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先因多女不勝愁,身入皇宮慰白頭。
到底門楣他自立,前人裁樹後人留。
話說漢王見問,便對國丈道:“令媛與孤恩深情重,為國馳驅,身喪異地,臨死曾囑咐孤家,照看雙親。
今日相召,非為别事,聽孤加封國丈食一品俸祿,妻姚氏封一品夫人,月給錢糧供養,不用在朝供職,仍居皇城外安閑之地,代代子孫,也受皇恩。
令媛為國盡節,不獨名标青史,且谥貞烈二字,配享太廟,永受香煙,乃立貞烈牌坊,不論皇親國戚、在朝文武到了牌坊,俱要下馬,如有違旨,即問典刑。
國丈呀!孤要續娶二令媛,以接一脈姻親,月給加俸銀三百兩,好生管養賽昭君;外賜宮娥二十四名,服侍二令媛;又加白銀三千兩,折與二位皇親買果吃,孤也不下聘了,隻算一言為定,候孤擇定吉日,迎娶進宮。
就是昭君屈死北方,這段血海冤仇,安得不報,孤自操練精兵,親讨反叛,滅了番邦,代昭君報仇,慰她陰靈于地下。
” 國丈聽見漢王吩咐,不敢不依,隻得受了許多賞賜,謝恩出朝。
回到自家府第,入内,便有姚夫人率領女兒賽昭君迎接,到内室坐定,姚夫人便問:“今日旨下召見,有何事情?這許多賞賜,是哪裡來的?”國丈道:“夫人有所不知,隻因大女昭君,一點貞烈之情不泯,遠到番邦,幾千裡外,将屍首送到中國,百鳥銜花蓋體,花容未損分毫,敢是皇天保佑,未曾安葬之先,大顯靈于漢王,一要漢王照管你我二老,是以皇上加封加祿,二要親情不斷,卻叫妹子續婚,是以今日宣召進宮,當面言定親事,賜了采女二十四名,服侍二女兒,又賜白銀三千兩,以作聘禮,月給俸銀三百兩,好生管養二女兒,俟漢王擇日迎娶進宮。
”姚夫人聽說,把眉頭一皺道:“好笑漢王,太沒正經,他盡有三宮六院,偏要纏擾我家則甚!想大女兒在世,百般聰明,活鮮鮮地被漢王選去,斷送性命,至今令人提起,好不傷心。
如今又來想我二女兒,隻怕此女未必貪皇家富貴,嫁個平人,夫妻偕老,你我日後也有收成結果,不要象大女兒,又去和番,坑了性命。
”國丈聽說,把臉一沉道:“夫人之言差矣!常言:【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臣若怕死,不為忠臣。
】大女兒雖死在番邦,如今配享太廟,永受香煙,留得芳名千古,各人自有各人之福,你我父母,何必代女兒愁煩?況皇爺當面續婚,誰敢逆旨忤君?”夫人聽說,哀哀痛哭,叫聲:“老爺呀,妾懷二女在腹,十幾個月,隻認是一個怪胎。
哪知生于遼東,容貌勝似姐姐,隻為上墳,遇見漢王留心。
非妾不願女兒婚姻,隻為你我年老,舉目無親,單有此女,怎舍得她又離身邊呀!” 正值老夫妻議論,早有二十四名宮娥進來,一一磕頭已畢。
老夫婦吩咐撥在香閨二小姐手下伺候,衆宮娥答應,侍立兩旁。
賽昭君叫聲:“爹娘不必争論
到底門楣他自立,前人裁樹後人留。
話說漢王見問,便對國丈道:“令媛與孤恩深情重,為國馳驅,身喪異地,臨死曾囑咐孤家,照看雙親。
今日相召,非為别事,聽孤加封國丈食一品俸祿,妻姚氏封一品夫人,月給錢糧供養,不用在朝供職,仍居皇城外安閑之地,代代子孫,也受皇恩。
令媛為國盡節,不獨名标青史,且谥貞烈二字,配享太廟,永受香煙,乃立貞烈牌坊,不論皇親國戚、在朝文武到了牌坊,俱要下馬,如有違旨,即問典刑。
國丈呀!孤要續娶二令媛,以接一脈姻親,月給加俸銀三百兩,好生管養賽昭君;外賜宮娥二十四名,服侍二令媛;又加白銀三千兩,折與二位皇親買果吃,孤也不下聘了,隻算一言為定,候孤擇定吉日,迎娶進宮。
就是昭君屈死北方,這段血海冤仇,安得不報,孤自操練精兵,親讨反叛,滅了番邦,代昭君報仇,慰她陰靈于地下。
” 國丈聽見漢王吩咐,不敢不依,隻得受了許多賞賜,謝恩出朝。
回到自家府第,入内,便有姚夫人率領女兒賽昭君迎接,到内室坐定,姚夫人便問:“今日旨下召見,有何事情?這許多賞賜,是哪裡來的?”國丈道:“夫人有所不知,隻因大女昭君,一點貞烈之情不泯,遠到番邦,幾千裡外,将屍首送到中國,百鳥銜花蓋體,花容未損分毫,敢是皇天保佑,未曾安葬之先,大顯靈于漢王,一要漢王照管你我二老,是以皇上加封加祿,二要親情不斷,卻叫妹子續婚,是以今日宣召進宮,當面言定親事,賜了采女二十四名,服侍二女兒,又賜白銀三千兩,以作聘禮,月給俸銀三百兩,好生管養二女兒,俟漢王擇日迎娶進宮。
”姚夫人聽說,把眉頭一皺道:“好笑漢王,太沒正經,他盡有三宮六院,偏要纏擾我家則甚!想大女兒在世,百般聰明,活鮮鮮地被漢王選去,斷送性命,至今令人提起,好不傷心。
如今又來想我二女兒,隻怕此女未必貪皇家富貴,嫁個平人,夫妻偕老,你我日後也有收成結果,不要象大女兒,又去和番,坑了性命。
”國丈聽說,把臉一沉道:“夫人之言差矣!常言:【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臣若怕死,不為忠臣。
】大女兒雖死在番邦,如今配享太廟,永受香煙,留得芳名千古,各人自有各人之福,你我父母,何必代女兒愁煩?況皇爺當面續婚,誰敢逆旨忤君?”夫人聽說,哀哀痛哭,叫聲:“老爺呀,妾懷二女在腹,十幾個月,隻認是一個怪胎。
哪知生于遼東,容貌勝似姐姐,隻為上墳,遇見漢王留心。
非妾不願女兒婚姻,隻為你我年老,舉目無親,單有此女,怎舍得她又離身邊呀!” 正值老夫妻議論,早有二十四名宮娥進來,一一磕頭已畢。
老夫婦吩咐撥在香閨二小姐手下伺候,衆宮娥答應,侍立兩旁。
賽昭君叫聲:“爹娘不必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