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持的理由說了一遍。
德妃與宜妃都很注意他的話,聽完,是德妃先問:「九阿哥,硃諭你看到了沒有?」 「看到了。
」 「是不是皇上的親筆?」 「是!」 聽這一說,德妃鬆了一口氣。
雖然臉上仍有怏怏不悅之色,那是因為她覺得大行皇帝不知何時改了主意。
而這一改,不符眾望,改得不好。
宜妃卻對隆科多仍有懷疑,還要再問,瞭解更多的事實。
「硃諭上怎麼說?」她問。
「硃諭上隻有十個字:『傳位于四阿哥胤禛欽此』。
」 宜妃皺起雙眉,收攏眼光,緊閉著嘴唇,凝神細想了一會兒,突然問道:「哪個『於』字?」 胤禟一愣,略想一想答說:是「『幹鉤于』。
」 「你再細想一想,是這個『于』字不是?」 一共十個字,決不會錯。
胤禟再細想一想答說:「決沒有錯!」 宜妃勃然變色,悲憤之外嘴角上明顯地有鄙薄的表示。
德妃很奇怪,也頗有些慍怒,不知她何以有此表情? 「太可惜了!德姊,」宜妃冷冷地說,「你真太後變成了假太後!」說完,便轉身臥向軟榻,示意擡走。
※ ※ ※ 德妃頭上,一直覺得天旋地轉,惟有躺下來才舒服些。
但一躺下來,心事雜亂,更覺不寧,依舊隻有坐了起來。
就這樣坐臥不安地,使得宮女們都害怕了,因為已有神智昏眩的現象。
有個宮女叫常全,三十歲了,早該放出去的,隻為德妃相待甚厚,自願不嫁,奉侍終生。
德妃亦拿她當女兒看待,私下無話不談的,這時便跪下來說:「主子如今是太後了!莫非心裏還有委屈?真是有委屈,四阿哥如今是皇上,不妨跟他明說!」 「唉!傻孩子,就是沒法兒跟他明說。
」德妃問道,「你聽見宜妃的話了沒有?」 「聽見了。
奴才可不大懂,什麼真啊假的?」 「唉!」德妃歎口氣,「宜妃的話一點兒不錯,我是真太後變成假太後了。
」 「這是怎麼說?真的假不了!」常全說道,「不都說十四阿哥會當皇上,如今四阿哥當皇上,主子不仍舊是太後嗎?」 「唉!」德妃又歎口氣,「跟你說不清楚!」 事實上也無法往下說了,因為封為固山貝子的皇十二子胤祹,在外求見。
這胤祹的生母,出身並不高,但胤祹本人卻富於事務長才,曾被派為管理內務府大臣,幾年前經理皇太後大喪,井井有條,所以嗣皇帝特派他先入大內,在乾清宮安設幾筵&mdash&mdash靈堂。
胤祹本性謙下,一見了德妃,恭恭敬敬地磕下頭去,口中說道:「兒臣胤祹叩請皇太後萬福金安。
」 就從這裏改了稱呼,而太後自己卻對此尊稱覺得刺耳,連連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十二阿哥請起來!」 「是!」胤祹站起身來,侍立在太後旁邊,「兒臣奉皇上面諭,進宮安設幾筵,皇上命兒臣將大事順便面奏太後。
」 據胤祹說,是嗣皇帝親自為大行皇帝穿的衣服,即時安奉在「黃輿」中,移靈入乾清宮,定於今夜戌時大殮。
目前先派出前站人員,第一個是隆科多負責警蹕,第二個便是胤祹。
嗣皇帝本來打算扶輿步行入城,被群臣勸阻,請嗣皇帝作為靈輿的前導,大概日中時分可到。
「喔!」太後想了好半天,才問出這麼一句話,「昨天晚上可還安靜吧?」 胤懂得這句話的涵義,但他既非胤禩、胤禟、胤禎一夥,自己也知道決無大位之份,所以覺得誰當皇帝都一樣,他隻要謹言慎行,小心辦事,自然可保富貴。
因為如此,縱有不安靜之處,他也不肯說實話了。
「回皇太後,安靜!」他說,「三阿哥領頭給皇上磕了頭。
」 聽此一說,太後稍覺安心,想一想又問:「五阿哥跟十四阿哥都還不知道出了大事。
應該趕緊通知他們回來奔喪啊!」 「是。
」胤祹答說,「已經派人通知五阿哥了。
」 那麼十四阿哥呢?太後心裏在想,一樣是先帝之子,不也應該通知他來奔喪嗎?由此可見,四阿哥必是有所顧慮,而這顧慮也就太奇怪了! 「回皇太後的話,」胤祹又說,「皇上命兒臣面奏,內廷各宮應如何恭行喪禮,請皇太後降懿旨遵辦。
