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殘燭将盡 蔣經國密議遺囑事 緯國趕來 宋美齡斷圓父子情
關燈
小
中
大
遺囑,否則好像不能對全世界有所交代,我們不想離開,就是擔心他遺囑還沒留下,人已魂歸天國,那變成了不是他沒有交代,而是我沒有交代了。
&rdquo &ldquo太子&rdquo一旁聽得清楚,忙不疊頻頻點頭說: &ldquo對,如果這樣,那不是&lsquo先生&rsquo沒有交代,變成我&lsquo們&rsquo沒有交代了。
&rdquo比&ldquo母後&rdquo多了個&ldquo們&rdquo字,表示他也有份。
衆人見這母子倆&ldquo原來如此&rdquo,不禁凄然。
倒不是同情什麼,而是感到做人做到像蔣介石那樣,應該是如何如何的了。
沒料到當他隻剩一口氣時,他家人所密切關心的,并不是這個那個,而是事關個人利益的遺囑。
這麼着,母子倆也就面對面正式攤開了牌,宋美齡認為情況不佳,&ldquo他&rdquo是應該寫遺囑的時候了,否則一旦死去,對後事居然來不及有所囑咐,那不但古今中外所罕見,而且對内對外都無法交代,連她都難以見人,太沒面子,因此等他蘇醒過來,&ldquo和他商量商量,你當然也在等他清醒過來吧?&rdquo &ldquo是,母親&rdquo &ldquo你的想法是?&rdquo &ldquo母親,孩兒想請示父親,父親該有些吩咐留給我們,留給&lsquo國人&rsquo,因為茲事體大,其内容要點,應該由父親自己決定。
&rdquo &ldquo是這樣麼?&rdquo宋美齡冷冷地反問。
&ldquo是,母親。
&rdquo &ldquo我說不是,你見到你父親了?&rdquo &ldquo是,見到父親了。
&rdquo &ldquo他還能寫遺囑麼?&rdquo &ldquo這個,他是不便寫字的了,連翻個身都不容易,看來寫字不可能的了。
&rdquo蔣經國道:&ldquo不過,孩兒會通知秦孝儀來寫。
&rdquo &ldquo我不是問你這個!&rdquo宋美齡緊皺眉頭道:&ldquo我問的不是你父親的手,&hellip&hellip是腦!&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蔣經國一下子轉不了彎,卻迅速省悟過來:&ldquo母親是說,父親在這個遺囑問題上,他是連思索的氣力都沒有了。
孩兒也曾這樣想過,不過,曆史上大人物的遺囑,極少是自己寫、自己拟的,孫總理也一樣&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他不是孫中山,&rdquo宋美齡恨道:&ldquo他如果是孫中山,就不會這樣&hellip&hellip&rdquo她迸出一個廣東字:&ldquo衰!&rdquo 蔣經國不明所以,愕然而望之。
&ldquo我這樣想!&rdquo宋倏地起立,戟指而言:&ldquo你這一套行不通!&rdquo &ldquo母親&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他有腦不能用,有手不能寫,這個遺囑,沒有可能由他自己拟稿!&rdquo &ldquo不是拟稿,是口授要點,母親。
&rdquo &ldquo授什麼要點!好笑!你也不是小孩子了,眼見他嘴巴裡經常塞住橡皮管,不是輸送流質食物,就是排除好多膿痰,連鼻子都要套上氧氣,我問你,你要他怎麼個思索怎麼個口授?他沒有嘴!&rdquo &ldquo呵,母親&hellip&hellip&rdquo &ldquo我說錯了?&rdquo &ldquo母親沒有說錯。
