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類

關燈
詐面進銀于學道 凡學道出巡各處,棍徒雲集追随,專體探富家子,有謀鑽刺者,多方獻門路,以圖蠱騙。

    或此路不售,後一幫,又生一端以投,年年有堕其術者。

    但受騙之家,羞以告人,故後次人又蹈之。

    有一學道考選至公,不納分上,忽一棍自言能通于道者,人不之信。

    棍曰:“此道爺自開私門,最不喜人央分上。

    前途惟對手幹者,百發百中,但人不敢耳!如真肯幹者,但要現銀,彼當面接之,可穩保成就。

    ”趙甲問曰:“從何處獻之?” 棍曰:“候退堂後,先用手本開具某縣某人,銀若幹,求取進學,彼肯面允,便進上銀,如不允,銀在我手,彼奈我何?” 趙甲曰:“我要在旁親看。

    ”棍曰:“自然與你親看,學道的二門其縫闊一寸,從外窺之,直見堂上,任你看之。

    ”趙甲曰:“若道肯親手接銀,吾敢投之。

    ”即寫手本,以手帕包銀二百兩,作一封。

    下午出堂,往道前候之。

    棍曰:“要二包過門銀。

    ” 甲付與之。

    将退堂之際,棍以銀與手本,挨入堂去。

    囑甲曰:“才封門時,即要在門縫來看。

    ”及道退堂後。

    甲于二門縫中看,見道仍舊紗帽員領而出,棍先以手本高遞上,一門子接進,道展看了,籠入袖中去。

    棍又高擎一封銀上,道顧門子,門子接上銀,道一看即轉身,門子随後捧銀包而入。

    棍趨至二門,隔門謂甲曰:“好了!好了!事已妥矣。

    你見否?”甲應曰:“我親見了,果是自接。

    ”棍曰:“今夜不能出,我你須在門内外宿矣。

    ”甲曰:“但得事妥,不吃晚飯亦好。

    ”次日,開早門,棍與甲方同出,即到甲店拜賀,甲大設席待之。

    ”棍曰:“高取後須厚謝我。

    ”甲曰:“加一謝是定規。

    ”不加亦不減矣,此為信棍之戒。

     後揭曉日,本生無名,棍查不見蹤,方知前受銀之道,乃此棍先與宿衙人套定,蓋妝假道也。

    二門望入堂上,雖可親見,終是路遙。

    那見得真,故落此棍騙而不知。

    若真道自接銀,何必衣冠出?何必堂上遞手本?又何必堂上交銀?獨不可私遞手本乎?況堂上有宿衙人役,豈私受銀之地。

    此村富不識官體,故以目見為穩,不知與你目見,正所以騙你也。

     鄉官房中押封條 富人錢一,欲為子買進學,歇家孫丙,有意騙之。

    與之言曰:“此中李鄉官,原與學道同僚,二人極相得。

    今若說一名進學,此斷可得,吾試與商議之。

    ”錢一曰:“可。

    ”孫丙往匠鋪,見兩挂箱一樣,用銀三錢買其一,又以銀二分定後隻,囑曰:“我停會引人來買,更出三錢,不可别換。

    ”又買兩把鎖一樣的,後以挂箱與鎖,付李鄉官家人曰:“你可秤定二百兩石頭,裝在挂箱内,外加鎖之放在你家主房内。

    少頃,我領人央你老爺說進學,以二百兩好銀與你封,你把銀的箱收入,換石的箱出來。

    然後将這銀,與我均分。

    李家人許曰:“可。

    ” 孫丙領李家人來對錢一說:“我面見李老爺了,他道此事容易,隻把現銀對與他家人看過鎖住,送到他家,加封條,仍以銀箱付還我,以鎖匙付他收。

    待有名進學之後,将原銀謝他,不得開箱再換。

    ”錢一曰:“在你家借一挂箱來用。

    ”孫丙曰:“新鎖有,挂箱可往街買之。

    ”領錢一家人以銀三錢,往鋪買到。

     錢一将銀二百兩同李家人、孫丙,三面對定,收入挂箱中,外加鎖定。

    孫丙負銀同錢一到李鄉官家,求加封條。

    李鄉官推病,在廳左房内坐,李家人持箱入門邊,曰:“銀已看對明白,隻讨一封條。

    ”李鄉官曰:“既看明白,還他自收,來接封條。

    ” 李家人仍以銀箱出,再領出一封條,對三面封訖。

    錢一解鎖匙付李家人收。

    孫丙複負銀箱歸,交與錢一自收藏,皆謂事極妥矣。

    及揭曉,錢一子無名。

    孫丙曰:“事不成,銀現在,可速收拾歸,免得李家人,來索轎價。

    ”錢一既失望,快快而歸,及到半路,叫匠人開鎖啟視則皆石頭矣。

    驚異複回,大鬧歇家曰:“你何通同騙我。

    ”孫丙曰:“我與你當面幹事,何處是騙你,若三面共開挂箱,猶怪得李家。

    今去半日,私自開箱,我那知中間是銀是石?”錢一明知是孫、李合騙,隻事無憑證,諒是難齲但辱罵歇家一場而歸。

    此為信鄉官之戒。

     按:兩挂箱共樣,本是難辨,但加封條,隻須在外封之,何必持入内禀,乃請封條乎?向令當時若告,追究賣挂箱之家,問兩箱何以一樣,或能證出孫丙先買其一,後領人買一,或遇明官,便可從中勘出換包之騙矣。

     詐封銀以磚換去 建甯府郝天廣世家巨富。

    有幾所莊,多系白米,時建甯無價,其管家羅五,聞省城米價高騰,邀主人帶二仆,以米十餘船,裝往省粜。

    時宗主王爺,發牌考延建二府,各有告示,将考儒童。

    米才上船,有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