」 這讓太後為難了!愣在那裏半天作不得聲。
「假太後」三字刺心得很,她的感覺中到處都有人在笑,到處都有人在罵,最好什麼人都不見,容她一個人把自己關起來,又何能厚著臉皮,儼然以太後的身份發號施令? 這是有口難言的痛苦,太後隻能這樣說:「既然你來陳設幾筵,就由你通知敬事房好了。
」 胤祹已看出太後的隱衷,心想,有她這句話,便等於奉了懿旨,自己儘管放手辦事好了。
於是退下來隨即傳敬事房的首領太監,傳懿旨命內廷各處準備成服;一面又通知內務府,將庫存的白布取出來,分送各宮,儘量供用。
其實各宮已開始更換陳飾,椅披、窗簾,皆用素色;瓷器由五彩換成青花,景泰藍之類的用具,收起不用。
妃嬪宮女的首飾,金玉珠寶一律換成白銀、象牙之類。
不多片刻,但見裏裏外外,白漫漫一片,哭聲此起彼落,相應不絕。
到得近午時分,嗣皇帝入宮,在隆宗門內跪接「黃輿」,一面號哭,一面扶著轎槓,安奉在乾清宮正殿。
此時王公大臣,已聞訊齊集,因為尚未成服,一律青色袍褂,暖帽上的頂戴與紅纓,亦皆摘去,由行輩最高的、大行皇帝嫡堂的弟弟裕親王福全之子保泰領頭,躃踴舉哀,然後跪在嗣皇帝面前,請以社稷為重,節哀順變。
皇帝哭不停聲,但裁決大事,井井有條。
禮部所進的大殮注,嗣皇帝一條一條細看,看完說道:「皇考教養文武大小臣工六十多年,哪個不是受了大行皇帝的深恩。
如今一旦龍馭上賓,悲痛之情,可想而知。
大殮的時候,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都讓他們進乾清門,瞻仰遺容。
」 「是!」禮部尚書陳元龍說,「儀注規定,公主、王妃,照例在乾清宮丹墀齊集。
」 「公主、王妃,豈可遠在丹墀?當然進大內,得以親近梓宮。
」皇帝又說,「我的兄弟子侄,亦都進乾清門,
德妃與宜妃都很注意他的話,聽完,是德妃先問:「九阿哥,硃諭你看到了沒有?」 「看到了。
」 「是不是皇上的親筆?」 「是!」 聽這一說,德妃鬆了一口氣。
雖然臉上仍有怏怏不悅之色,那是因為她覺得大行皇帝不知何時改了主意。
而這一改,不符眾望,改得不好。
宜妃卻對隆科多仍有懷疑,還要再問,瞭解更多的事實。
「硃諭上怎麼說?」她問。
「硃諭上隻有十個字:『傳位于四阿哥胤禛欽此』。
」 宜妃皺起雙眉,收攏眼光,緊閉著嘴唇,凝神細想了一會兒,突然問道:「哪個『於』字?」 胤禟一愣,略想一想答說:是「『幹鉤于』。
」 「你再細想一想,是這個『于』字不是?」 一共十個字,決不會錯。
胤禟再細想一想答說:「決沒有錯!」 宜妃勃然變色,悲憤之外嘴角上明顯地有鄙薄的表示。
德妃很奇怪,也頗有些慍怒,不知她何以有此表情? 「太可惜了!德姊,」宜妃冷冷地說,「你真太後變成了假太後!」說完,便轉身臥向軟榻,示意擡走。
※ ※ ※ 德妃頭上,一直覺得天旋地轉,惟有躺下來才舒服些。
但一躺下來,心事雜亂,更覺不寧,依舊隻有坐了起來。
就這樣坐臥不安地,使得宮女們都害怕了,因為已有神智昏眩的現象。
有個宮女叫常全,三十歲了,早該放出去的,隻為德妃相待甚厚,自願不嫁,奉侍終生。
德妃亦拿她當女兒看待,私下無話不談的,這時便跪下來說:「主子如今是太後了!莫非心裏還有委屈?真是有委屈,四阿哥如今是皇上,不妨跟他明說!」 「唉!傻孩子,就是沒法兒跟他明說。
」德妃問道,「你聽見宜妃的話了沒有?」 「聽見了。
奴才可不大懂,什麼真啊假的?」 「唉!」德妃歎口氣,「宜妃的話一點兒不錯,我是真太後變成假太後了。
」 「這是怎麼說?真的假不了!」常全說道,「不都說十四阿哥會當皇上,如今四阿哥當皇上,主子不仍舊是太後嗎?」 「唉!」德妃又歎口氣,「跟你說不清楚!」 事實上也無法往下說了,因為封為固山貝子的皇十二子胤祹,在外求見。
