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類
關燈
小
中
大
僞裝道士騙鹽使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南京吳趨裡人也,中弘治戊午南京解元。
因事被黜之後,遂放浪不羁,流留花酒。
善詩文,畫極工。
與文征明、文征仲、祝希哲等為友,皆極一時之名流也。
日遊平康妓家,滑稽為樂,随口成文。
有一皂隸執紙一張求畫。
伯虎援筆畫螺蛳十餘個,題詩于上雲:“不是蝤蛑不是蛏,海味之中少此名。
千呼萬呼呼不出,隻待人來打窟臀。
” 衆皆大笑。
偶一日出,見縣前枷一和尚,衆人請曰:“可将此和尚作詩一首。
”伯虎詢知和尚被枷緣由,援筆題于枷上曰:“皂隸官差去彩茶,不要文銀隻要賒。
縣裡捉來三十闆,方盤托出大西瓜。
”知縣送客出來,見之,問是何人所作。
或以伯虎對,即将和尚釋之。
其捷于口才,大約類此。
一日,與祝希哲等十數輩攜裝遊維揚,日與妓者飲酒,聲色為樂。
将及一月,赀用殆荊希哲曰:“黃金用盡,作何計策乎?”伯虎曰:“無妨。
當今鹽使者赀财巨萬,我和你二人,可假扮女貞觀道士以化之。
”二人即扮道士。
值鹽使者升堂,二人俯伏階下雲:“女貞觀道士參見。
”鹽使者大怒曰:“豈不聞禦史台風霜凜凜耶,是何道者,敢此無狀。
”将撻之。
二人徐對曰:“明公以小道為遊方覓食者耶。
小道遍遊天下,所交者皆極海内名流,即如吳邑唐伯虎、文征明、祝希哲輩,無不與小道折節為友,凡詩詞歌賦,應口辄成。
明公如不信,願奏奔惟明公所命。
”鹽使者乃指堂下石牛為題,命二人聯詩一首。
伯虎應聲即吟雲:“嵯峨怪石倚雲邊。
”哲雲:“抛擲于今定幾年。
”虎雲:“苔藓作毛因雨長。
”哲雲:“藤蘿穿鼻任風牽。
”虎雲:“從來不食溪邊草。
”哲雲:“自古難耕隴上田。
”虎雲:“怪殺牧童鞭不起。
”哲雲:“笛聲斜挂夕陽煙。
”鹽使者覽畢,霁色問曰:“詩則佳矣。
将欲何為?”二人曰:“頃者女貞觀圯壞,聞明公寬仁好施,願捐俸金修葺,以成勝事,亦且不朽。
”鹽使者大悅,即檄吳興二縣,可給庫銀五百與之。
二人見鹽使者應允,連夜赴吳興,假為道士說關節行狀,對吳興二縣雲:“今有鹽使者,修葺女貞觀,此系盛舉,可即依數與之,不可寬緩。
”吳興二縣,果如數與之。
二人得銀大悅,曰:“不将萬丈深潭計,安得骊龍項下珠。
”複往維揚,聚交遊十數輩于妓者家,歡呼劇飲,縱其所樂。
不十數日,五百之金費用殆荊後鹽使者按臨吳興,束衣冠往女貞觀,則見其傾圯如故,召吳興二縣責之。
二縣對曰:“日前唐伯虎與祝希哲從維揚來,極稱明公興此盛舉,小知縣即依數與之矣。
”鹽使者怅然,知為二人所騙,但惜其才,故亦不究。
按:唐伯虎、祝希哲皆海内一時名家也,但以不得志于時,遂縱于聲色,青樓酒肆無不聞其名。
然非口若懸河,才高倚馬,豈能傾動使院,此之騙可謂騙之善矣。
