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回 露機謀傳書得禍 明陷阱奏本伸冤

關燈
抵賴麼?我包拯隻有頭可斷,奸不可留。

    漫說你是太尉權臣,我要作對,就是王親禦戚,且多不容情。

    ”吩咐關了府門,不許放走誤國奸臣。

    家丁即把府門關上幾重。

    太尉見此光景,料得難以挽回,必要天子駕前奏知,不如将此事推卸在孫振身上,我身洗清再作商量。

    隻得放下笑臉,呼聲:“大人,何必動怒?孫振這奴才雖然我的女婿,做此不忠之事,我肯随他?明日面見天子,差人前去扭解回京!”言罷,在袖中取出書、本交還包公。

    便說:“包大人将這書做個憑據。

    明朝上本,你我出頭。

    ” 包公接回說:“太尉,雖然如此,你還未必全信,今已将令婿的家人帶至了,須要審問明白,方知不是仇家陷害的。

    ”吩咐傳三班衙役排堂伺候!一言未了,楊文廣又到。

    包公一見,呼聲:“楊将軍來到正好,你與太尉一同到大堂上審問這孫家人,免得明日面見天子,兩下含糊抵賴。

    ”文廣說:“我也不明何事,但奉陪二位大人吧。

    ”太尉無奈,隻得随行到大堂。

    一聲雲闆響,包公升堂,府門大開,三班衙役侍立,像活閻王殿一般。

    又命帶出孫家人兩個,那王受、李四一見,膽戰心驚,跪下說:“襄陽李四、王受叩見大人!”包爺喝聲:“膽大的奴才!焉敢私傳密書,陷害忠良!快把實情供上,免受重刑。

    ”二人呼聲:“大人在上,小的奉命聽差。

    不是自主。

    内裡緣由,小人如何得知?求大人參詳。

    ”包爺發怒說:“你是奉命所差,不知情由,孫總兵将劉、張二将用酒灌醉,收在囚牢,你難道亦不知?”吩咐拿頭号夾棍來!左右一聲答應,正要動手,二人忙呼:“大人息怒聽禀!小人一日聽得來了劉、張二将軍,稱說狄王爺困在高山,差二人上汴京讨救。

    是晚孫老爺與他吃酒,次日聽說拿下南牢,說是臨陣私逃之犯。

    實時打發小人寄書與太尉,豈知到此沖犯着楊将軍馬道,被拿下搜出密書,送到大人公堂上。

    此非我二人私事,望乞大人開恩。

    ”包爺聽禀,即命書吏将二人口供錄明,已畢。

    吩咐仍将他二人押下監禁了,聽旨發落。

    此時包爺離位,呼聲:“大尉與楊将軍且暫各回府,明早上朝相會如何?”二人無語,相辭去了。

    太尉回到府中,一夜思量,此事隻好推在孫振身上,就可抵賴了。

     到次日五鼓上朝,早有文武在朝房等候。

    不一會,天子臨朝,文武同參已畢,隻見包爺俯伏,天子傳旨平身賜坐,包爺謝恩坐下。

    仁宗天子說:“包卿有何本奏與寡人?”包爺離坐奏說:“襄陽孫振總兵,差人上本,事關重大,老臣不敢隐諱。

    有本求陛下龍國觀看。

    ”将本呈上,仁宗接本,看罷大怒,說:“誰知狄青往邊關按兵不動,妄差人奏捷,虛耗軍糧,縱衆三軍好淫婦女,軍民受害,将已叛降。

    劉慶、張忠臨陣私回到襄陽城,幸虧得孫振拿獲,不知作何究竟。

    如此欺君誤國之臣,若不早除,終為後患!”包爺聞言,又呼:“這本不足為奇。

    還有一書更見相反之奇。

    ”說罷,又将書呈上。

    仁宗看罷,大驚說:“包卿,孫振本上說狄青按兵不動,将投降敵人,因何這書又說被困高山,女将施法,特差二将回朝取救。

    孫振要報仇,用酒灌醉二人,已收禁了,托馮卿奏朕?好生不明,卿且奏來。

    ” 包公就将楊将軍拿到孫家人審問的口供呈上,天子大怒說:“此賊擅敢欺君作弊,暗害忠良,若無楊卿拿獲,包卿稽查,險些屈害功臣,誤了軍國大事。

    ”傳旨立拿馮老賊,再差人到襄陽拿孫振舉家進京,一同治罪。

    旨下,即将太尉去了衣冠,馮拯大呼冤屈。

    仁宗大罵:“老奸賊,你翁婿勾連,蒙君作弊,罪重如山,該滅滿門,還敢在朕前叫屈!”大尉呼聲:“陛下開恩!容臣細奏,死也甘心。

    ”天子開言傳旨,放他轉來。

    跪下奏說:“臣婿孫振,素日為官不仁,心歪意毒,幾番訓勸,不但不聽,反因谏成仇,至今音問不通。

    誰料他今又心懷不善,差人上本,暗寄私書,未到臣門,已被楊将軍拿下。

    累及老臣,皆由此賊。

    老臣身居閣府,深沐皇恩,焉敢欺君誤國?今日我主盛怒之下,豈不屈了老臣麼?臣一死何足惜,隻是冤屈無伸,遺臭萬年,痛恨不已!”仁宗是仁慈之君,聽他言詞懇切,向包卿說:“朕想他未必知情,一時猶恐屈錯于他。

    不如待解到孫振審問,然後正罪吧。

    ”實時傳旨,暫發天牢。

    太尉欲要強辯,惟恐包爺在駕前想出不好計來,反性命不保。

    不如暫下天牢,差人通知孫振投了南蠻,無人對證,可全性命。

    不知後事若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