這胤祹的生母,出身並不高,但胤祹本人卻富於事務長才,曾被派為管理內務府大臣,幾年前經理皇太後大喪,井井有條,所以嗣皇帝特派他先入大內,在乾清宮安設幾筵&mdash&mdash靈堂。
胤祹本性謙下,一見了德妃,恭恭敬敬地磕下頭去,口中說道:「兒臣胤祹叩請皇太後萬福金安。
」 就從這裏改了稱呼,而太後自己卻對此尊稱覺得刺耳,連連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十二阿哥請起來!」 「是!」胤祹站起身來,侍立在太後旁邊,「兒臣奉皇上面諭,進宮安設幾筵,皇上命兒臣將大事順便面奏太後。
」 據胤祹說,是嗣皇帝親自為大行皇帝穿的衣服,即時安奉在「黃輿」中,移靈入乾清宮,定於今夜戌時大殮。
目前先派出前站人員,第一個是隆科多負責警蹕,第二個便是胤祹。
嗣皇帝本來打算扶輿步行入城,被群臣勸阻,請嗣皇帝作為靈輿的前導,大概日中時分可到。
「喔!」太後想了好半天,才問出這麼一句話,「昨天晚上可還安靜吧?」 胤懂得這句話的涵義,但他既非胤禩、胤禟、胤禎一夥,自己也知道決無大位之份,所以覺得誰當皇帝都一樣,他隻要謹言慎行,小心辦事,自然可保富貴。
因為如此,縱有不安靜之處,他也不肯說實話了。
「回皇太後,安靜!」他說,「三阿哥領頭給皇上磕了頭。
」 聽此一說,太後稍覺安心,想一想又問:「五阿哥跟十四阿哥都還不知道出了大事。
應該趕緊通知他們回來奔喪啊!」 「是。
」胤祹答說,「已經派人通知五阿哥了。
」 那麼十四阿哥呢?太後心裏在想,一樣是先帝之子,不也應該通知他來奔喪嗎?由此可見,四阿哥必是有所顧慮,而這顧慮也就太奇怪了! 「回皇太後的話,」胤祹又說,「皇上命兒臣面奏,內廷各宮應如何恭行喪禮,請皇太後降懿旨遵辦。
」 這讓太後為難了!愣在那裏半天作不得聲。
「假太後」三字刺心得很,她的感覺中到處都有人在笑,到處都有人在罵,最好什麼人都不見,容她一個人把自己關起來,又何能厚著臉皮,儼然以太後的身份發號施令? 這是有口難言的痛苦,太後隻能這樣說:「既然你來陳設幾筵,就由你通知敬事房好了。
」 胤祹已看出太後的隱衷,心想,有她這句話,便等於奉了懿旨,自己儘管放手辦事好了。
於是退下來隨即傳敬事房的首領太監,傳懿旨命內廷各處準備成服;一面又通知內務府,將庫存的白布取出來,分送各宮,儘量供用。
其實各宮已開始更換陳飾,椅披、窗簾,皆用素色;瓷器由五彩換成青花,景泰藍之類的用具,收起不用。
妃嬪宮女的首飾,金玉珠寶一律換成白銀、象牙之類。
不多片刻,但見裏裏外外,白漫漫一片,哭聲此起彼落,相應不絕。
到得近午時分,嗣皇帝入宮,在隆宗門內跪接「黃輿」,一面號哭,一面扶著轎槓,安奉在乾清宮正殿。
此時王公大臣,已聞訊齊集,因為尚未成服,一律青色袍褂,暖帽上的頂戴與紅纓,亦皆摘去,由行輩最高的、大行皇帝嫡堂的弟弟裕親王福全之子保泰領頭,躃踴舉哀,然後跪在嗣皇帝面前,請以社稷為重,節哀順變。
皇帝哭不停聲,但裁決大事,井井有條。
禮部所進的大殮注,嗣皇帝一條一條細看,看完說道:「皇考教養文武大小臣工六十多年,哪個不是受了大行皇帝的深恩。
如今一旦龍馭上賓,悲痛之情,可想而知。
大殮的時候,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都讓他們進乾清門,瞻仰遺容。
」 「是!」禮部尚書陳元龍說,「儀注規定,公主、王妃,照例在乾清宮丹墀齊集。
」 「公主、王妃,豈可遠在丹墀?當然進大內,得以親近梓宮。
」皇帝又說,「我的兄弟子侄,亦都進乾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