&rdquo &ldquo那你還不找那個秦什麼來拟稿?&rdquo 聞道&ldquo父王&rdquo的這個遺囑,初稿可以預先見到,而非由&ldquo母後&rdquo包辦,&ldquo太子&rdquo放下心頭一塊大石。
在他眼中,當年不可一世的宋美齡,由于時移勢異,早就不是他的對手,可是十八般武藝,盡管已經報廢,她還剩下一個&ldquo身份&rdquo并未消失,而這個身份在&ldquo政壇&rdquo,上确如虛設,在&ldquo家務&rdquo上仍有一席地。
遺産問題沒有&ldquo太子&rdquo開口餘地,遺囑問題&ldquo太子&rdquo同樣沒有&ldquo優先權&rdquo,萬一&ldquo父王&rdquo在那張紙上簽了字,而上面所&ldquo囑&rdquo隻對&ldquo母後&rdquo有利,或相形之下,對&ldquo太子&rdquo不怎麼有利,那就有點麻煩,因為不能起&ldquo父王&rdquo于九泉。
如今她竟大方到這個地步,&ldquo太子&rdquo乃聞遺囑而言。
當夜,那個秦孝儀奉召見蔣,聞道此事當真落在他身上,好不喜歡。
因為按照慣例,遺囑是蔣介石的,能在遺囑上簽字作證者必然是&ldquo未亡人蔣宋美齡&rdquo以及蔣家兄弟,此外便是&ldquo元老公卿&rdquo,而&lsquo筆錄&rdquo者與有名焉!筆錄者落在這根利欲熏心的黨棍子上,好過中了一個&ldquo愛國獎券&rdquo頭獎,簡直喜歡得像發虐疾一樣。
他向&ldquo太子&rdquo當面談了他的設想。
&ldquo還是拿個書面來,&rdquo蔣經國道:&ldquo我這幾天頭昏腦脹,你的話我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
&rdquo 于是,秦孝儀開了個&ldquo通宵加班車&rdquo,窮一夜之力,寫成八百多字的初稿,上自混沌初開,下迄&ldquo反攻大陸&rdquo,筋疲力盡,眼看要走在&ldquo蔣公&rdquo之前似的,翌晨送去交卷,迄夕再聽消息。
他聽到的不是好消息。
&ldquo太長!&rdquo蔣經國道:&ldquo好幾個人看了,夫人也看了,我這裡好幾個人還仔細研究過,大家感到不妥,不妥之處有五。
&rdquo 秦孝儀汗流俠背,聽他細說。
第一點是太長,一個纏綿床褥兩三年之久的病人,中氣不可能有那麼充沛。
而且言多必失,萬一文中出了漏字,際茲集倒黴大成之時,遺囑再給人家譏笑,那不如沒有遺囑。
第二點:是太舊,蔣介石乃文王後裔,堯舜禹湯等等那一段應該放在傳記之中,置于&ldquo國史館&rdquo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ldquo偉人遺囑&rdquo,不可以再來這一手了,否則西方必有譏諷,&ldquo共黨&rdquo或非&ldquo共黨&rdquo必有抨擊。
第三點:蔣自述東征西戰,南讨北伐,&ldquo剿共戡亂&rdquo,抗戰受降等等,大可以一字不提,因為&ldquo就像你應該明白原因一樣&rdquo,越提越糟,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一個将死之人,并非舊京劇裡元帥出場&ldquo自報家門&rdquo。
第四點:對&ldquo盟邦&rdquo的譴責大可不必,美國是該罵,無奈今天依靠的仍然是美國,岸信介絕不可靠,莫斯科是塊生肉,腥而韌,&ldquo太子&rdquo想吃,也不敢下手,因此&ldquo國際問題&rdquo談不得。
第五點:更荒謬,怎能大叫&ldquo反攻&rdquo?如果不得不叫,也隻能由手下去喊。
