,加惠黎庶的善政,卻最好讓地方官去做。
皇帝深深知道,愛百姓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一個好官。
所以他在雍正年號的第一天,就做這件大事,共發了十一道上諭、都是給文武官員的。
文武地方官並稱督撫提鎮&mdash&mdash掌管一省或數省兵馬錢糧的總督;職司一省吏治的巡撫;綜理全省軍務的提督;鎮守一方的總兵,以下,文的是監司、道府、守令;武的是副將、參將,直到遊擊。
再以下,便不必直奉綸音了。
這十一道上諭,教重於令,誠重於儆。
首先是提示他們的職掌,你做總督該幹些什麼,權有多大,範圍在哪裏。
原來清朝的官制皆沿明而來,明朝的官制由明太祖一手所訂定,職掌經過歷朝修改增刪,已經相當清楚。
但是,日子一久,大家都模模糊糊,很少人去細心講求。
反正有好處的,能爭就爭;有責任的,能推就推。
皇帝如今重新提示一遍,也就是重新規定了一次,亦等於彼此作了一個約定,官吏奉職,以此上諭所提示的為準,皇帝考查功過,亦以此上諭所提示的為限。
接著便是對京官亦照此訓誡,各部院、翰詹科道各衙門,以及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無不奉到切實的告誡。
從頒發這些上諭以後,內外文武官員,特別是八旗都統,都知道皇帝費這麼大的工夫,細心指示,決不會說了就算,所以都戰戰兢兢地,奉命唯謹。
一時各衙門都似乎暮氣一掃,不管有事無事,該當班的時候,不敢輕易離開。
光這一點,可以說是皇帝的要求已經初步達成了。
不過聚集在一起沒有事幹,亦會生出許多是非。
恰好莊親王博果鐸去世,身後沒有兒子,卻留下極大一筆遺產。
照民間規矩,自有宗法可資依據,總是選最親近的侄子,嗣繼為子,承家頂業,但在皇族不同,不妨指定行輩相符的宗室承繼。
當然大緻亦照宗法,不會過於離譜。
可是,皇帝卻以為這件事是一個極好的示恩立威的機會,他將十六阿哥允祿承繼給莊親王,立即襲爵,而且承受了極大的一筆家產,真是飛來的富貴。
於是,議論就多了,說是皇帝偏心,偏心就是不公。
煌煌上諭,責人以善,自己何以不想一想? 這些話少不得會傳到皇帝耳朵裏,他當然有些惱怒,不過亦並不太感意外,隻命允祥仔細查訪,到底是哪些人在散佈流言,是否受允禩或者允禟的指使? 這件案子其實並不嚴重,皇帝到底不是聖人,就是聖人亦難免受感情的左右。
情之為物,心意相感,亦有機緣在內,何能銖兩相稱?更何況世間亦無一架可以衡量感情的天平。
皇帝不過是藉此案公然表示,對王公屬下的包衣奴僕,將展開整肅而已。
※ ※ ※ 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恂郡王允禵終於到京了。
到京不進城,發出幾道給部裏的咨文。
第一道是給禮部,說要叩謁梓宮,應如何準備,請知照見覆;第二道給戶部,請為他隨帶人馬準備兩個月的供應;第三道送給內務府,說要拜見母後,請為引導;第四道又是給禮部,再一次詢問見皇帝的儀注。
這四道咨文,最後都歸總到總理事務四大臣那裏,遭遇到從未有過的難題了! 「君臣之義不可廢。
」隆科多大不以為然地,「十四阿哥太過分了一點。
」 「親子之情不可隔。
」廉親王允禩針鋒相對地說,「他要叩謁梓宮,拜見太後,這都是人情之常,也是大義所在,我想沒有駁他的道理。
」 「駁是不能駁的。
」馬齊慢吞吞地說,「不過凡事要以禮來,我的意思,戶部供應,是件小事;叩謁梓宮亦不妨馬上就辦;要見太後得先請懿旨。
至於詢問見皇上儀注一節,根本不必奏聞。
」 在皇帝看,這是荒謬絕倫的事,臣下如果為之轉奏請旨,亦就跟上奏的人一樣荒謬了。
因此,對於這一點,除了允禩不作表示以外,怡親王允祥與隆科多都同意他的看法。
然而雖不必上奏,卻不能不覆,答覆中又如何措詞? 「若說大將軍亦是臣下,見皇上並無特殊的儀注,似乎語氣太硬了一點。
」馬齊說道,「不如就說,與其他親郡王一樣,再拿會典上的禮節,抄一份送去,比較妥當。
」 「也隻好如此!」允祥點點頭,「另外兩件事先奏聞皇上再議吧!」 「是的。
」馬齊徵詢地說,「不必一起進見吧?」 兩個多月來,無形中已定下了一條辦事則例,遇到尷尬事件。
總是推允祥或者隆科多或者兩個人一起進見,作
所以一見邵元龍是自以為允禟待他太薄,而竟不念賓東一場,甘願出頭來攻訐故主,便可判定他是個卑鄙小人,隻要誘之以利,教他幹什麼就會幹什麼。
既然如此,無須多問。
而且他所說的,究有幾分真實,亦大成疑問。
如果中了他的先入之言,或者反會忽略了真相。
於是他說:「邵先生,找聽說你境況很窘,是不是?」 「是,言之有愧。
」 「那,我送一千兩銀子給你。
」 「這就是受之有愧了。
」邵元龍喜動眉宇,一雙鼠眼亂轉,倒好像白花花的銀子,早就備著等似的。
「來啊!告訴帳房備一千兩銀子,給邵老爺送到府上。
」 「不敢,不敢!」邵元龍爬下來磕個頭,「十七爺如此厚賜,真不知何以為報?」 「請起來,請起來!」允禮虛扶一扶,「少不得有麻煩邵先生的地方。
