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田錄卷二

關燈
素,乞與江城不計年”之句。

    天聖中,李文定公出鎮金陵,一日郡晏,優人作語,意其宰相出鎮所作,理必相符,誦至未句,頂望抗聲曰:“吾皇寬大容屍素,乞與江城不計年”。

    賓僚皆俯首,文定笑曰:“是何?是何?上聞見責。

    ”(《增修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十六) 熙甯初,魏公罷相鎮北京,新進多陵慢之。

    魏公郁郁不得志,嘗為詩曰:“花去曉叢蜂蝶亂,雨均春圃桔槔間。

    ”時人稱其微婉也。

    《職官分紀》卷二十八,《事文類聚》外集卷七太祖讨平諸國,收其府藏,儲之别庫,曰封樁庫。

    每歲國用之馀皆入焉。

    嘗語近臣曰:“石晉割幽燕諸郡以歸契丹,朕憫八州之民久陷夷虜,俟所畜滿五百萬缗,遣使遺北虜,贖之山後諸郡。

    如不我從,則散府财募戰士,以圖攻取。

    ”後改曰左藏庫,今為内藏庫。

    (《皇宋類苑卷一(凡引此書,文依武進董氏刊七十八卷本,又校以杭州文瀾閣六十三卷本,凡七十八卷本注出《歸田錄》而六十三卷本注出他書者不錄)案:又見於《渑水燕談錄》卷一)仁宗時宦官雖有蒙寵幸甚者,台谏言其罪,辄斥之不吝也,由是不能弄權。

    (《皇宋類苑》卷五) 王沔字楚望,端拱初參大政,敏於裁斷。

    時趙韓王罷政出洛,呂文穆公(蒙正)寬厚自任,中書多決沔。

    舊例:丞相侍漏於廬,燃巨燭尺盡殆曉将入朝,尚有留按遣決未盡。

    沔當漏舍,止燃數寸事都訖,猶徘徊笑談方曉。

    上每試舉人,多令公讀試卷,素善讀書,縱文格下者,能抑揚高下,迎其辭而讀之,聽者無厭,經讀者高選。

    舉子嘗納卷祝之曰:“得王楚望讀之,幸也!”《皇宋類苑》卷八案:又見於《玉壺清話》卷八 治平中,公自定州歸朝,既入見,退詣中書白執政以求緻仕。

    執政曰:“康甯如是,又駐上意方厚,而求去如此之堅,何也?”公曰:“若待筋力不支,人主厭棄後去,乃不得已也,豈得為止足哉!”因退歸私第,堅卧不起。

    自青州至是三年,凡七上表,其★子不可勝數,朝廷乃許之,以太保緻仕。

    是時論者皆謂公精力克壯,未必肯決去,至是乃服。

    (《皇宋類苑》卷八案:又見於《涑水記聞》卷五,首句作“始平公自定州歸朝”。

    ) 呂中令(蒙正),國朝三入中書,惟公與趙韓王爾,未嘗以姻戚邀寵澤。

    子從簡當奏補,時公為門下相。

    舊制:宰相奏子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加朝階。

    公奏曰:“臣昔忝甲科,及第釋褐,止授六品京官,況天下才能老於岩穴不能沾寸祿者無限,今臣男從簡,始離襁褓,一物不知,膺此寵命,恐罹深譴。

    止乞以臣釋褐所授官補之。

    ”因讓,方允止授六品京官,自爾為制。

    公生於洛中,祖第正寝至易,箦亦在其寝。

    其子集賢貳卿居簡,平時親與文瑩語此事雲。

    (《皇宋類苑》卷八案:又見於《玉壺清話》卷三) 李文定公迪罷陝西都轉運使還朝,是時真宗方議東封西祀,修太平事業。

    知秦州曹玮奏羌人潛謀入寇,請大益兵為備。

    上大怒,以為玮虛張虜勢,恐★朝廷,以求益兵。

    以迪新自陝西還,召見示以玮奏,問其虛實,欲斬玮以戒妄言者。

    文定從容奏曰:“玮武人,遠在邊鄙,不知朝廷事體,辄有奏陳,不足深罪。

    臣前任陝西,觀邊将才略,無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為國家建功立事。

    若以此加罪,臣為陛下惜之。

    ”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請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請。

    臣觀陛下意,但不欲從鄭州門出兵耳。

    秦之旁郡兵數為小冊,常置★囊中以 自随,今未敢以進。

    ”上曰:“趣取之。

    ”迪取於★囊以進,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幹戍秦州,卿即傳诏於樞密院發之。

    ”既而虜果大入寇,玮迎擊大破之,遂開山外之地。

    奏到,上喜謂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

    ”及上将立章獻後,迪為翰林學士,屢上疏谏,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

    由是章獻深銜之。

    周懷政之誅,上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為參知政事,候上怒稍息,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等,而東宮不動搖,迪之力也。

    及為相,時真宗已不豫,丁謂與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謂矯書聖語,欲為林特遷官,迪不勝仇,與謂争辯,引手闆欲擊謂,謂走獲免。

    因更相論奏,诏二人俱罷相,迪知郓州。

    明日,謂複留為相。

    迪至郓且半歲,真宗晏駕,迪貶衡州團練副使,謂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見通判以下而不見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仲宣淩侮迫脅無不至,人往見迪者,辄籍其名;或饋之食,留至臭腐,棄捐不與。