一旦&ldquo盟邦&rdquo來問,就可以說&ldquo這是下面的事&rdquo,往下一推,表示對後台老闆仍在&ldquo效忠&rdquo,反正雙方心知肚明,不妨敷衍了事。
如今竟在遺囑上寫上這四個字,簡直和自己過不去。
秦孝儀碰了個大釘子,哭喪着臉說,他明白&ldquo反攻大陸&rdquo是不便再喊的了,無奈這是小朝廷在台灣唯一作為&ldquo精神支柱&rdquo的東西,美國不讓叫,蔣介石不能不聽話。
如今蔣介石快死了,在遺囑上叫叫,一來把這個&ldquo精神支柱&rdquo重新撐一撐,一如死雞撐硬頸,以利&ldquo太子登基&rdquo,因為&ldquo新主&rdquo如無這根&ldquo精神支柱&rdquo,就好像永遠要賴在台灣似的,施展不開,&ldquo氣派&rdquo太小,相反台人反感更大,那麼麻煩太大了,是故這個&ldquo文膽&rdquo認為非喊不可,美國人也不可能有什麼責問,因為蔣既死去,不可能責問到他頭上,旁人更無承擔這一&ldquo責任&rdquo的義務。
&ldquo太子&rdquo想想也不錯,無奈茲事體大,歎道:&ldquo算了,你的一番好意我明白了,可是遺囑上就千萬不能再提&lsquo反攻大陸&rsquo了。
&rdquo 這個蔣介石的遺囑顧忌甚多,&ldquo避諱&rdquo之處也多,秦孝儀日以繼夜拟稿,也不知道翻了多少資料,寫了多少稿子,撕掉了多少認為不合的,卻又寫不出一份認為合适的,急得難以言喻。
又過得一日,宋美齡問蔣經國道: &ldquo他的情況,一天不如一天,一小時不如一小時,一分鐘不如一分鐘,你看見了?&rdquo &ldquo是的,母親,孩兒剛才感到&hellip&hellip&rdquo &ldquo剛才我連叫十幾聲,他都等于沒聽見,隻不過是還有呼吸罷了。
我很着急,着急那份遺囑的事,秦孝儀拟好了沒有?&rdquo &ldquo還沒有,剛才還找人催他來着。
&rdquo &ldquo我很擔心,&rdquo宋美齡道:&ldquo秦孝儀的那支筆,恐怕隻适合給自己寫遺囑吧?他越寫越糟,越想越鈍,會死在你父親前面的!想不到他的遺囑也會殺人!&rdquo &ldquo母親&hellip&hellip&rdquo &ldquo你對他說,&rdquo宋道:&ldquo明天一早,我們就非要不可,如果他不答應,那你馬上換人,再也不能拖了!&rdquo &ldquo是,母親!&rdquo &ldquo适合他的身份就行,&rdquo宋又道:&ldquo不必在遺囑上再吹吹打打,叫人笑話了!&rdquo &ldquo是,母親!&rdquo &ldquo陳布雷對不起你父親,走在他前面。
&rdquo宋道:&ldquo不過陳布雷還算是個好人,他不想再騙你父親,一死了之。
今天在台北有些莫名其妙的混帳東西,幹脆拿欺騙當作法寶,騙術越高明,官做得越大,騙死你父親也不會臉紅的!&rdquo話中有刺。
蔣經國一肚子火,卻又不敢當面開火,唯唯諾諾,同離病房,見宋折入後庭,&ldquo太子&rdquo忙不疊奔回病房,低聲問醫生道: &ldquo&lsquo總統&rsquo還能維持多久?&rdquo 醫生道:&ldquo不會太久,太衰弱了,不過看來三幾天沒什麼問題,為了盡量設法,我們加班加點,集中搶救,作了各式各樣的設想和搶救的方法,&hellip&hellip&rdquo &ldquo行了,&rdquo蔣經國道:&ldquo實不相瞞,&lsquo總統&rsquo的遺囑還沒拟好&hellip&hellip&rdquo說完就走,見大門口似有人在争吵,&ldquo太子&rdquo要衛士上前詢問,回報是蔣緯國又自台中趕來台北,侍從室奉命不讓他入内,他說他這回不是來看父親而是看母親,他說他可以不進病房探望病人,但相信無人可以阻擋他去探望并未生病的母親。
