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八回
關燈
小
中
大
禀道:“前面已是芙蓉嶺了。
”漢王聽說,知道昭君墓不遠了,由不得苦上心頭,便叫聲:“梓童,孤今已到令姐姐墳前不遠,現在大兵奏凱回來,孤同樣童前去祭奠一番,以慰芳魂。
”娘娘道:“陛下言之有理,妾當奉陪。
”漢王傳旨:“各營軍兵到芙蓉嶺上,暫立營寨,待祭過娘娘之後,再行起馬。
”一聲旨下,大小三軍赴到芙蓉嶺上,大炮連聲,紮下營盤。
漢王吩咐備了祭禮,同娘娘并将官,來到昭君娘娘墳前,漢王親斟美酒,娘娘相陪上香,祭奠芳魂,一齊放聲大哭道:“今日代你報仇洩恨,奏凱回朝,總賴陰靈保佑,一洗國家之恥,二慰地下之靈。
今日又到墳前,特來祭你,不知芳魂在天,可來領受麼?”說罷又哭,漢王哭得雙眼通紅,娘娘哭得心如刀割,拜了四拜,方才止淚,灑灑化紙,祭奠已畢。
漢王又吩咐拔寨起營,衆軍士答應,隻見人馬前進,一路也無心觀景,不幾日到了皇城。
有探子飛報進城,各位王公及文武大臣,俱知天子、皇後得勝回朝,一齊出城跪接。
漢王與娘娘率領大兵進城,吩咐大小三軍,各歸隊伍,另日犒賞;文武各歸衙門,另日加封。
一聲旨下,紛紛而去。
漢王與娘娘到了午門外,一個下辇,一個下馬,進了正宮,多少内侍嫔妃跪接,漢王吩咐一概免參,衆人領旨退下。
娘娘進宮,換去戎裝,穿了宮袍,相陪漢王坐定,早有宮娥獻茶。
茶畢,漢王吩咐擺宴,款待娘娘,以酬鞍馬之勞,娘娘道:“妾乃為國馳驅,何敢言勞?”漢王道:“說哪裡話來?”不一時,酒筵擺下,漢王與娘娘并肩而坐。
酒至三巡,漢王親斟一杯酒,相敬娘娘道:“仗梓童虎威,救了許多生靈塗炭,孤當恭敬一杯。
”娘娘出席接杯道:“非妾之能,皆仗吾主洪福,方得成功。
”說畢,将酒飲幹,也回敬漢王一杯,隻吃得盡歡而散。
過宿一宵,次日五鼓,漢王登殿,受文武朝賀。
先宣召皇親上殿,一旁賜坐,又賜香茗,便叫聲:“老皇親,漢室危而複安,全賴二令媛的大力,賽過滿朝文武,如今大令媛的宿仇已報,大功告成,一十二邦進貢,七十四國投誠,皆是老皇親親生的好女兒,使番邦欽仰,畏威懷德,令媛功勞不小,真乃漢朝擎天玉柱,加封老國丈騎馬進朝,上朝不拜,加升三級;妻姚氏加封郡君,又賜宮娥十六名,伺候郡君;禦書【功臣府第】四字,立為大門匾額,不拘大小文武官員,俱要下馬而過,如不遵旨,即以違旨問罪。
”老皇親聽得許多恩典,叩首謝恩,口呼:“萬歲,老臣一家多蒙皇恩浩蕩,雖碎骨粉身,難以報答,隻願主上早生太子,以立儲君,使老臣得見一面,老臣之幸也!”漢王聽說大喜,吩咐内侍将國丈送回府第,内侍領旨,挽着老皇親下殿不表。
且言漢王,又在龍案上親提禦筆,寫了一道旨意,大封功臣,令宣讀官宣讀。
未知加封什麼臣子,且聽下回分解。
”漢王聽說,知道昭君墓不遠了,由不得苦上心頭,便叫聲:“梓童,孤今已到令姐姐墳前不遠,現在大兵奏凱回來,孤同樣童前去祭奠一番,以慰芳魂。
”娘娘道:“陛下言之有理,妾當奉陪。
”漢王傳旨:“各營軍兵到芙蓉嶺上,暫立營寨,待祭過娘娘之後,再行起馬。
”一聲旨下,大小三軍赴到芙蓉嶺上,大炮連聲,紮下營盤。
漢王吩咐備了祭禮,同娘娘并将官,來到昭君娘娘墳前,漢王親斟美酒,娘娘相陪上香,祭奠芳魂,一齊放聲大哭道:“今日代你報仇洩恨,奏凱回朝,總賴陰靈保佑,一洗國家之恥,二慰地下之靈。
今日又到墳前,特來祭你,不知芳魂在天,可來領受麼?”說罷又哭,漢王哭得雙眼通紅,娘娘哭得心如刀割,拜了四拜,方才止淚,灑灑化紙,祭奠已畢。
漢王又吩咐拔寨起營,衆軍士答應,隻見人馬前進,一路也無心觀景,不幾日到了皇城。
有探子飛報進城,各位王公及文武大臣,俱知天子、皇後得勝回朝,一齊出城跪接。
漢王與娘娘率領大兵進城,吩咐大小三軍,各歸隊伍,另日犒賞;文武各歸衙門,另日加封。
一聲旨下,紛紛而去。
漢王與娘娘到了午門外,一個下辇,一個下馬,進了正宮,多少内侍嫔妃跪接,漢王吩咐一概免參,衆人領旨退下。
娘娘進宮,換去戎裝,穿了宮袍,相陪漢王坐定,早有宮娥獻茶。
茶畢,漢王吩咐擺宴,款待娘娘,以酬鞍馬之勞,娘娘道:“妾乃為國馳驅,何敢言勞?”漢王道:“說哪裡話來?”不一時,酒筵擺下,漢王與娘娘并肩而坐。
酒至三巡,漢王親斟一杯酒,相敬娘娘道:“仗梓童虎威,救了許多生靈塗炭,孤當恭敬一杯。
”娘娘出席接杯道:“非妾之能,皆仗吾主洪福,方得成功。
”說畢,将酒飲幹,也回敬漢王一杯,隻吃得盡歡而散。
過宿一宵,次日五鼓,漢王登殿,受文武朝賀。
先宣召皇親上殿,一旁賜坐,又賜香茗,便叫聲:“老皇親,漢室危而複安,全賴二令媛的大力,賽過滿朝文武,如今大令媛的宿仇已報,大功告成,一十二邦進貢,七十四國投誠,皆是老皇親親生的好女兒,使番邦欽仰,畏威懷德,令媛功勞不小,真乃漢朝擎天玉柱,加封老國丈騎馬進朝,上朝不拜,加升三級;妻姚氏加封郡君,又賜宮娥十六名,伺候郡君;禦書【功臣府第】四字,立為大門匾額,不拘大小文武官員,俱要下馬而過,如不遵旨,即以違旨問罪。
”老皇親聽得許多恩典,叩首謝恩,口呼:“萬歲,老臣一家多蒙皇恩浩蕩,雖碎骨粉身,難以報答,隻願主上早生太子,以立儲君,使老臣得見一面,老臣之幸也!”漢王聽說大喜,吩咐内侍将國丈送回府第,内侍領旨,挽着老皇親下殿不表。
且言漢王,又在龍案上親提禦筆,寫了一道旨意,大封功臣,令宣讀官宣讀。
未知加封什麼臣子,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