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李氏母子謝恩退下,漢王便問番王道:“已故漢臣李陵墳墓,今在何處?”番王回奏道:“現在西郊三十裡外,已立廟宇,春秋二祭,但小臣有下情,不得不奏聖主。
”漢王道:“你可從直奏來。
”番王奏道:“當初李将軍被捉到我國之時,小臣愛他才貌雙全,是個英雄,勸降不從,又将臣妹金花公主招他為附馬,無奈李将軍忠心耿耿,堅如鐵石,臣妹見不允親事,含忿而亡,李将軍亦撞階而死,小臣憐他二人一忠一義,生未曾合卺,死亦可共墓,小臣不揣愚拙,将他二人合葬一處,各立兩道碑文,今若将李将軍骸骨搬回中原,則臣妹又含悲于地下矣!伏乞皇爺格外開恩。
”漢王聞奏,哈哈大笑道:“爾等争此朽骨,孤亦難于判斷,一個尋夫骸骨歸葬,理當如此,一個欲慰妹子貞魂于地下,亦是人情,梓童何以處之?”娘娘道:“論情論理,各成一是,自妾看來,骸骨入土已久,不可擅動,況李将軍生為忠臣,死為正神,又受番國多年香煙,番人十分敬重,何等不美!不如招魂而返,也是一樣。
我主再加敕封,酬他忠心,更是威靈。
”漢王點頭稱贊道:“梓童之言,甚是高見,吩咐明日駕到西郊,親祭忠臣之墓。
”一聲旨下,早已伺候。
漢王與娘娘,吃得盡歡而散,入了番宮。
過宿一宵,次日起來,梳洗已畢,用了正餐,天子與皇後起駕,上了玉辇,出了宮門,一直奔西郊而來。
後随着李氏母子,及一班武将護佑,番王也騎馬陪來。
出了番城三十裡路,不多時早已到了,但見遠遠一座廟宇,好不十分巍峨,怎見得,有詩為證:沖天旗字貫青霄,古柏蒼松十裡遙。
一帶紅牆分八字,往來不斷把香燒。
漢王同娘娘到了廟前下辇,吩咐先到墓前,然後入廟。
一聲旨下,早有人将祭禮擺在墓前伺候。
漢王同娘娘到了墓前,先看路口兩道碑文,分立左右,一邊寫的是:“已故漢大将軍忠臣李陵墓。
”一邊寫的是“已故番貞女金花公主墳”。
漢王看畢,落淚不止。
正同皇後要向前下拜,有鐵花夫人啟奏止住道:“君不拜臣。
”漢王隻得上了三炷香,道:“也算孤家祭卿一番。
”娘娘也是三炷香,叫聲:“李家忠良,為救愚姐和番,誤被奸人捉住,不屈而死,今日到此,哀家代你報仇,藉慰忠魂于地下。
”說罷,就是李氏母子拜謝天子、皇後。
漢王與皇後又代金花公主上了三炷香,番王拜謝一番。
然後就是李氏母子向着李陵之墳,哭拜于地下,一個哭叫:“丈夫呀,你為國盡忠而死,丢下孤兒,撫養成人,今日代你報仇了。
本欲将你骸骨送回故鄉,又因你在此受了香煙,不便起墓,隻得招魂而返。
”一個哭叫:“爹爹呀!孩兒生不能奉養,以盡孝心,死後報仇,慰父忠魂。
”說罷,李氏母子放聲大哭,隻哭得頑鐵點頭,石人滴淚。
漢王一見,便叫:“女先行,少要悲傷,聽孤吩咐。
”李氏母子止了淚痕,走到漢王面前跪下。
未知有何旨意,且聽下回分解。
”漢王道:“你可從直奏來。
”番王奏道:“當初李将軍被捉到我國之時,小臣愛他才貌雙全,是個英雄,勸降不從,又将臣妹金花公主招他為附馬,無奈李将軍忠心耿耿,堅如鐵石,臣妹見不允親事,含忿而亡,李将軍亦撞階而死,小臣憐他二人一忠一義,生未曾合卺,死亦可共墓,小臣不揣愚拙,将他二人合葬一處,各立兩道碑文,今若将李将軍骸骨搬回中原,則臣妹又含悲于地下矣!伏乞皇爺格外開恩。
”漢王聞奏,哈哈大笑道:“爾等争此朽骨,孤亦難于判斷,一個尋夫骸骨歸葬,理當如此,一個欲慰妹子貞魂于地下,亦是人情,梓童何以處之?”娘娘道:“論情論理,各成一是,自妾看來,骸骨入土已久,不可擅動,況李将軍生為忠臣,死為正神,又受番國多年香煙,番人十分敬重,何等不美!不如招魂而返,也是一樣。
我主再加敕封,酬他忠心,更是威靈。
”漢王點頭稱贊道:“梓童之言,甚是高見,吩咐明日駕到西郊,親祭忠臣之墓。
”一聲旨下,早已伺候。
漢王與娘娘,吃得盡歡而散,入了番宮。
過宿一宵,次日起來,梳洗已畢,用了正餐,天子與皇後起駕,上了玉辇,出了宮門,一直奔西郊而來。
後随着李氏母子,及一班武将護佑,番王也騎馬陪來。
出了番城三十裡路,不多時早已到了,但見遠遠一座廟宇,好不十分巍峨,怎見得,有詩為證:沖天旗字貫青霄,古柏蒼松十裡遙。
一帶紅牆分八字,往來不斷把香燒。
漢王同娘娘到了廟前下辇,吩咐先到墓前,然後入廟。
一聲旨下,早有人将祭禮擺在墓前伺候。
漢王同娘娘到了墓前,先看路口兩道碑文,分立左右,一邊寫的是:“已故漢大将軍忠臣李陵墓。
”一邊寫的是“已故番貞女金花公主墳”。
漢王看畢,落淚不止。
正同皇後要向前下拜,有鐵花夫人啟奏止住道:“君不拜臣。
”漢王隻得上了三炷香,道:“也算孤家祭卿一番。
”娘娘也是三炷香,叫聲:“李家忠良,為救愚姐和番,誤被奸人捉住,不屈而死,今日到此,哀家代你報仇,藉慰忠魂于地下。
”說罷,就是李氏母子拜謝天子、皇後。
漢王與皇後又代金花公主上了三炷香,番王拜謝一番。
然後就是李氏母子向着李陵之墳,哭拜于地下,一個哭叫:“丈夫呀,你為國盡忠而死,丢下孤兒,撫養成人,今日代你報仇了。
本欲将你骸骨送回故鄉,又因你在此受了香煙,不便起墓,隻得招魂而返。
”一個哭叫:“爹爹呀!孩兒生不能奉養,以盡孝心,死後報仇,慰父忠魂。
”說罷,李氏母子放聲大哭,隻哭得頑鐵點頭,石人滴淚。
漢王一見,便叫:“女先行,少要悲傷,聽孤吩咐。
”李氏母子止了淚痕,走到漢王面前跪下。
未知有何旨意,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