蔣經國聞言皺眉,指指大門口道:&ldquo要他到那個小客廳裡坐,我去。
&rdquo 蔣緯國見這回恰巧碰到乃兄,心頭涼了半截,迎着乃兄道:&ldquo沒料到在這裡碰見哥哥。
&rdquo &ldquo你坐。
&rdquo蔣經國鐵青着臉,開口道:&ldquo父親神志昏迷,連眼睛也睜不開,情況不好,我和母親剛剛離開。
你,不必到病房去了。
&rdquo &ldquo我今天是看母親來的。
&rdquo蔣緯國起立道:&ldquo哥哥也請回去休息吧,瞧你的眼睛都紅了,腫了,快回去吧。
我自己去找母親。
&rdquo &ldquo坐下,&rdquo蔣經國道:&ldquo母親剛才在父親那邊大哭,精神疲倦之極,你今天來得不巧,不必去看她了。
&rdquo &ldquo那我&hellip&hellip&rdquo &ldquo你應該馬上回台中去,&rdquo蔣經國道:&ldquo剛才得到情報,&lsquo共軍&rsquo百萬,已集中福建前線,看來有所活動,我們内有父親棄養之痛,外有敵人乘機犯我之憂,因此對于這件事情,不能再以常情處之,否則連父親都不會原諒,都會責怪我們兄弟,說隻是顧了他,忘記了&lsquo國家&rsquo。
&rdquo 蔣緯國聞言又氣又恨,可又不敢發作。
他完全明白對岸那個&ldquo百萬&rdquo大軍系屬乃兄虛構,這個所謂&ldquo情報&rdquo也出之于乃兄杜撰,目的無非是要他走開,舍此并無其它目的,終于凄然道: &ldquo哥哥說的是,我自該快點回去。
不過我雖然是軍人,卻無軍職,&lsquo共軍&rsquo來犯,我指揮不動一個&lsquo國軍&rsquo,何況全面&hellip&hellip&rdquo &ldquo錯了,&rdquo蔣經國道:&ldquo你是兵學專家,三軍大學的負責人,還兼戰
&rdquo &ldquo太子&rdquo一旁聽得清楚,忙不疊頻頻點頭說: &ldquo對,如果這樣,那不是&lsquo先生&rsquo沒有交代,變成我&lsquo們&rsquo沒有交代了。
&rdquo比&ldquo母後&rdquo多了個&ldquo們&rdquo字,表示他也有份。
衆人見這母子倆&ldquo原來如此&rdquo,不禁凄然。
倒不是同情什麼,而是感到做人做到像蔣介石那樣,應該是如何如何的了。
沒料到當他隻剩一口氣時,他家人所密切關心的,并不是這個那個,而是事關個人利益的遺囑。
這麼着,母子倆也就面對面正式攤開了牌,宋美齡認為情況不佳,&ldquo他&rdquo是應該寫遺囑的時候了,否則一旦死去,對後事居然來不及有所囑咐,那不但古今中外所罕見,而且對内對外都無法交代,連她都難以見人,太沒面子,因此等他蘇醒過來,&ldquo和他商量商量,你當然也在等他清醒過來吧?&rdquo &ldquo是,母親&rdquo &ldquo你的想法是?&rdquo &ldquo母親,孩兒想請示父親,父親該有些吩咐留給我們,留給&lsquo國人&rsquo,因為茲事體大,其内容要點,應該由父親自己決定。
&rdquo &ldquo是這樣麼?&rdquo宋美齡冷冷地反問。
&ldquo是,母親。
&rdquo &ldquo我說不是,你見到你父親了?&rdquo &ldquo是,見到父親了。
&rdquo &ldquo他還能寫遺囑麼?&rdquo &ldquo這個,他是不便寫字的了,連翻個身都不容易,看來寫字不可能的了。
&rdquo蔣經國道:&ldquo不過,孩兒會通知秦孝儀來寫。
