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君子坦蕩蕩 張學良新竹賦詩 此人常戚戚 湯恩伯南京賦閑

關燈
便徑去自殺,奚澤自己今天不堪刺激,竟在陵前暈厥。

    &ldquo陳布雷淚水長流:&rdquo先生,這種情形給華僑知道了,恐怕很不好。

    &ldquo &rdquo我不聽了!&ldquo蔣介石憤然道:&rdquo我現在正倒楣,他們卻為了什麼生活同我搗蛋,真教人恨不得把他們當共匪辦!&ldquo 陳布雷大驚,還想替這批軍官說幾句,但見蔣介石那副表情,也隻得暗自歎息,頹然而去。

    蔣介石這口氣還未平下,随手翻一翻桌上檔卷,卻見侍從室有個報告,說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李濟深在外面批評政府,應如何處理雲雲,這下子又使蔣介石蹦得尺半高,忙把陳布雷找來道:&rdquo軍官哭陵,為數雖多,但多少還給我留了點面子;現在李濟深在外面亂說一通,說我沒有民主、沒有自由言論,這簡直反了,我一定重辦,重辦!立刻開除他的黨籍!&ldquo &rdquo先生,&ldquo陳布雷急道:&rdquo可否緩一步一一&ldquo &rdquo說辦就辦!&ldquo蔣介石拍桌大叫:&rdquo就說李濟深違反黨紀,反抗中央,應該開除黨籍,送交中央監察會議處!&ldquo &rdquo先生,&ldquo陳布雷不以為然道:&rdquo先生明白,我同李濟深沒有交情,也不會對他有所偏袒,無奈因為外面情形不對,我們對任何事情作下決定,最好事前多想一想。

    拿今天哭陵的軍官來講,他們竟這祥說:&rsquo政府改組後說民主了。

    但民主在哪裡呢?貪官污吏橫行,政黨争權奪利,經濟破産,民生凋做,國際地位低落,老實說,我們對現狀是不滿的!&lsquo他們都能說這些,李濟深在外,難免有更準聽的了。

    所以我建議慢一步懲罰李濟深。

    否則,反而便他獲得别人的同情。

    這樣做使他鬧不起來,讓他批評好了。

    正因為這樣,顯出我們很民主,如果辦他,反而應了他的話:我們是沒有言論自由,那豈不欠妥嗎?&ldquo 蔣介石把頭一扭,朝裡便走,不作一語。

    陳布雷見讨了個沒趣,也就頹然而回。

    蔣介石其實還想狠狠地罵他幾句,因為陳布雷雖然還談不上直言無忌,但如此語氣,已使蔣介石感到極不舒服,可是他明白陳布雷對他忠心耿耿,又不同于戴笠那一類型,可不能過于使他傷心,因此一走了之。

    但這把火一時無從發洩,蔣介石由憤怒而傷感,由傷感而膽祛起來了。

    将官們哭陵也罷,李濟深批評也要,無論如何比不上張靈甫之死,蔣對張靈甫并無厚愛,隻是他見危受命氣也算難得,而且居然死在前方,對他效忠的程度,不言而喻了。

    可是肯效忠的将領這樣稀少,而且如此收場,不但不能顯出蔣介石的&rdquo德孚衆望,受人擁戴&ldquo,抑且暴露了損師折将、每況愈下的狼狽之狀。

    蔣介石咬緊牙根,想從對方發布的新聞裡發現一些什麼,以便對今後&rdquo剿共&ldquo有些改進。

    他竭力使自己冷靜,但眼前總出現張靈甫這個身材高大的拐腳大漢,手裡支着那根日本天皇賞給摔角冠軍的桧木棍。

    蔣介石長歎一聲,翻開文件默念道: &rdquo新華社前線十八日電:華東權威軍事評論家頃就華東人民解放軍孟良崮大捷發表評論稱:此戰對戰局有重大意義:一、經三天兩夜激戰,幹脆徹底殲滅中央軍七十四師全部,八十三師一個團,給了中央軍以最慘痛的打擊。

    七十四師為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是他打内戰的主要資本,是蔣的&rsquo禦林軍&lsquo,南京衛戍部隊,而且經過美國軍事顧問團特種訓練,改裝為全部美式配備。

    自去年八月該師調出南京作為進攻華東解放區之主力後,屢次為蔣介石傳令嘉獎,被獎得神氣十足,自吹&rsquo有七十四師就有國民黨&lsquo。

    李延年也曾在湯陰大吹&rsquo有七十四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lsquo因而去年三月,王耀武濟南會見陳毅将軍時,曾謂中央軍隻有七十四師能戰,是王苦心孤詣并親自培養出來的&hellip&hellip&ldquo下面的一串反問語,蔣介石讀不下去了。

     &rdquo二、蔣介石鑒于分路進攻解放區之屢次失敗,乃改用集中兵力實行&rsquo重心戰術、重點進攻&lsquo,大舉進攻山東解放區。

    并以進攻解放區總兵力之二分之一包括其精銳主力如第五軍、七十四師、十二師、第七師、七十二師(已在泰安戰役就殲)、七十三軍(已在萊蕪戰役就殲)、第九師等向華東解放區進犯,同時計窮力竭,堵死黃河,放水歸故,陰謀水淹故道千百萬人民,并間斷華東、晉冀豫、幾大解放區的聯系,圍攻華東人民解放軍主力于沂蒙山區及海邊,尋求與我主力決戰,&hellip&hellip&ldquo下面幾句反問語,蔣介石又讀不下去了。

     &rdquo三、孟良崮之戰的勝利,标志着華東戰局的開始轉變,&hellip&hellip是配合陝北、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勝利發展的新形勢,形成全戰局大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