獨計當今冠進賢而坐虎皮者,鹹思削民脂以潤私囊,斂衆怨以肥身家,其所以騙民者何如。
乃一旦反為唐、祝所騙,亦可為貪墨者一儆。
但其知而不究,亦可謂有憐才之心者
因事被黜之後,遂放浪不羁,流留花酒。
善詩文,畫極工。
與文征明、文征仲、祝希哲等為友,皆極一時之名流也。
日遊平康妓家,滑稽為樂,随口成文。
有一皂隸執紙一張求畫。
伯虎援筆畫螺蛳十餘個,題詩于上雲:“不是蝤蛑不是蛏,海味之中少此名。
千呼萬呼呼不出,隻待人來打窟臀。
” 衆皆大笑。
偶一日出,見縣前枷一和尚,衆人請曰:“可将此和尚作詩一首。
”伯虎詢知和尚被枷緣由,援筆題于枷上曰:“皂隸官差去彩茶,不要文銀隻要賒。
縣裡捉來三十闆,方盤托出大西瓜。
”知縣送客出來,見之,問是何人所作。
或以伯虎對,即将和尚釋之。
其捷于口才,大約類此。
一日,與祝希哲等十數輩攜裝遊維揚,日與妓者飲酒,聲色為樂。
将及一月,赀用殆荊希哲曰:“黃金用盡,作何計策乎?”伯虎曰:“無妨。
當今鹽使者赀财巨萬,我和你二人,可假扮女貞觀道士以化之。
”二人即扮道士。
值鹽使者升堂,二人俯伏階下雲:“女貞觀道士參見。
”鹽使者大怒曰:“豈不聞禦史台風霜凜凜耶,是何道者,敢此無狀。
”将撻之。
二人徐對曰:“明公以小道為遊方覓食者耶。
小道遍遊天下,所交者皆極海内名流,即如吳邑唐伯虎、文征明、祝希哲輩,無不與小道折節為友,凡詩詞歌賦,應口辄成。
明公如不信,願奏奔惟明公所命。
”鹽使者乃指堂下石牛為題,命二人聯詩一首。
伯虎應聲即吟雲:“嵯峨怪石倚雲邊。
”哲雲:“抛擲于今定幾年。
”虎雲:“苔藓作毛因雨長。
”哲雲:“藤蘿穿鼻任風牽。
”虎雲:“從來不食溪邊草。
”哲雲:“自古難耕隴上田。
”虎雲:“怪殺牧童鞭不起。
”哲雲:“笛聲斜挂夕陽煙。
”鹽使者覽畢,霁色問曰:“詩則佳矣。
将欲何為?”二人曰:“頃者女貞觀圯壞,聞明公寬仁好施,願捐俸金修葺,以成勝事,亦且不朽。
”鹽使者大悅,即檄吳興二縣,可給庫銀五百與之。
二人見鹽使者應允,連夜赴吳興,假為道士說關節行狀,對吳興二縣雲:“今有鹽使者,修葺女貞觀,此系盛舉,可即依數與之,不可寬緩。
”吳興二縣,果如數與之。
二人得銀大悅,曰:“不将萬丈深潭計,安得骊龍項下珠。
”複往維揚,聚交遊十數輩于妓者家,歡呼劇飲,縱其所樂。
不十數日,五百之金費用殆荊後鹽使者按臨吳興,束衣冠往女貞觀,則見其傾圯如故,召吳興二縣責之。
二縣對曰:“日前唐伯虎與祝希哲從維揚來,極稱明公興此盛舉,小知縣即依數與之矣。
”鹽使者怅然,知為二人所騙,但惜其才,故亦不究。
按:唐伯虎、祝希哲皆海内一時名家也,但以不得志于時,遂縱于聲色,青樓酒肆無不聞其名。
然非口若懸河,才高倚馬,豈能傾動使院,此之騙可謂騙之善矣。
獨計當今冠進賢而坐虎皮者,鹹思削民脂以潤私囊,斂衆怨以肥身家,其所以騙民者何如。
乃一旦反為唐、祝所騙,亦可為貪墨者一儆。
但其知而不究,亦可謂有憐才之心者