&rdquo &ldquo我不是問你這個!&rdquo宋美齡緊皺眉頭道:&ldquo我問的不是你父親的手,&hellip&hellip是腦!&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蔣經國一下子轉不了彎,卻迅速省悟過來:&ldquo母親是說,父親在這個遺囑問題上,他是連思索的氣力都沒有了。
孩兒也曾這樣想過,不過,曆史上大人物的遺囑,極少是自己寫、自己拟的,孫總理也一樣&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他不是孫中山,&rdquo宋美齡恨道:&ldquo他如果是孫中山,就不會這樣&hellip&hellip&rdquo她迸出一個廣東字:&ldquo衰!&rdquo 蔣經國不明所以,愕然而望之。
&ldquo我這樣想!&rdquo宋倏地起立,戟指而言:&ldquo你這一套行不通!&rdquo &ldquo母親&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他有腦不能用,有手不能寫,這個遺囑,沒有可能由他自己拟稿!&rdquo &ldquo不是拟稿,是口授要點,母親。
&rdquo &ldquo授什麼要點!好笑!你也不是小孩子了,眼見他嘴巴裡經常塞住橡皮管,不是輸送流質食物,就是排除好多膿痰,連鼻子都要套上氧氣,我問你,你要他怎麼個思索怎麼個口授?他沒有嘴!&rdquo &ldquo呵,母親&hellip&hellip&rdquo &ldquo我說錯了?&rdquo &ldquo母親沒有說錯。
&rdquo &ldquo那你還不找那個秦什麼來拟稿?&rdquo 聞道&ldquo父王&rdquo的這個遺囑,初稿可以預先見到,而非由&ldquo母後&rdquo包辦,&ldquo太子&rdquo放下心頭一塊大石。
在他眼中,當年不可一世的宋美齡,由于時移勢異,早就不是他的對手,可是十八般武藝,盡管已經報廢,她還剩下一個&ldquo身份&rdquo并未消失,而這個身份在&ldquo政壇&rdquo,上确如虛設,在&ldquo家務&rdquo上仍有一席地。
遺産問題沒有&ldquo太子&rdquo開口餘地,遺囑問題&ldquo太子&rdquo同樣沒有&ldquo優先權&rdquo,萬一&ldquo父王&rdquo在那張紙上簽了字,而上面所&ldquo囑&rdquo隻對&ldquo母後&rdquo有利,或相形之下,對&ldquo太子&rdquo不怎麼有利,那就有點麻煩,因為不能起&ldquo父王&rdquo于九泉。
如今她竟大方到這個地步,&ldquo太子&rdquo乃聞遺囑而言。
當夜,那個秦孝儀奉召見蔣,聞道此事當真落在他身上,好不喜歡。
因為按照慣例,遺囑是蔣介石的,能在遺囑上簽字作證者必然是&ldquo未亡人蔣宋美齡&rdquo以及蔣家兄弟,此外便是&ldquo元老公卿&rdquo,而&lsquo筆錄&rdquo者與有名焉!筆錄者落在這根利欲熏心的黨棍子上,好過中了一個&ldquo愛國獎券&rdquo頭獎,簡直喜歡得像發虐疾一樣。
他向&ldquo太子&rdquo當面談了他的設想。
&ldquo還是拿個書面來,&rdquo蔣經國道:&ldquo我這幾天頭昏腦脹,你的話我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
&rdquo 于是,秦孝儀開了個&ldquo通宵加班車&rdquo,窮一夜之力,寫成八百多字的初稿,上自混沌初開,下迄&ldquo反攻大陸&rdquo,筋疲力盡,眼看要走在&ldquo蔣公&rdquo之前似的,翌晨送去交卷,迄夕再聽消息。