」 等邵元龍一走,允禮立刻進宮覆命,他把他的想法、做法秘密陳訴,皇帝頗為心許。
「等過了年再說吧!」 ※ ※ ※ 雍正元年元旦,停止朝賀,皇帝照常處理政務,而且比平時更來得忙碌。
他知道,不孝不悌的名聲,可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宮闈之事,日久易忘。
唯有善政、德政,遺澤無窮。
可以永遠讓人記得他是一個好皇帝,那就足以彌補一切了。
為百姓自以整飭吏治為先。
民隱固宜勤求,加惠黎庶的善政,卻最好讓地方官去做。
皇帝深深知道,愛百姓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一個好官。
所以他在雍正年號的第一天,就做這件大事,共發了十一道上諭、都是給文武官員的。
文武地方官並稱督撫提鎮&mdash&mdash掌管一省或數省兵馬錢糧的總督;職司一省吏治的巡撫;綜理全省軍務的提督;鎮守一方的總兵,以下,文的是監司、道府、守令;武的是副將、參將,直到遊擊。
再以下,便不必直奉綸音了。
這十一道上諭,教重於令,誠重於儆。
首先是提示他們的職掌,你做總督該幹些什麼,權有多大,範圍在哪裏。
原來清朝的官制皆沿明而來,明朝的官制由明太祖一手所訂定,職掌經過歷朝修改增刪,已經相當清楚。
但是,日子一久,大家都模模糊糊,很少人去細心講求。
反正有好處的,能爭就爭;有責任的,能推就推。
皇帝如今重新提示一遍,也就是重新規定了一次,亦等於彼此作了一個約定,官吏奉職,以此上諭所提示的為準,皇帝考查功過,亦以此上諭所提示的為限。
接著便是對京官亦照此訓誡,各部院、翰詹科道各衙門,以及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無不奉到切實的告誡。
從頒發這些上諭以後,內外文武官員,特別是八旗都統,都知道皇帝費這麼大的工夫,細心指示,決不會說了就算,所以都戰戰兢兢地,奉命唯謹。
一時各衙門都似乎暮氣一掃,不管有事無事,該當班的時候,不敢輕易離開。
光這一點,可以說是皇帝的要求已經初步達成了。
不過聚集在一起沒有事幹,亦會生出許多是非。
恰好莊親王博果鐸去世,身後沒有兒子,卻留下極大一筆遺產。
照民間規矩,自有宗法可資依據,總是選最親近的侄子,嗣繼為子,承家頂業,但在皇族不同,不妨指定行輩相符的宗室承繼。
當然大緻亦照宗法,不會過於離譜。
可是,皇帝卻以為這件事是一個極好的示恩立威的機會,他將十六阿哥允祿承繼給莊親王,立即襲爵,而且承受了極大的一筆家產,真是飛來的富貴。
於是,議論就多了,說是皇帝偏心,偏心就是不公。
煌煌上諭,責人以善,自己何以不想一想? 這些話少不得會傳到皇帝耳朵裏,他當然有些惱怒,不過亦並不太感意外,隻命允祥仔細查訪,到底是哪些人在散佈流言,是否受允禩或者允禟的指使? 這件案子其實並不嚴重,皇帝到底不是聖人,就是聖人亦難免受感情的左右。
情之為物,心意相感,亦有機緣在內,何能銖兩相稱?更何況世間亦無一架可以衡量感情的天平。
皇帝不過是藉此案公然表示,對王公屬下的包衣奴僕,將展開整肅而已。
※ ※ ※ 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恂郡王允禵終於到京了。
到京不進城,發出幾道給部裏的咨文。
第一道是給禮部,說要叩謁梓宮,應如何準備,請知照見覆;第二道給戶部,請為他隨帶人馬準備兩個月的供應;第三道送給內務府,說要拜見母後,請為引導;第四道又是給禮部,再一次詢問見皇帝的儀注。
這四道咨文,最後都歸總到總理事務四大臣那裏,遭遇到從未有過的難題了! 「君臣之義不可廢。
」隆科多大不以為然地,「十四阿哥太過分了一點。
」 「親子之情不可隔。
」廉親王允禩針鋒相對地說,「他要叩謁梓宮,拜見太後,這都是人情之常,也是大義所在,我想沒有駁他的道理。
」 「駁是不能駁的。
」馬齊慢吞吞地說,「不過凡事要以禮來,我的意思,戶部供應,是件小事;叩謁梓宮亦不妨馬上就辦;要見太後得先請懿旨。
至於詢問見皇上儀注一節,根本不必奏聞。
」 在皇帝看,這是荒謬絕倫的事,臣下如果為之轉奏請旨,亦就跟上奏的人一樣荒謬了。
因此,對於這一點,除了允禩不作表示以外,怡親王允祥與隆科多都同意他的看法。
然而雖不必上奏,卻不能不覆,答覆中又如何措詞? 「若說大將軍亦是臣下,見皇上並無特殊的儀注,似乎語氣太硬了一點。
」馬齊說道,「不如就說,與其他親郡王一樣,再拿會典上的禮節,抄一份送去,比較妥當。
」 「也隻好如此!」允祥點點頭,「另外兩件事先奏聞皇上再議吧!」 「是的。
」馬齊徵詢地說,「不必一起進見吧?」 兩個多月來,無形中已定下了一條辦事則例,遇到尷尬事件。
總是推允祥或者隆科多或者兩個人一起進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