    迪客鄧馀怒曰:“豎子欲殺我公以媚丁謂邪?鄧馀不畏死,汝殺我公,我必殺汝!”從迪至衡州,不離左右。

    仲宣頗憚之,迪由是得全。

    至衡州歲馀,除秘書監、知舒州。

    章獻太後上仙,時迪以尚書左右丞知河陽。

    上即位,召詣京師,加資政殿大學士,數日,複為相。

    迪自以受不世之遇,盡心輔佐,知無不為。

    呂夷簡忌之,潛短之於上。

    歲馀,罷相出知某州。

    迪謂人曰:“迪不自量,恃聖主之知,自以為宋★而以呂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皇宋類苑》卷十案:又見於《涑水記聞》卷八) 桑贊以旄節鎮彭城,張文節在幕下。

    桑月給幕職廚料人十五千以下,文節家貧,食甚衆,命倍給之。

    文節亦止取其半,或不得已過有所用,即具氖和之因聞於桑,歸其馀於帑藏。

    贊雖武人,嘗謂文節曰:“公異日必大用,恨吾老,不得見也。

    ”祥符中,文節為京東路轉運使,奏稱:“昔在桑贊幕下,知臣良厚,今贊死葬濟州,子弟悉官於外,臣乞每遇寒食,暫至贊墓拜掃。

    ”诏可之。

    自是歲一往,祭奉之禮如在洎。

    在相府,凡桑氏子孫來見者,待之有如骨肉。

    (《皇宋類苑》卷十案:又見於《墨客揮犀》卷八) 景佑中,王沂公曾、呂許公夷簡為相,宋绶、盛度、蔡齊為參知政事。

    沂公素喜蔡文忠,呂公喜宋公垂,惟盛文肅不得志於二公。

    晚年王呂相失,交章奏退,一日,盛文肅緻齋於中書,仁宗召問曰:“王曾呂夷簡乞出甚堅,其意安在?”文肅對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亦不能知,但陛下各詢以誰可為代者,即其請可察矣。

    ”仁宗果以此問沂公,公以文忠薦。

    一日,又問許公,公以公垂薦。

    仁宗察其朋黨,於是四人者俱罷政事,而文肅獨留焉。

    《皇宋類苑》十六) 宰相王溥父祚,少為太原掾屬,累遷宿州防禦使。

    既老,溥勸其退居洛陽,居常怏怏。

    及溥為相,客或候祚,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祚曰:“學生勞賢者起避耶!”(《皇宋類苑》卷二十四,《事文類聚》後集卷四,《錦繡萬花谷》前集卷十六、《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二十四案:又見於《渑水燕談錄》卷二) 唐兩京皆有三館,而各為之所,所以逐館命修撰文字。

    而本朝三館合為一,并在崇文院中。

    景佑中命修《總目》,則在崇文院,馀各置局他所,蓋避衆人所見。

    《太宗實錄》在諸王賜食廳,《真宗實錄》在元符觀。

    祥符中修《冊府元龜》,王文穆為樞密使領其事,乃就宣徽南院使廳,以便其事。

    自後遂修《國史》、《會要》,名曰編修院。

    又修《仁宗實錄》,而《英宗實錄》同時并修,遂在慶甯宮。

    史館領曆日局,置修撰二員,宰相為監修。

    自置編修院,以修撰一人主之,而日曆等書皆析歸編修院。

    (《皇宋類苑》卷二十五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 卷中) 唐時始有同中書門下三品,時中書令、侍中皆正三品。

    大曆中并升為二品。

    昔天福五年,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

    國初,樞密使吳延祚以父諱璋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用升品也。

    (《皇宋類苑》卷二十五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上) 凡節度州為三品,刺史州為五品。

    唐内臣為中尉,唯贈大都督。

    國初,曹翰觀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臨五品州也。

    品同為知,隔品為判,自後唯輔臣、宣徽使、太子太保、仆射為判,馀并為知州。

    (《皇宋類苑卷》二十五案:又見於《春明退朝錄》卷中)梁祖都汴,庶事草創,正明中,邕於今右長慶門東北創小屋數十間為三館,湫隘尤甚。

     又周廬徼道,鹹出其旁,衛士驺卒,朝夕喧雜。

    每受诏撰述,皆移他所。

    至太平興國中,車駕臨幸,顧左右曰;“若此卑陋,何以待天下賢俊!”即日诏有司,規度左升龍門東北居府地為三館,命内臣督役,晨夜兼作,不日而成,尋下诏賜名崇文院,以東廊為昭文館書庫,南廊為集賢院書庫,西廊八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書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僅八萬卷,斯為盛也。

    昭文館本前世弘文館,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廟諱,改焉。

    淳化初,以呂佑之、趙昂、安德裕、勾中正并直昭文館,則本朝直昭文館,自呂佑之等始也。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錦繡萬花谷》前集卷十二案:又見於《青箱雜記》卷三) 集賢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谔為集賢校理,淳化初,以和★為直集賢院,則本朝直集賢校理,自和★、李宗谔始也。

    (《皇宋類苑》卷二十九案:又見於《青箱雜記》卷八) 史館有直館,有修撰,有編修,有校勘,有檢讨。

    太平興國中,趙鄰幾、呂蒙正皆為直館掌修撰,而楊文舉為史館編修,是時修撰未列於職。

    至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修撰。

    雍熙中,宋炎為史館校勘。

    淳化中,以郭廷澤、董元亨為史館檢讨。

    則本朝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