他聽到的不是好消息。
&ldquo太長!&rdquo蔣經國道:&ldquo好幾個人看了,夫人也看了,我這裡好幾個人還仔細研究過,大家感到不妥,不妥之處有五。
&rdquo 秦孝儀汗流俠背,聽他細說。
第一點是太長,一個纏綿床褥兩三年之久的病人,中氣不可能有那麼充沛。
而且言多必失,萬一文中出了漏字,際茲集倒黴大成之時,遺囑再給人家譏笑,那不如沒有遺囑。
第二點:是太舊,蔣介石乃文王後裔,堯舜禹湯等等那一段應該放在傳記之中,置于&ldquo國史館&rdquo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ldquo偉人遺囑&rdquo,不可以再來這一手了,否則西方必有譏諷,&ldquo共黨&rdquo或非&ldquo共黨&rdquo必有抨擊。
第三點:蔣自述東征西戰,南讨北伐,&ldquo剿共戡亂&rdquo,抗戰受降等等,大可以一字不提,因為&ldquo就像你應該明白原因一樣&rdquo,越提越糟,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一個将死之人,并非舊京劇裡元帥出場&ldquo自報家門&rdquo。
第四點:對&ldquo盟邦&rdquo的譴責大可不必,美國是該罵,無奈今天依靠的仍然是美國,岸信介絕不可靠,莫斯科是塊生肉,腥而韌,&ldquo太子&rdquo想吃,也不敢下手,因此&ldquo國際問題&rdquo談不得。
第五點:更荒謬,怎能大叫&ldquo反攻&rdquo?如果不得不叫,也隻能由手下去喊。
一旦&ldquo盟邦&rdquo來問,就可以說&ldquo這是下面的事&rdquo,往下一推,表示對後台老闆仍在&ldquo效忠&rdquo,反正雙方心知肚明,不妨敷衍了事。
如今竟在遺囑上寫上這四個字,簡直和自己過不去。
秦孝儀碰了個大釘子,哭喪着臉說,他明白&ldquo反攻大陸&rdquo是不便再喊的了,無奈這是小朝廷在台灣唯一作為&ldquo精神支柱&rdquo的東西,美國不讓叫,蔣介石不能不聽話。
如今蔣介石快死了,在遺囑上叫叫,一來把這個&ldquo精神支柱&rdquo重新撐一撐,一如死雞撐硬頸,以利&ldquo太子登基&rdquo,因為&ldquo新主&rdquo如無這根&ldquo精神支柱&rdquo,就好像永遠要賴在台灣似的,施展不開,&ldquo氣派&rdquo太小,相反台人反感更大,那麼麻煩太大了,是故這個&ldquo文膽&rdquo認為非喊不可,美國人也不可能有什麼責問,因為蔣既死去,不可能責問到他頭上,旁人更無承擔這一&ldquo責任&rdquo的義務。
&ldquo太子&rdquo想想也不錯,無奈茲事體大,歎道:&ldquo算了,你的一番好意我明白了,可是遺囑上就千萬不能再提&lsquo反攻大陸&rsquo了。
&rdquo 這個蔣介石的遺囑顧忌甚多,&ldquo避諱&rdquo之處也多,秦孝儀日以繼夜拟稿,也不知道翻了多少資料,寫了多少稿子,撕掉了多少認為不合的,卻又寫不出一份認為合适的,急得難以言喻。
又過得一日,宋美齡問蔣經國道: &ldquo他的情況,一天不如一天,一小時不如一小時,一分鐘不如一分鐘,你看見了?&rdquo &ldquo是的,母親,孩兒剛才感到&hellip&hellip&rdquo &ldquo剛才我連叫十幾聲,他都等于沒聽見,隻不過是還有呼吸罷了。
我很着急,着急那份遺囑的事,秦孝儀拟好了沒有?&rdquo &ldquo還沒有,剛才還找人催他來着。
&rdquo &ldquo我很擔心,&rdquo宋美齡道:&ldquo秦孝儀的那支筆,恐怕隻适合給自己寫遺囑吧?他越寫越糟,越想越鈍,會死在你父親前面的!想不到他的遺囑也會殺人!&rdquo &ldquo母親&hellip&hellip&rdquo &ldquo你對他說,&rdquo宋道:&ldquo明天一早,我們就非要不可,如果他不答應,那你馬上換人,再也不能拖了!&rdquo &ldquo是,母親!&rdquo &ldquo适合他的身份就行,&rdquo宋又道:&ldquo不必在遺囑上再吹吹打打,叫人笑話了!&rdquo &ldquo是,母親!&rdquo &ldquo陳布雷對不起你父親,走在他前面。
&rdquo宋道:&ldquo不過陳布雷還算是個好人,他不想再騙你父親,一死了之。
今天在台北有些莫名其妙的混帳東西,幹脆拿欺騙當作法寶,騙術越高明,官做得越大,騙死你父親也不會臉紅的!&rdquo話中有刺。
蔣經國一肚子火,卻又不敢當面開火,唯唯諾諾,同離病房,見宋折入後庭,&ldquo太子&rdquo忙不疊奔回病房,低聲問醫生道: &ldquo&lsquo總統&rsquo還能維持多久?&rdquo 醫生道:&ldquo不會太久,太衰弱了,不過看來三幾天沒什麼問題,為了盡量設法,我們加班加點,集中搶救,作了各式各樣的設想和搶救的方法,&hellip&hellip&rdquo &ldquo行了,&rdquo蔣經國道:&ldquo實不相瞞,&lsquo總統&rsquo的遺囑還沒拟好&hellip&hellip&rdquo說完就走,見大門口似有人在争吵,&ldquo太子&rdquo要衛士上前詢問,回報是蔣緯國又自台中趕來台北,侍從室奉命不讓他入内,他說他這回不是來看父親而是看母親,他說他可以不進病房探望病人,但相信無人可以阻擋他去探望并未生病的母親。
蔣經國聞言皺眉,指指大門口道:&ldquo要他到那個小客廳裡坐,我去。
&rdquo 蔣緯國見這回恰巧碰到乃兄,心頭涼了半截,迎着乃兄道:&ldquo沒料到在這裡碰見哥哥。
&rdquo &ldquo你坐。
&rdquo蔣經國鐵青着臉,開口道:&ldquo父親神志昏迷,連眼睛也睜不開,情況不好,我和母親剛剛離開。
你,不必到病房去了。
&rdquo &ldquo我今天是看母親來的。
&rdquo蔣緯國起立道:&ldquo哥哥也請回去休息吧,瞧你的眼睛都紅了,腫了,快回去吧。
我自己去找母親。
&rdquo &ldquo坐下,&rdquo蔣經國道:&ldquo母親剛才在父親那邊大哭,精神疲倦之極,你今天來得不巧,不必去看她了。
&rdquo &ldquo那我&hellip&hellip&rdquo &ldquo你應該馬上回台中去,&rdquo蔣經國道:&ldquo剛才得到情報,&lsquo共軍&rsquo百萬,已集中福建前線,看來有所活動,我們内有父親棄養之痛,外有敵人乘機犯我之憂,因此對于這件事情,不能再以常情處之,否則連父親都不會原諒,都會責怪我們兄弟,說隻是顧了他,忘記了&lsquo國家&rsquo。
&rdquo 蔣緯國聞言又氣又恨,可又不敢發作。
他完全明白對岸那個&ldquo百萬&rdquo大軍系屬乃兄虛構,這個所謂&ldquo情報&rdquo也出之于乃兄杜撰,目的無非是要他走開,舍此并無其它目的,終于凄然道: &ldquo哥哥說的是,我自該快點回去。
不過我雖然是軍人,卻無軍職,&lsquo共軍&rsquo來犯,我指揮不動一個&lsquo國軍&rsquo,何況全面&hellip&hellip&rdquo &ldquo錯了,&rdquo蔣經國道:&ldquo你是兵學專家,三軍大學的負責人,還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